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2014-11-21季曾
季曾
档案管理工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西汉末期,就有刘向,刘歆父子收集图书,分类编篡目录,写成《七略》;之后班固在正史《汉书》中编纂《艺文志》,将当时天下的所有可以搜寻到的图书分为六类,归档记录,编成目录以供查询,至今依然是研究和查阅秦汉之前的古籍所必需的经典文献。从《汉书?艺文志》以来,每朝每代史书几乎都撰写《经籍志》或者《艺文志》来对当时的图书进行归档,这些档案工作使得中华民族悠久而精华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但是,传统的档案工作对于艺术档案的重视程度,是明显不足的。官方进行的图书档案工作一般以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兵书方技为主,注重经典性和实用性,而对于艺术创作档案的记录和分类,则显得并不重视,工作较为粗率。一般能够分类进入档案的是诗词歌赋作品,散文在后期也能够入档,但是比较通俗的如戏曲,小说等艺术门类基本阙如。鄙视戏曲,认为其是不务正业是市井娱乐的传统思想统治着我国传统的档案工作,以至于大量的戏曲艺术作品不能保存下来,近九成的戏曲作品失传,作家资料流失,戏曲文化多年来仅仅依靠戏班子口耳传授来延续传承,造成这一可悲的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艺术档案工作的缺失是重要的一环。
现如今,戏曲艺术面临的是另一种较为困难的局面。因为当代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曾经红极一时,遍地开花的戏曲艺术,在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下出现观众年龄逐渐老化,从业人员数量降低,后继力量乏力等问题。很多戏曲剧目和保存的发展,再次需要依赖于档案工作的协助。为传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艺术档案的制作与管理逐渐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首先,现今依然存在大量有价值的戏曲艺术作品亟待抢救的情势。因为封建时代官方档案工作长期的忽视,有大量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流失在民间。有些命途多舛,已经失传;而有些只在民间口耳相传,随时都有失传的危险。很多流失在民间的戏曲艺术作品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扎根于劳动人民,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能力,对于戏曲艺术的研究和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于这些作品,及时的抢救和归档是一项艰苦但利在千秋的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一种过去对于传统艺术忽视的补偿。
其次,资料详尽,分类清晰,查阅方便的艺术档案对于学术研究和戏曲从业人员提高自身水平都具有重要价值。长期以来对于戏曲的学术研究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很多空白都因为资料缺失所致。制作保存更多的艺术档案,可以让学术研究者接触到更多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全面的从作品的流变把握整体的艺术发展脉络,对于学术研究极为有利。而从事戏曲表演创作的一线从业人员同样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储备,要积累储备,如果仅仅看当时上演的戏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广泛涉猎,学习研究以往的经典作品,还要把握当时戏曲演出的潮流和基本发展方向,不通过对于艺术档案的掌握,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三,艺术档案容易流失,缺乏传播渠道,需要用心的专业管理。很多艺术作品和戏曲剧目,在展出或者演出之后就被束之高阁,很少再出现在人们视线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缺乏价值。这个时候,对于这些作品完善的资料记录,以及之后对于档案的有效管理和储存,都可以说是这部作品能够继续留存于世的唯一手段。而且戏曲艺术档案的保存还和图书,音乐等不同,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往往需要以多媒体的形式去保存,这就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四,如今日益发展壮大的网络艺术档案管理,正在掀起一场档案管理领域的革命,它意味着档案的永久保存,永不流失,与大众共享的梦想得以实现的可能。同时电子技术制作艺术档案,并且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加以保存,不仅方便快捷,效率极高,而且大大拓展了档案保存数量的限制,一个小小的硬盘如今已经可以保存几个档案馆加起来所能保存的数据;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上传至网络与大众共享的手段,更使得艺术档案不仅仅是保留在档案馆的孤本,更可以不断进行简易的复制、拷贝,基本杜绝档案失传的可能性。因此,如果能实现对于艺术档案完全的网络化管理体系,则对于艺术档案的收集,保存,更新,流传都具备脱胎换骨的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悠远流长,几千年历史以来产生了不可胜数的文化艺术瑰宝。但是这些艺术瑰宝本身的难以保存,近代复杂的战乱和不安定局面,对于档案工作的忽视,都使得祖国大量的艺术珍品流失,这是难以估量的文化损失。在这个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我们已经具备了传承艺术,管理档案的高科技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逐渐开始重视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培养更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树立艺术档案归档意识,让大众参与到档案查询和制作的工作中来,让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