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四胞胎
2014-11-21张莹
●张莹
家有四胞胎
●张莹
孩子们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45岁的黑龙江农民王华军常常拧成疙瘩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一些。老三一本,老二二本,老大老四三本或高职。作为中国首例被报道的龙凤四胞胎的父亲,4个孩子的成绩都够上大学,算是让他松了口气。
降生记
王华军家位于牡丹江市下辖的海林市新民村。1995年,妻子孙艳梅怀孕,当时,她担心自己怀了个怪胎,因为“长得太快了,两三个月就能摸着”。
5个月的时候,夫妇俩跑去海林市的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是三胞胎。王华军觉得还是去牡丹江检查一下比较“稳当”。孙艳梅怀孕6个月的时候,俩人揣着全部存款1000多块钱,去了牡丹江妇幼保健院(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妇产医院”)。做B超时,对着仪器的屏幕,医生禁不住惊喜地叫了出来:“两男两女,是4个!”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王华军有点儿蒙。医生告诉这对20多岁的农村夫妻,四胞胎的成活率低,必须立即住院,否则十分危险。
“能保俩就行……”对没出世的孩子,王华军当时还没法体会那种血脉相连的亲情。“要保就得全保,否则一个也保不住!”被医生严重地警告后,王华军只好硬着头皮去办理住院手续。
查出四胞胎当晚,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接到了妇产医院院长袁丽华的电话:“我这里有一个大新闻,你来策划一下?”
“牡丹江市妇幼保健院将迎来全国首例龙凤四胞胎”是件前所未闻的大事儿,这个记者火速通知了市里和省里的媒体,紧锣密鼓地筹划起这场平面媒体、广播、电视联合报道的“全媒体”行动。
1996年1月30日,即将临盆的孙艳梅在镜头的簇拥下艰难地上了手术床。或许再找不到第二个产妇能受到与她相同的“待遇”:手术室里,除了医护人员,外围还站着一圈儿身穿白大褂、或举照相机或扛摄像机的记者,严阵以待。
上午9时12分开始,4个孩子被陆续取出。老大6斤4两,老二6斤,老三5斤6两,最小的老四也有4斤8两。
护士们把孩子一个接一个地抱出来,走廊旋即变得喧哗。王华军把每个孩子都细细端详了一番,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这时,有人提醒他:“快跟院长说几句。”话筒随即伸过来。王华军赶忙转身,握着院长的双手说:“感谢感谢,这4个孩子的生命是你们医院给的,要是在家,绝对那个什么……”
为了表达感激,王华军把给孩子起名的权利交给了医院。最终,在一个媒体人的提议下,按“妇产医院”的谐音,4个孩子按长幼,依次取名为王富、王毅、王婵、王苑。
手忙脚乱的日子
从牡丹江城里回到新民村,夫妻俩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很快便被乱糟糟的房间和洗不完的尿布搅得七零八落。
王华军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孩子出生的头一年里,因为要洗大量的衣服和尿布,他们家用掉了整整9箱肥皂。出生不到3个月,孩子们吃光了80袋奶粉。最怕的是孩子生病,同样的病,4个孩子每每得轮流生一次。第一年年底,单在村诊所的结账就有3000多元,相当于他们家一年的收入。
孩子慢慢会爬了,孙艳梅的日子更难过了。白天家里只有她自己侍弄4个孩子,做饭、上厕所都需要趁着孩子睡着的空当儿抓紧完成。由于极度困乏,她常常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打盹儿,然后一个不留神,孩子就从炕上跌下去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王华军找来木工,在炕边儿打了一排木栅栏,把几个孩子“圈养”起来。
外面的世界
1998年,一个北京做影视的老板曾想资助他们全家——让孩子到北京上学,王华军夫妇在影视公司打工。为了孩子,王华军夫妇寻思试试看。结果,一家六口在北京待了不到一个月,就决定回东北老家。王华军说,那位董事长是真心想帮忙,可让4个农村孩子在北京上学哪儿有那么容易,人家公司也不缺人,不好在那里白吃白住。
四胞胎的标签也让孩子们感觉到负担。他们的每一个成长节点都被人关注,4个孩子对媒体已经从小时候的好奇,变成了现如今的反感。高考之前,媒体来跟拍他们从家到考场的全过程,结果小女儿王苑全程躲在哥哥姐姐后面,一到学校,就一头扎进人堆里不出来。
4个孩子中,王华军在王毅身上倾注了最多期望,他觉得这孩子从长相、性格到头脑,都很像当年的自己。这次高考王毅没发挥出正常水平,是王华军最大的遗憾。
如今,4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王华军念叨,说啥也会把孩子供到大学毕业。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希望孩子能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
(青铜葵花摘自《中国青年报》
2014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