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生活化的误区与实施对策的研究
2014-11-21□魏炜
□魏 炜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江苏南京210023)
前言
针对目前教育脱离生活的现状,国内不少学者表示了担忧,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 “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1],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实践探索目标。同样,在体育教学领域,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取向也有其理论渊源与时代背景,是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诉求。我们可以从体育教学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析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价值,在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之间找出共同点,以此为更好地实践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提供参考。
一、挖掘内涵:体育教学的理论诉求
1.教育生活观的探寻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观点[2],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则根据我国国情,辩证地吸收杜威学说,在实践中创立了 “生活教育”理论。此外,人本主义思潮的崛起对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教学策略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以生活天地为活教材,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使人成为人而非理性的工具,这与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3]。
2.体育学科的特点
传统体育课程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追求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很少考虑学生的内在向往和本能的自然追求,注重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这也正是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现在的体育教学离生活远了。体育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体育课程中涉及生活意义及生命价值的内容要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小学体育课堂的特点是注重学科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力争让学生成为体育学习、个体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主体。
3.具体价值分析
生活化教学是课程改革以来人文观的体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能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公民的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生活化的课堂具有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创造课堂知识与技能。因此,体育生活化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创新价值与社会价值[4]。
二、观察现状:对当前体育生活化教学无效现象的分析
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体育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在实施体育生活化中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出现了一些无效的现象,这给体育有效教学的进一步推进带来了困惑与阻力。
1.教学目标——偏离生活,远离能力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若学生对某项内容曾经学过,那么教学目标可以适当地定的高一点,反之,则可以定的低一些。高估或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就会使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生活,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在一个城市中,有这么一节投掷课,教师用“甩纸炮”游戏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看似简单易行来源于生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确是体育教师小时候的游戏,离现代城市小学生的认知较远,不能引发共鸣。况且 “甩纸炮”游戏不能促进 “肩上屈肘”等基本投掷动作技能的形成,最终也无法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生搬硬套,缺乏提炼
为了让学生更喜欢上体育课,不少体育教师在上课前,搜集了大量的生活情景实例,学生听得兴高采烈,练的有板有眼,但是学生在高兴之余,脑袋里却留下了错误的痕迹,掌握不了运动技能。教学实践证明,通过生搬硬套 “创造”出来的生活情境,不仅没有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给学生产生错误的动作概念。比如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南瓜、扁担、象棋、电子游戏等生活类教学内容。这些练习内容不是运动项目,也不是学生在体育课上必须学习的 “内容”,更不是对竞技项目的改造。
3.教学方法——追求多样,胡乱串联
体育课程改革就是针对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弊端,鲜明地提出了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多样化。由此一些教师一味地要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盲目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胡乱地串联多样的生活情景。例如一节小学立定跳远课,有一位教师启发学生模仿大象的鼻子向上喷水的样子,让学生的两只手臂向上摆动;然后让学生想象动画片中小兔子蹦跳的样子[5];最后这位教师对学生说 “把大象鼻子向上喷水和小兔子跳的动作结合起来就是立定跳远”。看似创设了两种生活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这种牵强附会的串联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对学生造成体育技能上的误导。
4.师生关系——忽视主导,过于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为了给学生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而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显然是非常片面的想法。那些教师不加引导,只是浮于表面上的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这样的学习肯定是难以保证正确的学习方向与效果的。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 “前滚翻”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前滚翻动作,并突出前滚翻在生活中的运用,把垫子设计成了 “一座山”[6],让学生自由、自主地从 “山顶上”采用前滚翻动作向下滚动。表面上,学生能较快地学会前滚翻动作,但是这与基本生活常识不相符合,我们都知道人从山顶上滚下来应采取侧滚翻,采取前滚翻是非常危险的。
