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初探
2014-11-21杜晓丽郑德三吕红玲
杜晓丽 郑德三 吕红玲
(1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沧州,067001;2上海市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上海,200010;3云南中医学院西诊教研室,昆明,650500)
骨质疏松症是指全身性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改变,从而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及易发生骨折的疾病。本病最早由Pommer提出,其病理特点是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等成分的比例降低,骨显微结构改变,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少、变小[1]。本病临床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是由于女性绝经后激素分泌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水平降低,从而加速了骨转换,骨代谢负平衡形成,而引起骨质疏松性改变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脊柱和桡骨远端[2]。有学者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约有6 944万人罹患本病,而60~69岁绝经后女性50% ~70%发生不同程度骨质疏松[3]。本病患者逐年增多,了解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主要中医证型对临床治疗及预防意义重大。我们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骨密度检测的绝经后女性238名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骨密度检测的绝经期女性患者238例,其中116例为对照组(骨密度正常组),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为(66.56±3.55)岁;绝经年龄44~53岁,平均绝经年龄为(49.26±1.37)岁;绝经年限2~23年,平均(13.86±2.16)年;身高150~169 cm,平均身高为(159.64±3.24)cm;体重 42~66 kg,平均体重为(49.53±2.35)kg;体重指数(BMI)17.8~35.9 kg/m2,平均(25.85±2.36)kg/m2;观察组(骨质疏松组)122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为(67.62±3.68)岁;绝经年龄44~53岁,平均绝经年龄为(47.35±1.27)岁;绝经年限1~24年,平均(15.58±2.16)年;身高152~171 cm,平均身高为(160.34±3.75)cm;体重40~68 kg,平均体重为(48.23±2.63)kg;体重指数(BMI)17.5 ~34.2 kg/m2,平均(23.68±2.46)kg/m2。
1.2 调查方法 记录2组病例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病程等资料,然后按照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1.3 证型分布观察方法 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及相关学者意见将本病分为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4]。由本科室副主任以上职称医师对每位患者进行四诊观察、辨证分型。然后按证型分组进行统计分析。
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5]1)正常绝经1年以上且大于45岁女性;2)均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机由专人对患者T12-L2椎体进行骨密度测定,骨密度(BMD)与同性健康成人骨峰值比较,BMD≤2.5SD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有学者通过测定L2-L4女性椎体骨密度骨峰值,计算出当骨密度低于0.880 g/cm2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6];3)同意进入本调查,并能较好的进行语言或书面交流。
2.2 排除标准 1)非正常情况绝经者或小于45岁者;2)其他疾病(骨质软化、甲亢、骨瘤等)或服用药物继发骨质疏松症者。
2.3 中医证候分型标准[4]1)肾精不足证: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发脱齿松、眩晕、健忘恍惚、神情呆滞,四肢痿软、动作迟缓,舌淡,脉弱。2)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胁痛、头晕目眩、耳鸣如蝉、健忘、失眠多梦、口燥咽干、盗汗颧红、五心烦热或有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3)脾肾阳虚证:腰膝、下腹冷痛、畏冷肢凉、面色白光白、久泄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便质清稀,颜面及四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4)气滞血瘀证:腰膝酸软、疼痛(胀痛或刺痛)、肢体凝滞僵直、胁肋胀痛、窜痛、胸闷腹胀、胁下痞块、或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紫色斑点,苔白腻,脉细涩。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Excel录入,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患者基本情况,按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分组,并进行对比,具体见表1。中医各证型例数及所占比例,具体见表2。
表1 2组基本情况对比
表2 中医各证型及比例(例,%)
5 讨论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症状有,腰膝酸软,易发生骨折,脊柱变形,形成驼背,活动能力下降,严重者将失去行动能力,甚至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WHO曾有过报道称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大约为40%,几乎与冠心病的发生率相当[7]。随着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多,绝经妇女也越来越多,加上本病高发病率及患病后治疗成本比较高且需长期维持治疗或保健的特点,本病的预防及发病前干预应该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重视。
