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增强学生锻炼意识和体育特长生培养的和谐结合点
2014-11-21马冬花徐驰
□马冬花 徐驰
(浙江省象山中学315700)
今年暑假里,有两件事引发了社会上的热烈讨论和思考。一件是体育特长生高考分数加分的真实性问题,另一件是发布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结合当前学生的素质状况,对测试标准与项目作了相应的更改。提出今后凡是大学生体育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即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7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强调,加强学校学校体育工作是促进学校回归育人的本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7月30日杨部长又提出,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牢固树立 “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化课程改革,把体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每个学生学会至少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
这两件事,一件与高考政策有关,一件与提高学生体质有关,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作者看来,它们之间恰恰有内在关系,那就是涉及到中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问题:是培养尖子性质的体育特长生为主,还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或者是两者的和谐结合?
笔者认为,中学体育教学以培养尖子性质的体育特长生为主或者是培养中小学生体育意识为主,都有失偏颇,努力寻找两者的和谐结合点,才是我们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培养体育特长生是任务而不是根本目的
一个学校运动水平的高低除了检验群众体育开展的程度如何,更需要关注的是校运动队的运动水平。很多校长追求的是学校参加竞赛的比赛名次,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造就体育教师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比课堂教学更重要。九十年代,为了让体育特长生在高校有更优的发挥余地,出台高考优惠加分政策,凡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可在文化分数线上降60分录取。各中学为了让优生更优,在招收新生上,均出台了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办法。为此各中学的体育教师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也取得了许多的成果。戴晶晶的 《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方法》,对当前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生活学习现状,总结管理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找到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科学的提炼。唐军的《高中的体育特长生成才培养》[1]以 “体育特长生成才因素”、 “在体育方面怎样培养体育特长生成长”为线索,结合有关院校历届高中体育特长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培养体育特长生成的途径,在理论上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其他还有众多研究者[2]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甚至有许多博士和硕士把体育特长生教学作为研究论文选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也是如此。为了完成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这方面。训练,文化课补课,照顾学生的生活,做好思想工作,甚至把学生接回家里居住。最终通过体育加分政策升入了理想的高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渐渐地显示出了它的负面影响。全力培养特长生,往往要放弃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关注几个特长生的技能指导与训练,让班上的绝大数学生成为体育特长生的牺牲品,体验放羊式的体育课堂教学。
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我们这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中去,这样的教学探索是不是背离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宗旨?培养体育尖子,究竟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还仅仅是一种工作重点?笔者认为培养尖子生是我们的任务,但不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学的全部。
二、需要培养的是终身锻炼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体育技能
体育课程内容由很多体育项目组成。尽可能地教给学生体育技能,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所谓体育成绩,实际上也就是体育技能的展示。
为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日常教学往往过多地注重动作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采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结果往往导致体育 “优生”厌学,体育“差生”怕学甚至逃学的现象。造成学生喜欢体育但不愿上体育课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就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究竟是体育运动的意识还是单纯的体育技能?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 “传统的学校体育是以掌握 ‘三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增强体质为主要目标,过分强调了技术规格和运动能力方面的要求,使学校体育变成了某些竞技项目运动训练的缩影。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重新认识学校体育的功能显得至关重要。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关键一环,要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动实践,提高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为学生将来体育兴趣的迁移提供可能和依据。同时,中学阶段也是学生生长发育、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体育活动进行得如何,不仅影响着在校期间学业的完成,而且将直接影响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为适应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应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多种形式为学生继续进行体育学习、锻炼作准备,赋予学习接受终身体育所必须的兴趣、动机、知识和能力。”[3]
我们认为上述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学生学习体育技能、体育教师传授体育技能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体育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我们所有的体育技能训练,都是为了提高竞技成绩,急功近利。一旦失去体育比赛,体育训练的积极性立即大打折扣。2003年,出台了学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了普通高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了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1个学分方能毕业的规定,设置了选修与必修课程,让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的主动权。从而绝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运动水平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们爱好体育运动的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以普及促提高,才是最根本的体育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与拓展。一个有体育特色的学校往往是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来提升的。这是体育运动意识培养的核心内容。
三、寻找两者的和谐结合点才是中学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然,在未来的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仍将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体育技能的传授,也将是今后中学体育课的基本内容;而让学生掌握一至二项的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更将是中学体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在有限的体育教学课时和课外活动引导中,如何将他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更将是中学体育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刘延东副总理在今年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一再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促进学校回归育人本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刘延东副总理的讲话高屋建瓴,抓住了中学体育教学的要害和本质。 “回归育人本原”、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里强调的正是培养体育运动意识,说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和健康的生活意识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但是这并是不说,今后特长生培养可以放弃了,体育教育要摒弃尖子培养、要抓大众体育了。我们认为并不是这样的。特长生仍将是今后的重要任务。我们需要避免的是,为了培养尖子生而忘记了广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同样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过分强调大众化体育教学而放弃尖子生培养。我们的目标是寻找两者的和谐结合点,这才是中学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就是今后我们体育教师自己的艳阳天,需认真踏实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正解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余训练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活动为重场所,以社会实践为重要形式的 “三元结构”的体育教育运行模式。认真学习国务院领导人在今年暑期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贯彻落实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通过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模式,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让学生的技能在普及中提高,在普及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提升。学校可采用小型多样的竞赛及参与邀请赛、友谊赛、中学生联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从中发现特长生,激励特长生,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增长技能的目的。让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完善,技能在活动中形成,特长在活动中发展,学校体育的发展才有更灿烂的明天。
注释:
① 戴晶晶.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2,(6).
② 唐军.高中的体育特长生成才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6).
③ 罗凌飞.浅谈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百度文库,http://we n ku.ba i 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