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演“韦荣”有感
2014-11-21张树平
■张树平
饰演“韦荣”有感
■张树平
《惹尘埃》是南京市话剧团 2012年创作的一部小剧场话剧,是根据作家鲁敏女士发表于《人民文学》2012年第七期上的原创中篇同名小说《惹尘埃》改编而成的。
鲁敏女士是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是当代作家的新锐代表。她的作品曾获第五届鲁讯文学奖,2012年度人民文学奖等。她的这篇《惹尘埃》主题没有远离生活,似乎就对应着平凡生活的每一面,每一个角度。人物也是普罗大众,不花哨,不夸张,就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某些人。她把细腻的笔尖都落在了这几个平凡人物的思想深处,以看似平淡的笔调来勾起人们的共鸣,让人有恍然大悟般的同感。全篇都充满着对当今社会普遍不良现象的反思和责问,很有场景感。我想这也应该是话剧团编剧陈学超先生之所以选择改编这篇作品的原因所在吧。
剧中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主妇——肖黎,因丈夫的意外死亡而患上了对任何人、任何事物、语言都极度不相信的“不信任综合征”,后在其房屋租客保健品推销员韦荣和邻居徐阿姨的帮助下,逐步走出心理阴霾,重新走向“新生活”的一个故事。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反映了当下社会谎言流行,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现状。探讨了谎言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谎言”如何相处的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看《惹尘埃》这个剧名就很是惹眼,似乎在向人们强有力的诉说着这个剧所试图表达的意义。谁在 “惹尘埃”,“尘埃”又是什么?这样一个出自六祖惠能的经典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剧名,使本剧笼罩了些许宗教或道德寓言的色彩,禅意萦然。
现实生活中,尘埃无处不在,有的是在不经意间沾上的,有的则是在自寻烦恼中主动沾上的。难道因为有了尘埃就要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再相信了,甚至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抵触、质疑和拒绝了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剧中的肖黎恰恰就是这个人群的一个典型代表。
我所饰演的房屋租客保健品推销员韦荣这个角色,它存在的功能性就是为了帮助肖黎走出 “不信任综合征”的心理误区。虽然人物的上场任务、过程和结果剧本都已经赋予了,但仅靠台词的罗列去喋喋不休显然是不行的,而且那样也会造成和剧中人物邻居徐阿姨功能性上的重复。
韦荣这个人物是一个典型的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底层人物的代表。他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中母亲早已因病去世,父亲健在,可是为了供当时还在上大学的韦荣和上高中的妹妹,身体也已经是每况愈下了。所以,当韦荣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便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来源,虽然前前后后换过很多工作,生活压力巨大,但是生性淳朴、善良,乐观、热情,目标明确的韦荣,反而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家乡野花开放的时节,一直是他脑海中的一幅美丽画卷,想家的时候,画卷便会在眼前展现。所以无论在哪里租房子,一盆自家乡带来的杜鹃花永伴身旁。这盆花是他前行的动力和希望。他始终相信,只要自己真心地对待别人,别人亦会如此...(人物小传不多复述)
这样一个人物和肖黎是截然不同的,他是朝气蓬勃的、清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在韦荣身上是非常贴切的。之所以要做这样一种考量和理解,是对韦荣这个人物完成上场的目的和功能有帮助的。韦荣对肖黎的帮助和劝说是有别于邻居徐阿姨的,徐阿姨是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劝说;而韦荣则是在用人物的精、气、神、人生态度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辐射。只有区别开来,徐阿姨和韦荣,才能相得益彰。