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妇女绝经后卵巢功能萎缩,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有关,女性骨量从青春期逐渐积累,并维持到更年期[8],更年期标志着女性生殖机能的结束,而后雌激素缺乏导致的一系列骨代谢负平衡形成、骨组织重建障碍,骨量降低,骨脆性增加[9],骨吸收多于骨形成,促使成骨细胞凋亡[8],另外雌激素缺乏也会增强骨骼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敏感度,导致骨质吸收增加[10],最终形成绝经后骨质疏松。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有:1)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保证足够的日光照射时间,适当增加室外运动,定期体检;2)合理安排膳食搭配,于饮食中补充钙、镁等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维他命等;3)药物治疗,主要有基础用药(主要包括钙剂及维生素D),抑制骨质吸收药物(主要有雌激素、降钙素等),促进骨形成药物(主要有甲状旁腺激素、雄激素等)。本病发生后治疗疗程较长,疗效不确切,且目前并无有效的药物能恢复流失的骨量,因此随着本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势必日渐加重患者和社会的负担。正如内经所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如何达到防治本病的目的,很多学者开始在研究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这个课题,以期达到早期预防保健控制,降低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痛苦。
通过本观察可以得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患者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等密切相关。患者的年龄越大,绝经年龄越小,绝经年限越长,骨质疏松发生的机率越大。可能与随着机体的老化及激素分泌的减少,而继发甲状旁腺增生及相关激素代偿分泌旺盛有关,可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进而发生骨质疏松[11]。而与体重指数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体重较大人群骨质承受较大重量,从而使骨质密度增高;也有说法认为体胖者脂肪层在绝经后能转换出更多的雌激素,从而维持较高的雌激素水平;或者认为跟体重大者血清瘦素和胰岛素含量相对较高,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及骨骼的分解代谢,减少骨骼里的钙流失[12]。
本病在中医属“骨痿”范畴,骨痿特指肢体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为主,或见活动不便、疼痛等症状的一种病证。中医学认为“肾主骨”,骨骼的疾病与肾脏功能息息相关[13]。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发育、强壮、衰弱都和肾精的盛衰有密切关系。肾精充足则齿更发长,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濡养而强壮有力,反之肾精亏损,则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骨矿含量下降,骨密度下降,进而发生骨痿诸症,《医经经义》云“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而本病妇女绝经后正如内经所描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因此骨痿的发生特别是女子绝经后发生骨痿和肾的关系密切,而肾与肝、脾的关系紧密。赵景湘认为肾精不足的患者大部分都有肝血不足的临床表现,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以充养筋骨是导致绝经妇女骨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14]。而肝主气机,调畅全身气机升降,推动血和津液运行,肝血阴虚常易导致气血运行的不畅通,形成瘀血,进而致骨骼失养。因此,肾精不足及肾气亏虚日久势必发展成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而骨痿日久,气血虚衰,气虚无力行血,气机运行不畅,而致血瘀经络势必导致骨骼的失养及不通,进而导致骨痿的产生[15]。本病证病位在肾,与肝、脾、血瘀关系密切。因此本观察制定上述四种证型进行归类。观察显示238例本病患者中肾精不足证者67例,占28.15%,所占比例居第二位;肝肾阴虚证者40例,占16.81%;脾肾阳虚证者45例,占18.91%;气滞血瘀证者86例,占36.13%。气滞血瘀证患者所占比例最多。
综上,患者年龄增大、绝经年龄提前、绝经年限增长、体重指数偏低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值得关注进行预防并根据相关检查进行干预。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以气滞血瘀证居多,而后依次为肾精不足证、脾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故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可适当加用益气活血、补益肾精、滋补肝肾及温补脾肾阳气药物。本调查只涉及初步研究,但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及总结进行干预的方法。
[1]陈德才,卢春燕.原发性骨质疏松症[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1):44-47.
[2]杨洪彬,徐祖健,汪新香,等.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症候分布规律的研究[J].四川中医,2009,27(4):23-25.
[3]马俊玲,郭海英,阳晓东.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概况[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8):1744-1746.
[4]刘忠厚.骨质疏松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548-561.
[5]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2011版)[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病杂志,2011,4(1):2-17.
[6]马锦富,杨定焯.成都地区的骨峰值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3(6):16.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J].World Health Organ Tech Rep Ser,2003,921:1- 164.
[8]夏维波,李梅.绝经后骨质疏松[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19.
[9]冯坤,刘月桂,张灵菊,等.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模型的生化特性[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7,3(2):25-27.
[10]许爱萍.骨代谢标志物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25(3):167-169.
[11]刘庆思,庄洪,黄宏兴.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8-580.
[12]罗庆禄,何红晨,杨霖,等.体重指数与男性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0,27(4):311-314.
[13]徐桂琴,王树芬,邹建华.古代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杂志,2008,49(6):568-569.
[14]赵景湘.固精养血汤治疗绝经期妇女骨密度降低78例[J].陕西中医,2001,22(6):336.
[15]张晓玮,郑洪新.骨痿与骨痹辨析[J].光明中医,2009,24(8):1455-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