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4-11-21叶骏
■叶骏
重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叶骏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业余时间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集合概念,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队伍等内容。其中,群众文化活动最能体现群众主体性,也最富于创造性,最吸引群众参与,因而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只有组织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才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从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面,谈谈如何做好这一工作。
一.认识群众文化活动的构成与价值取向
群众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开展,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结构构成是多层次的。根据文化艺术门类分类法,可将群众文化活动分为以下种类:群众文学活动、群众音乐活动、群众舞蹈活动、群众美术活动、群众戏剧活动、群众曲艺活动、群众游艺活动和群众体育活动等,每一类活动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群众的兴趣也具有稳定性。从活动人群上划分,主要分为青少年群众文化活动、中老年群众文化活动、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群众文化活动等,拥有广泛的参与者。
由于群众文化活动发源于群众自身的才艺特长、兴趣爱好,且覆盖了最广大的群众。所以,其首要价值在于人民群众的自我文化价值。人民群众在创造文化、展现自我的同时,实现了更大的社会价值。这具体表现为:通过开展健康高尚、寓教于乐的群众文化活动,发挥其引导审美、宣传教化等功能,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此外,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开展多种有偿服务活动,追求适度的经济效益,也繁荣了文化市场。
二.把握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向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成为主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生产、消费形态也随着转变,商业色彩浓厚的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应运而生,发展迅速,相比之下,公办的群众文化地位和功能日渐模糊,甚至被边缘化。许多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为了赶上市场经济的节奏,迎合人们文化观念、文化口味的转变,竟简单盲目地向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看齐,导致群众文化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观导向性、审美性、教育性。这种盲从市场,一味跟风的文化习气,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的“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是完全不相符的。
我们必须回过头来静静反思,清醒地认识到:群众文化首要应突出公益性、群众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绝不能被大众文化娱乐和商业文化所取代。这么说,也并非全盘否定群众文化中的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色彩。如果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适度加入这些当代流行元素,未尝不可取。重要的是,要把握群众文化活动方向,明晰群众文化与市场上的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的分野,明确地将活动定位向群众而非市场,把群众反馈、社会反响作为评判标准。
三.关注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现状
首先,要关注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景象。这主要有两点。一是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新增了广场舞、“暴走”、“彩色跑”等文体活动。二是群众自发性越来越高,纯业余的演出队伍、竞赛团体越来越多。三是群众文化活动与节日文化结合日益紧密,节日色彩日益浓重。不但在传统佳节大张旗鼓地开展广场文艺、创意秀等活动,还自办特色新奇的民间节日,与节庆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突出主题性、富于原创性。
同时,要审视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一方面,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现状并不容乐观。虽然,群众创造文化的自发性极大地提高了,群众文化正以极其迅猛的势头蓬勃发展,然而,相应的人才队伍建设却跟不上,从业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在许多文化馆,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并在群文战线上有丰富经验的职工都已退休,年轻的一批虽有较高的学历,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指导群众、动员群众,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离“接班”水平还有差距。另一方面,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也让人堪忧。由于文化相对于经济,一直是软性指标。一些干部一味重视可量化的经济业绩,不重视难以量化的文化业绩,甚至认为“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对经济发展不重要,对社会生活不必要,可搞可不搞,使文化建设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文化投入流于空谈。这就使得许多文化场馆建设不完善,面积小、功能少,使群众文化活动不能充分开展。而且,带有公益色彩的专门性群众文化场馆还没有建设起来,许多地方虽有商业性的影城、影院,却没有低票价的戏剧曲艺专门表演场所。
四.分析群众文化活动的要素
多姿多彩的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线和基本载体。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群众文化工作部门只有提高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使文化生活成为群众生活的常态,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真正体现群众文化的群众性。因此,对于群众文化工作部门而言,加强对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基本要素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群众文化活动的要素主要有三点: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首先,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政府各部门出于宣传主流文化、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稳定社会秩序的客观需要,会定期举办一些带有明确导向性和典型示范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第二,企事业单位为了加强内部凝聚力,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会举办一些群众性的文艺汇演和文体比赛。第三,大量民间文艺、文体社团,自发地开展各种规模的文化活动,并自主创办派对、节日、比赛等。可见,不管活动的主办方是何种类型,都有着具体的目的。因此,承办方和活动策划人必须按照主办方的意图去运作,以实现预期目的。
其次,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主题是鲜明的。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主办方的目的,这决定了活动的性质和主题;第二,群众的认同度,这决定了活动的群众参与度与社会影响度。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应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活动目的和内容决定了活动形式。如举办活动目的是为了普及群众性的文化艺术,那么活动就可采用文艺汇演的形式;第二,活动所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活动的规模。第三,新的活动形式的产生是策划者通过社会实践,在已为群众熟知、广为群众接受的形式上发展而成,而简单的灵机一动、突发奇想的新创意未必能得到群众欢迎,往往不被群众所理解,反而脱离群众。所以,群众文化工作者,只有扎根群众、深入生活,才能创造出新的活动形式。
五.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
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要求管理者使群众和群众文化工作部门紧密衔接、相互配合,共同创造属于群众自己的文化。其根本任务是顺应时代要求,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具体而言:一是根据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增加群众文化的总供给,引导群众文化的总需求,使得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满足群众胃口。二是从经济水平、消费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外部的具体条件出发,规划适用于短、中、长期的群众文化建设目标和策略,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三是改革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体制机制,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财力、物力、人力,统筹协调文化生产和文化环境的关系,保证群众文化活动有规律、有秩序、高效率地开展。四是突出群众的主创精神,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依靠群众力量来创新群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