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京剧《西厢记》张派唱腔艺术
2014-11-21杨少君
■杨少君
感悟京剧《西厢记》张派唱腔艺术
■杨少君
《西厢记》是最著名的古典戏曲作品之一,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原作为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情节之跌宕、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堪称绝世经典,因其在艺术上的近乎完美,《西厢记》又被选为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冠。
根据古典名剧改编的京剧《西厢记》,是张君秋先生著名代表剧目。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张君秋、叶盛兰、杜近芳三位大师将其搬上京剧舞台之后,以其华艳优美的曲辞,醇厚动听的唱段,使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及广大戏迷的喜爱,一直久演不衰。
张君秋大师是京剧发展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吸收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张派的声腔艺术,不单在唱法上(节奏、气口、用气、共鸣、音色变化)出新,表现出雍容华贵,华丽柔美的风格,其发声位置及方法借鉴了西洋美声的发音方法,由于运用的科学发声法,因而具备了许多灵活多样的演唱技巧。张派的特性演唱,创新了滚动性气息呼吸,创新了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创新了技能化润腔的技巧,使张派声腔绚丽斑斓、奇妙绝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使青衣声腔走向划时代的顶峰。
京剧《西厢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来展现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从剧情来说,由于《西厢记》是一部多本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因此写得波澜起伏布置却很巧妙。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逢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压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如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张生不得不辞别崔莺莺进京应试。
张君秋先生在《西厢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尤以西厢听琴中“先只说”和莺莺长亭饯别一场中“碧云天”、“斟美酒”等几段华彩的唱段,让戏迷们听得如醉如痴。张先生在宗梅派唱腔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程(砚秋)腔的“运气、吞吐、含蓄”,荀(慧生)腔的“娇美柔媚”,以及尚(小云)腔的“刚劲豪放”。
“先只说”中崔莺莺随着悠扬的【四平调】过门缓缓步入舞台中央,“先只说与张郎娘把诺言来践,又谁知兄妹二字断送了良缘”。张先生以浑厚圆润的嗓音娓娓平叙着此时人物的心情,“又”字是个半音腔,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崔莺莺的怨恨和诘问。“空对着,月儿圆星光一片,好叫人闲愁万种,离恨千端!”这一段的行腔千回百转,行云流水。特别在处理“闲愁”和“离恨”四字时以滑音翻高,用断句大气口唱出了崔莺莺对于母亲失信的做法,内心抗拒却无力改变的纠结无奈的情怀。当听到从西厢传来张生抚琴的声音,板鼓直接下一个【哆啰】无过门开唱:“分明是动人一曲’凤求凰’”。张先生唱“分”和最后面的“凰”字,都是缓慢轻轻吐出,很巧妙地表现了崔莺莺读懂并爱慕张生的娇羞模样。
“碧云天”先是随着【反二黄散板】的过门切入唱腔“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表现出莺莺无限的忧郁和离别时低沉的愁绪。再转【反二六】唱出“北雁飞南翔,问晓来谁染得霜林绛?总是离人泪千行”。在演唱后面五个字的时候行腔翻高音,拖出一个长音,表现此时的崔莺莺的惆怅和无奈。在唱“成就迟,分别早,叫人惆怅”时,整个运腔愁肠百结,哀哀怨怨。“叫人”的“人”字发声略带哭音儿,听上去有哽咽的效果。“系不住骏马儿,空有这柳丝长”后面的“柳丝长”三个字,“丝”是一个长音,需要深吸气,以饱满的气息托住行腔。“长”的吐字清晰,微带顿音。“驱香车”三个字拔高音,特别是“车”字高而长,在行腔末尾冲上全段的最高音。梨园行有句话:“生怕闭口音旦怕张口音”,指的是旦角的张口音不好发,如果方法不对发出来的声音不好听。特别是乜吔仄,所以这对演唱者来说是个考验。张君秋先生这里的演唱极为动听,嗓音浑厚圆润,好似玉落珠盘,余音绕梁。“快与我把马儿赶上”一句,其韵味在于明显的强弱收放之间,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粘糊味,低音弱音像趟在琴弦上似的。“那疏林也与我挂住了斜阳。好叫我与张郎把知心话讲”,气口运用闲熟,有明有暗,强弱变化很大,对比明显。特别是“知心话讲”四个字,出字弹性大,速度快,出去了放得开,清新娇脆,柔中有刚。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致地刻画了莺莺对张生的即将远行难舍难离的心绪。“远望那十里亭痛断人肠”,张君秋先生在演唱这段时,口形内收,运动明显,共鸣腔运用丰富,口腔呈茶壶形,口腔咽腔大,口外形相对较小,有时音很轻,断断续续,但气很足,很有力,主要润腔在字腹上,整个行腔从锣鼓和文场音乐进入到完成,无不营造出一片悲伤离别戚戚然的情境。
“斟美酒”是《西厢记——长亭饯别》里最后一段唱腔,也是整出戏里颇为经典的唱段。随着【二黄原板】的优美旋律进入“斟美酒,不由我离情百倍。恨不得与张郎举案齐眉。张郎啊……”张君秋先生行腔到此,顿挫上扬,尽显柔肠百转,表现出莺莺强烈渴望与张郎相守共偕的心情。“学梁鸿与孟光夫高妻贵,又何必到长安去候春闱?做一对并头莲,朝夕相对,不强似状元及第衣锦荣归”。完美的唱段让大家看到了如果不是老夫人从中作梗,如果不是封建礼教的束缚,崔莺莺和张珙即可成为美眷佳偶。“人生最苦生别离,未曾登程我先问归期。”莺莺此时的内心愤懑幽怨,声声抒发着对封建礼教的控诉。特别是“问”这个字的声腔设计,非常精妙悠远。音是向前方打出去的,很亮,不是在喉咙里闷着唱,不是向内收着唱。而是气沉下去,不飘不浮,充分体现悲怆色彩。为接下来顿挫有力的“归期”二字的运腔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转【二黄散板】“伯劳东去雁西飞,鞍马秋风好扶持。一路上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你要起迟。”【二黄散板】在京剧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多是在表现人物的丰富内心和情绪宣泄时采用,一般节奏不很明显。有时演员在演唱时可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或是对唱腔的把握能力自行掌控时间长短。而张君秋先生在这里演绎出的张派唱腔甜、亮、脆、美、水,且刚柔并济、俏丽清新,准确地表现了莺莺对张生深情款款,珍爱有加。
张君秋先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典范。先生顺应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要求,发展了京剧的声腔艺术。先生创造的独特润腔方法及演唱技巧,华丽舒展,柔俏多姿。这些技巧大大加强了京剧演唱艺术的表现力,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在唱腔中力求紧密结合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同时又力求唱腔富有时代特色。先生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艺术个性以及对剧情人物的理解,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聪慧秀美、心灵圣洁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聆听张派唱腔艺术,能深切体味唱段中那高歌笑语、手舞足蹈的欢愉;那仰天长啸、俯首低吟的感慨;那捶胸顿足、恸哭悲泣的哀痛;那呼天抢地、缠绵悱恻的情愫。张先生的声腔艺术使这些熠熠有神的人物形象一一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