可以想象,当肖黎和韦荣这样有着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时候,会有怎样的精彩碰撞,戏的张力会有多大!这些分析和准备是为了充实韦荣的内在动因和支点,而把握住这些内在动因和支点则会使韦荣的舞台行动更加准确,生动和令人信服。
韦荣是个卖保健品的,就如同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在小区门口、公园门口的那些年轻人一样,干练的着装、热情的语言、笑容可掬地向不时路过的、有需要的人群兜售着健康理念和产品。可我饰演的韦荣又和他们不一样,那些假的,对人体有害的产品从不问津,虽然同样是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首先是韦荣这个人的善良和幼时单纯的成长环境不允许他这么做,其次是人物的功能性也不允许他这么做。如果他为了利益去卖那些假的、对人体有害的产品,观众和剧中的那些买他产品的人,就不会对他产生任何的信任和好感了。这样的话这个人物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基于这样的一种定位,在排练的过程中我也时时刻刻的在做着调整。
在剧中韦荣和徐阿姨的人物关系上,我把她徐阿姨幻化成了韦荣已去世的母亲来对待。像韦荣这样一个家在远方,只身独处异乡的年轻人来说,亲情的“阶段性缺失”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时候,徐阿姨的出现,是很容易让韦荣在亲情上产生认同感的。在韦荣的心里,徐阿姨就是他已过世的母亲。他愿意陪着她聊天儿解闷儿,愿意帮着她干一些交交水电费,换换煤气的杂活,要知道这些事情可是连徐阿姨的亲生儿子都未曾帮她做过的。所以剧中徐阿姨才会在她儿子图谋她的房产时,让韦荣帮她代为保管房产证。可见徐阿姨对韦荣的信任有多深。而这些都是基于韦荣把徐阿姨当作自己母亲来对待的结果。而且徐阿姨是韦荣和肖黎之间的桥梁,正是因为徐阿姨对韦荣的信任才使得韦荣走进了肖黎的生活,才有机会去影响和改变肖黎。
而和肖黎的人物关系则是把她幻化成了韦荣的妹妹,虽然肖黎比韦荣的年龄要大,但在肖黎无助,彷徨,焦虑的时候,韦荣就如同看到了自己远在家乡的妹妹,所以在对待肖黎的时候有发自肺腑的着急,疼爱,甚至是斥责...而韦荣对待肖黎的这种真诚的,无私的关怀和帮助,又恰恰是肖黎在其丈夫去世后一直缺少的一种来自异性的、近似亲人的情感。虽然她一直抱着拒绝、排斥的态度,但是这种情感却是她内心深处需要的、渴望的。所以因为韦荣,肖黎饱受创伤的内心开始感觉到了温暖,心灵上的冰山也开始解冻,最终融化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徐阿姨的儿子。和他的人物关系是韦荣在恨其不争的同时也掺杂着羡慕在里面,徐阿姨是个老护士长,退休后老有所养。作为她的儿子其实生活是毫无压力的,但他却不思进取,没有稳定工作也就罢了,反而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去打徐阿姨房子的主意,可以说徐阿姨的离世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韦荣在对待他时,是有着不满情绪的,但他又是徐阿姨的儿子,所以韦荣也只能选择一味的忍让和善意的劝说了。但是在徐阿姨去世后,面对他的百般责难时,韦荣爆发了...斥责的同时还动手打了他。这样的处理也是对压抑情感的一种宣泄,是可以让观众都舒心的一种处理,同时也可以让观众和肖黎看到韦荣真性情的一面,从而加快对韦荣的认可。
正是有了以上这些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嫁接,才能最终使得韦荣的舞台行动变得积极、准确和生动。
此外在我看来韦荣身上也有其他人物不具备的可爱和幽默:在自己的小窝儿——肖黎租给他的地下室里,开开心心的边唱、边跳、边打扫时被撞破的尴尬;和肖黎聊天时的言语之失...等,都是体现这个人物的可爱和讨喜的契机。而在徐阿姨离世之后,韦荣在以前常陪伴徐阿姨聊天解闷儿的公园长椅旁,献上自己心爱的杜鹃花时的悲从中来,黯然泪下,又使得这个人物有情有义,感人至深。后面对肖黎的挽留,韦荣委婉的拒绝了,并以一句:“姐你笑起来更好看”做人物的打点,完满地给这个人物划上了一个句号。正是因为韦荣这个人物的可爱和可信使得他完成了人物的出场任务,也让观众认可了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首演之后我饰演的韦荣得到了小说原作者鲁敏女士和各级领导的肯定,这一次愉悦的创作之旅更是使得我收获颇丰!当然了,还得是那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以上是我在创作“韦荣”这个人物时的一点心得。虽然极力地去斟词酌句,却苦于文笔有限,表达不及万一,粗鄙之处,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