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古典舞身法中“圆”的审美特征
2014-11-21冯圆
■冯圆
试析中国古典舞身法中“圆”的审美特征
■冯圆
绪论
中国古典舞的闪、展、腾、挪,都离不开划圆动律。不论是舞姿的外形上,还是动作的过程,都无不体现中国古典舞对“圆”的理解和审美。这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沉积的宇宙观和审美观离不开,我们从太极八卦到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及书法、古典建筑中不难看出,中华民族对“圆”的审美需求。中国古典舞对“圆”的理解,也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从大量的史学资料以及戏曲、武术中提炼出来,进行汲取、发展、创造。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审美,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形成了具有古典审美风格特征的中国古典舞。
一.剖析中国古典舞中的“圆”
(一)从古典舞的基本手位中谈“圆”形态
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的外形多以“圆”形为主,在学习古典舞的基本手位时,老师们常说“手臂的形,讲‘形圆’,动作过程则要‘残圆’,‘形圆接残圆,线圆落形圆’。”这些口诀,是告诉我们,“圆外形”是古典舞的基本手位中运用最频繁的。
(二)从古典舞的基本舞姿与动律中谈“圆”路线
古典舞的基本舞姿不仅仅是静态的,它在看似静止的外形中,意识与内在是流动的。例如“斜探海”舞姿。它是在立身射燕舞姿的基础上,加旁提和敞胸形成的舞姿。它具有静中有动的意识,在做这个动作时,脚尖与头、手从两头往斜上方,圈成一个“圆”,并且意识要无限延伸。
再来看看古典舞基本动律中的“圆”。在变化万千的古典舞身法动律中,前辈们总结出“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八大基本元素,这些元素贯穿于古典舞的身法之中,可以说无一不圆。
(三)古典舞的“三圆”动律——平圆、立圆、八字圆
“三圆动律”主要是指由整个肢体运动造成的圆线轨迹,不仅是“形”的圆,也是“线”的圆。这“三圆动律”贯穿于中国古典舞的身法之中,最典型的动作就是“青龙探爪”,这个动作是从武术中借鉴,进行创作和发展而来,是一个融平圆、立圆、八字圆于一身的典型动作。它的动势与形象犹如游龙一般,给人以婉转多变、体态万千之感。这个动作,把中国古典舞对“圆”的审美理解和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这个动作富有表现力。
二.中国古典舞“圆”的由来
由于诸多因素,中国古典舞并不是一直传承下来的。但它之所以能称为“中国古典舞”就说明,它所表现和追求的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和审美观。当今的中国古典舞,虽然不是古代舞蹈的原型,但经过众多前辈们的苦心整理,从戏曲、武术等诸多门类中提炼,再进行发展和创作,把当中的元素整理出来,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特有的艺术风格。那么,“圆”的概念就是中国古典舞从戏曲、武术中吸取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武术中的借鉴
中华武术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从中华武术的各种套路的动势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宇宙观和审美观。其中“圆”就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点。太极中有两句歌诀“世传陈式太极功,刚柔兼备妙无穷。圆转自如莫丢顶,巧妙全在一圈中”。这几句话,体现了太极中“圆”的特点,“巧妙全在一圈中”说明圆转规律是太极的巧妙之处。
(二)戏曲中的借鉴
由于宋代戏曲逐渐开始兴盛,古代宫廷舞蹈慢慢衰退,其舞蹈形式也渐渐融入戏曲之中,形成戏曲舞蹈。所以中国古典舞在50年代重建时,前辈们选择从戏曲中借鉴,是因为戏曲舞蹈是传承下来的具有古代舞蹈的形态特征。“逆向起动”是戏曲舞蹈的运动规律,动作在“起动”之后还要向相反的方向“去行动”,这就形成了戏曲舞蹈的“圆弧轨迹”。中国古典舞向戏曲借鉴了“逆向起动”和动作走“圆弧轨迹”的运动规律。例如“摇臂”,要求手臂走立圆,从肘到指尖是一条弧线,不能走直线,要“大圆套小圆”;“刺翻身”之前的回范儿要走一个下弧线……这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逆向起动”,又体现了“圆弧轨迹”的运动规律。
三.中国古典舞对划圆动律的再创作
舞蹈的每个舞姿固然重要,但它的运动过程更重要,因为舞蹈是流动中的艺术。而古典舞中运动的路线与轨迹更是千变万化的,在瞬息万变的运动中,我们的前辈早已将古典舞形象地定位为“圆”的艺术。古典舞中的“龙飞凤舞”、“曲折婉转”、“闪展腾挪”的圆形运动路线,无不在“圆流周转”中显现中国古典舞的运动时空观。所以,我们从古典舞近几年来的发展中,清晰可见我们对“圆”的崇拜和追求。
(一)古典舞身韵教材中“圆”的运用
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学科建立后在继承与发展阶段的产物,它对改进和丰富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民族风格与肢体语言起到了直接影响,取得了不可取代的训练价值。在身韵训练组合中,时而柔美、时而灵巧、时而刚武、时而悲愤……这些组合虽表现的性格不同,但我们从动作的流动中看到了中国古典舞的特点——“圆”。组合在行云流水的步伐中、圆曲婉转的舞姿中、闪展腾挪的动律中,看到了古典舞的“圆过程、圆形态以及圆动律”体现了“圆、游”之特点,将中国古典舞的“圆中生万变、万变不离圆”的动律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古典舞舞剧《粉墨》中“圆”动律的理解
从古典舞舞剧《粉·墨》中寻找“圆”动律。《粉·墨》舞剧与以往的舞剧不同,它不是在说故事、讲故事或是演绎一段历史,而是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导演运用许多传统文化的符号,加以创新,诠释着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如第一段“卦”,是利用太极八卦为素材进行创作,舞者的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把观众带到了传统文化之中,整个舞段从聚到散再到相互融合给人以“天圆地方”、“圆流周转”之感。再如第四段“泼墨”,舞者用身体与长绸用洒脱的舞姿绘出一幅山水画——闲情逸致的渔翁、持伞相伴的“画中人”、自由飞翔的仙鹤,使观众身临其境,给人以“圆、游、变、幻”之感。在《粉·墨》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中,我们不难看到其中的“圆之美”。因为“圆”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无论是从古典舞的外形还是运动轨迹上,都看到了我们对于“圆”的审美追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外化,大至宇宙天体,小至细胞组织无一不圆,虽然古典舞中也有直的姿态,但它在动作路线上还是曲和圆的。
我们在戏曲与武术中,也看到了传统文化对“圆”的理解,这正符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是几千年沉积下来的民族文化审美观。中国古典舞在千变万化的的运动中,总结出圆形运动路线,找到其运动规律,感受“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追求着动作与动作之间的浑然一体、柔和自然,没有棱角、玉润珠圆,将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左先右、欲急先缓、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欲漂先沉……作为古典舞的发力方式,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中国古典舞。这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
当今的中国古典舞虽不是口口相传下来的舞蹈,但经过一代一代老师们的收集、整理、发展、创作,取之精华,把其中的重要元素提炼出来。尽管只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然而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化作为依托,拥有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两大瑰宝——戏曲与武术,还拥有许多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不断努力的舞蹈工作者们!相信,中国古典舞会成为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审美观的舞种,会成为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话重要学科。
⑴沈元敏著:《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2月
⑵唐满城、金浩著:《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
⑶于平著:《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
⑷唐满城著:《唐满城舞蹈文集》
⑸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著:《中国古典舞创建发展史》
⑹袁禾著:《中国舞蹈意向概论》
⑺王伟著:《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