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片解说》教学改革与评价体系探析
2014-11-21肇燮
肇 燮
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国内开办较早,是第二家开办此专业本科层级的院校。到2014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天津师范大学已经有了20年的办学历程,在专业教学方面,经历了专业筹建期、专业形成期、专业发展期、专业成熟期、专业再次发展期等阶段。本次《电视片解说》教学改革是建立在专业成熟期基础之后的又一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评等方面的一次探索,同时也具有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
一、教学大纲微调,教学内容按节目类型划分,体现专业内核
“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关节的重要体系之一,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的重要依据。”[1]此前《电视片解说》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多以广播电视艺术学理论框架为教学基础,教学切入点多为电视片解说环节中的艺术学脉络,融合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知识外延,教学重点在于分析电视片解说过程中的艺术性与审美性的结合。而本次教学大纲的微调过程中,逐步将艺术性教学转变为电视片解说过程中的节目类型化的创作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明晰创作过程中的类型划分,教学特点由原来的外缘性、艺术性教学过渡为内核性、体会性教学。
(一)增加实践训练环节的课时比例
《电视片解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此前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完成基础理论的教学过程,往往忽略了艺术学科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在本次教学改革过程中,任课教师增加了实践小组发言、组员合作解说、案例解说分析、解说垫乐选择与剪辑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
(二)聘请从业专家进行实践指导
电视片解说整个创作流程不仅需要相关理论积累,更需要实践经验的沉淀,融入实践性专家的指导对于完善整个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任课教师聘请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曾志华教授、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专业教师曹家麟、著名配音演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硕士彭尧等一线从业专家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
(三)开办专业作品赏析沙龙
专业教学之初,即划分若干专业实践小组,实践小组成员之间定期进行专业作品赏析沙龙活动。教学学期定期举办一次优秀专业作品展示,重点对优秀作品进行案例分析。指导学生从电视片解说的作品创意、作品分析、作品声音选配等方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提升多度艺术创作的分析、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艺术创作规律的能力。
二、考评体系调整,考评内容突出平时积累,体现艺术创作规律
“艺术家要按照美的规律去创作,首先要正确认识自然和生活,并且能够发现别人看不到或被人忽视的美。”[2]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引导学生加强平时艺术创作过程的心理体验,避免期末考试前的备考突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习重在将平时的心理体验转化成一种应急的、正确的、高效的有声语言应答行为。在电视片解说创作过程中,首先理解、掌握创作规律,并牢记、体会创作对象改变时给创作者带来的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遇到类似的创作情况时,将自然调节相关反应能力,使电视片解说创作处于一种积极的、进攻性的创作状态。
(一)增加平时成绩比重
“重结果、轻过程”是很多专业教师考评学生学习效果的主旨,学生也随之转变成“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学习模式。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轻过程即无结果,降低对艺术专业学习过程对创作的最终效果关注,将带领更多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加强学生学习过程制度化,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随意性。教师将整体教学过程分为若干个学习阶段,每个学习阶段均具有非独立性特点,强调每个学习阶段的前后关联性,每个学习阶段均对应相关的平时成绩。学生虽“被动”地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但最终考评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时则发现,其艺术理解能力已得到显著提高。
(二)考评时“重创作、轻理论”
《电视片解说》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掌握艺术创作能力,能够积极有效的创作出符合内在精神的播音主持作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熟练使用艺术创作技巧,有能力分析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要求,并有效解决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在期末考评中,增大创作作品分值权重在总评成绩的权重比例。在理论测试中,融入实践性、体会性、创作型题目,增加“以经验谈理论、用心得谈方法”等题目的比例。
(三)平时成绩,多次取最优,避免偶然性
艺术创作效果存在偶然性,《电视片解说》教学改革中,增加平时创作考评机会,要求学生连续提交创作作品。教师根据提交的作品,分析学生应有的创作能力,选其“最优”作为该学生平时创作成绩。尽可能避免了创作过程的偶然性;突出了艺术创作的连续性、一贯性。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连续创作的艺术作品,教师对学生基础阶段的创作能力进行总结,也为实现本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奠定了阶段性基础。
三、教学模式调整,减少文字课件使用比例,体现专业内涵
“多媒体教学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而教学课件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媒介。”[3]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是高校常规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能够将围绕教学目的的教学资源全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课件中文字使用与视频资源的协调,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电视片解说》理论教学部分为大课统一授课,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上,任课教师就协调课件中文字比例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一)文字描述强调启发性
《电视片解说》教学突出启发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寻求艺术创作规律的热情。在课件文字使用上,突出文字描述的启发性,启发学生寻找艺术创作规律路径的可能,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路径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总体感受上尽量避免单一的总结性文字的使用。
较多的使用了核心词、引导词、趋势词,最大化帮助学生培养自行寻找研究路径以及自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
(二)视频案例强调典型性
视频资料的选择是在课件内容文字语言的引导下进行插入,通过视频资料的对比分析,学生应有机会自行总结出教学目标涉及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相关视频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的特点,视频资料的选择尽可能包括了教学目的。视频内容积极健康,制作手段精良,创意理念丰富;视频内容具有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教师进行教学视频资料的前期编辑整理,做到有序使用、高效使用。
(三)课件制作强调和谐性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具有整体的协调性,前后章节虽独立,但联系。在课件制作方面,突出这种关系,使课件总体制作具有和谐性。课件背景模板突出有声语言表达的创意元素,课件文字编排注重文字语言多度创作的内涵,课件视频资料使用强调与文字使用的和谐关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具有新闻性、艺术性、文学性等特点,《电视片解说》的教学改革也是帮助同学培养创作能力的过程;使学生的眼睛有锐度、心灵有温度,学生愿意用自己的观察去体会艺术创作特点,创作出更多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作品。这一过程,也将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艺术价值观的形成。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融入学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感悟专业、思考专业、练习专业学习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有声语言不仅传递信息,更能传播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1]张勇,张晓辉.高效教学大纲编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经济师,2011(1):130.
[2]王向彤.文艺创作规律初探[J].文艺理论研究,1982(3):53-60.
[3]耿建民.基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