三、寻找对策:体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体育生活化教学的构建是对 “生活内容”做出教材化改造,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 《标准》)的要求[7],最终达到体育教学的效果。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大部分文章都是从体育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对体育生活化教学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即,教学目标:把准 《标准》,用活 “生活”;教学内容:走出 “竞技”,观照 “生活”;教学方法:体验生活,活化教法;场地器材:拓展生活物品,走进生活场地[8]。在此基础上,笔者欲从整体的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有效构建体育生活化教学。
1.融合生活教育,更新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把生活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明确生活是教育的先导,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最先考虑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内容进行设计。体育教师需要发挥体育学科的特点优势,帮助学生从体育的视角创造生活,使学生能在体育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从而能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提高学生学习活动质量的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强化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时代观
教师不能牵强附会地将自己的童年时代、或者远离当今时代的生活内容,盲目植入体育课堂,也不能照搬当今时代的生活内容。随着时代的改变,生活化教学要瞄准那些符合学生的现在生活和将来有可能的生活,对体育教学内容要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
(2)功能观
本文所讲的功能是利用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社会情感等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参与中了解体育的这些功能,并能够运用这些功能为自身的发展服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需要与教师进行沟通,需要与队友相互配合,需要与自己的团队进行协作,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无形中也提升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变“要我练”为 “我要练”,形成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
2.吸取课程资源,拓展生活世界
体育教学要从其它综合性课程资源中吸收好的内容,从而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感悟生活的真谛。此外,在体育生活化教学中还必须注意两方面内容。
(1)情感体验教育
体育情感体验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感性实践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当学生有了运动的目标,体育运动渐渐就成为一种基本需要。其特征是主观的,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向往和欲望[9],在感觉到欲望、要求、向往、希望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的激发了。
(2)个性发展教育
学校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当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给学生与教师充分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提高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当然,当学生的学练兴趣发生了转移,教师也要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其选择其他的项目。
3.妙用对话教学,和谐师生关系
对话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它广泛存在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中。体育教学无法脱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而变成以纯语言交流 (对话)的形式进行理论传授。因此,在部分教师的眼里,体育教学应该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应该过多将学练时间变成 “语言对话”。然而,在体育课堂中虽然很少运用 “对话教学”,但是通过观察体育课堂的外在表象,很显然它也存在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研究对话教学并加以有效运用,是构建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4.创设有效情境,体验快乐生活
体育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成为生活的过程,体育教学要通过创设运动情境、各种手段的生活情境或者借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 “外来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离不开学生体验的参与,人们生活在体验中,并通过体验而生活。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考虑学习内容要和学生的实际经验产生联系,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体验创设一定的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例如教师以森林中的动物运动会为生活情境,提出以 “模仿不同动物的行走”为主题,暗藏着以 “不用膝盖的爬”为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在电视里、动物园里等现实生活中观看到的猴子、兔子、象、狗、豹五种动物的行走方式进行模仿,最后让学生再次尝试其他动物的 “爬行”动作。教师虽然没有提出任何技能要求,但是学生尝试着生活中未能尝试的动作,又实现了体能与技能的发展,兴趣浓、效果好,这种有技能和体能发展的生活过程,才是我们所提倡的生活化教学。
四、结论
体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要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遵循 《标准》的相关生活教育内容。作为体育教师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生活化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来选择和创建教学内容与手段,不断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吸取各级各类综合课程资源,努力拓展学生的生活世界,巧妙运用对话教学,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学习生活的快乐。体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要让学生用生活化的眼光来看体育,体验体育的生活价值,再从生活中找到体育形态,从而创新出更多更好的体育活动内容与方法。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23.
[2]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
[3]郭光恒.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发[J].康定学刊,1998.2.
[4]季浏等.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5]袁志欢.踏寻体育课堂的生活足迹[J].江苏教育(小学教育版),2009.4.
[6]张红红.浅谈体育生活化教学的误区[J].体育师友,2008.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8]钱亢.“升级”的时代[J].江苏教育(小学教育版),2008.9.
[9]马勇.对大学体育生活化的探索[J].江苏高教,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