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疗效探讨

2014-11-21王清泉

中外医疗 2014年26期
关键词:纳洛酮智力功能障碍

王清泉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云南普洱 665000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是1974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inski提出的,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占39.4%。由于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反复发生卒中,使得患者双侧半球大脑中动脉或后动脉多个分支供血区的皮质、白质以及基底核等多个区域受累,从而导致患者智力以及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性痴呆的常见病因之一[1]。脑血管病变时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基础,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和动脉斑块不断脱落,引起反复多发性脑梗死,继而发生多发脑梗死性痴呆[2]。其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史、卒中病灶部位及大小、卒中合并失语等。由于此病能影响患者的智力精神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使得患者及其家属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担。目前,临床上对于此病尚无根治方法,其治疗主要为原发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脑功能的恢复[3]。目前,有报道说明纳洛酮在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4]。为了研究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该院在2013年1月日—2013年12月31日间收治的68例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68例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58~88岁,平均年龄(78.5±9.2)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同时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有15例,高脂血症12例,冠心病24例。脑梗死复发2次发生痴呆的患者有11例,复发3次发生痴呆的有36例,复发4次发生痴呆的有21例。脑梗死发生15 d内出现痴呆的患者有12例,16~30 d的有36例,30~90 d的有20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记忆和计算功能障碍,可出现反应迟缓、淡漠、抑郁等,其中肢体功能障碍有24例,语言功能障碍有21例。排泄功能障碍38例,强哭强笑症状有52例,定向功能障碍有28例,假性球麻痹有51例。所有患者经头部MRI检查,结果显示:大脑的额叶、顶叶、颞叶、丘脑及基底节区等部分有2~15个3~15 mm的梗死病灶;患者凝血项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液粘稠度较高;患者心电图的结果显示,患者心肌呈不同程度的缺血表现。所有患者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能够完成各种量表评分调查。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给予患者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国药准字 H22026207)1000 mg,1 次/d;肌注三磷酸腺苷(国药准字H32021986)20 mg,2次/d; 口服厄贝沙坦片(国药准字H20040996)150 mg,1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静脉注射纳洛酮(国药准字H20084551)0.8 mg和生理盐水混合液,1次/d。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1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缺血状况:用Hachinski缺血量表评价,分低者情况好;智力精神状况:用HDS智力量表评价,分高者情况好;日常生活能力:用ADL评价,分高者情况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chinski缺血量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的Hachinski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Hachinski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chinski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chinski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对照组(n=34)实验组(n=34)<0.05<0.05 t P 9.36±1.239.33±1.250.368>0.056.52±0.894.02±0.683.343<0.05--

治疗1个月后,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DS智力精神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HDS智力精神评分上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治疗后HDS智力精神评分明显上升,并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1个月后,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治疗后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上升,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D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DS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对照组(n=34)实验组(n=34)>0.05<0.05 t P 15.36±4.2315.33±4.250.316>0.0520.52±4.8932.02±3.685.512<0.05--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对照组(n=34)实验组(n=34)>0.05<0.05 t P 37.16±1.2336.99±1.210.568>0.0544.64±18.8965.05±16.686.932<0.05--

3 讨论

老年人发生脑梗死时,会导致脑组织内的血流灌注量不足从而引起脑结构、功能受损,脑细胞兴奋性下降,中枢神经缺血、乏氧,从而产生大量类阿片性质的活性肽,能够产生抑制神经中枢的影响,导致脑功能的丧失,使患者认知、记忆等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痴呆[5]。多项研究表明[6-8],多发梗死性痴呆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其中以男性居多,该病会引起患者脑低灌注,致使脑组织严重受损,此过程可产生大量活性肽,会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纳洛酮是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能够拮抗阿片类物质,可以对抗其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够增加脑组织血液灌注量,改善脑细胞缺血、乏氧的状态,从而提高或恢复脑功能[9]。该研究以68例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纳洛酮治疗,通过表可以看出,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低于对照组;通过表2,表3可以看出,治疗后实验组HDS智力精神评分和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上升程度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吴丽阳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10]。

综上所述,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缺血状况、智力精神状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1]郑兴敏,黄俊山.多发梗死性痴呆患者垂体-肾上腺轴和瘦素功能变化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132-5134.

[2]蒲凡,孟红旗.血管性痴呆的分类、临床与诊断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12,14(21):201-202.

[3]贾玉洁,成海燕,于涛,等.老年期痴呆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43-348.

[4]徐雪芬,郑国文.多梗死性痴呆23例临床报告[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3):155-156.

[5]刘光,叶江林,吴杰妍,等.乐脉颗粒治疗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2012,31(5):670-671.

[6]Schulteis G,Chiang D,A rcher c.Relative potency of the opioid antagonists naloxone and 6-alpha-naloxol to precipitate with draw al from acute morphine dependence varies with time post-antagonist[J].Pharmacology,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2009,92(1):157-163.

[7]莫新,胡耀祖,高丽娟.纳洛酮联合喹硫平治疗血管性痴呆叠加谵妄的对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3):2067-2069.

[8]黄艺洪,陈毅飞,刘晓芬,等.纳洛酮对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治疗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l2,14(6):1063-1065.

[9]刘晴,顼宝玉.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现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4):479-481.

[10]吴丽阳.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0):23-25.

猜你喜欢

纳洛酮智力功能障碍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智力闯关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纳洛酮联合NIPPV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分析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欢乐智力谷
可调型矫形器在肘关节功能障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