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口评话
——扬州评话与小品艺术的交融

2014-11-21谭敏

剧影月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小品扬州语境

■谭敏

群口评话
——扬州评话与小品艺术的交融

■谭敏

扬州曲艺自诞生以来,扬州评话就以单人表演为主,此所谓“满场风雷喉,全凭一张口”。尽管在农耕社会中,扬州评话的神韵不知倾倒了多少听众。然而,到了信息时代,电视网络成为主要娱乐方式,观众更喜欢看到舞台上立体化的表演,尤其是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扬州曲艺团推出了全新的扬州评话表演形式——群口评话。

群口评话本质上是扬州评话与小品的艺术交融,也可以叫“杂交”。在扬州评话的原著中植入了小品的艺术基因,笔者试就群口评话与小品的异同点进行分析。

一.群口评话属于多人表演,有点类似群口相声,但是,与群口相声不同的是,群口评话要求,每个演员的语言围绕同一个逻辑线展开,甚至同一个故事,不像群口相声那么散漫。通俗的说,群口相声可以”各敲各的锣,各吹各的号”,而群口评话”虽然南腔北调,但是做的同一个报告”。迄今为止,扬州市曲艺团先后创作排练了20多个群口评话,基本上一个节目一个主题。如:《年终决算》,讲的是会计年终作报表,为做不做假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统一到朱镕基的题词”不做假账”,让观众在笑声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再如《社区主任》,四个演员从不同的角度,吐露了”60本台账压垮小巷总理”的呼声,让观众意识到,为社区主任减负势在必行。解读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群口相声绝没有这样的风格。

二.群口评话对舞台表演要求较高,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角色,其喜剧效果十分类似小品。事实上,群口评话绝非把一个人的话简单的分给几个人说,而是演员之间必须具有角色差异。这一点正是小品的风格。此外,演员可以适当进行辅助型表演,从而摆脱了“一桌一椅一屏风一醒目”的局限。

由于这些原因,群口评话的排练离不开导演的舞台调度。而在传统的扬州评话中,导演的作用近乎为零。以影响较大的群口评话《路过文昌阁》为例:舞台上还特意设置了文昌阁的背景,四名评话演员中,一人饰演全国优秀交通警察吴杰,一人饰演经过文昌阁的老年妇女,一人饰演普通行人,一人饰演社区主任。他们因身份不同,着装让观众一看就明,说话的语调和内容完全符合各人的身份定位,警察是执法语境,老年妇女是遇到困难的语境,行人是旁观者的语境,社区主任是评判者的语境,语境不同,难免产生误会与碰撞,由此产生了一个个“喜剧点”。而在扬州评话中,同样带来笑声的语言只能叫“噱头“,“喜剧点”与“噱头”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属于戏剧效果,具有立体化的特点,而后者仅仅属于语言效果,平面的,单一的。再如群口评话《别开生面的审计》,导演特地设计了一段双簧表演,男的在前面表演,女的在后面配音,格外增加了喜剧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群口评话十分追求舞台呈现,说它是“袖珍短剧”毫不过分,从美学理论分析,这种表演形式是在语言艺术的基础上融进了喜剧艺术,由此将艺术魅力放大了若干倍。

若是传统扬州评话,关于具体场景,演员口头描述一下就行,从来不需要什么布景。由此可见,群口评话变单纯的听觉效果为综合的视觉效果,用观众的话说“有的看,有的听,有色彩,有形象”,使扬州评话这门古老的艺术登上了大舞台。事实上,扬州大型综艺晚会中,都少不了群口评话这个艺术品种,若有缺失,观众就感到好比央视春晚中少了压轴的小品。

三.群口评话依然保留了“口眼身步神”的特点,与小品相比,群口评话更加重视语言的魅力。这里说的“语言”不仅指人物间的对话,还包括演员“跳进跳出”的描述。小品演员一旦属于什么角色,从头到尾就必须是剧本定位的人物。如小品《不差钱》,赵本山就是带孙女巴结老毕的“爷爷”,小沈阳就是饭店服务员,鸭蛋就是孙女,老毕就是导演毕福剑。他们的思维彻头彻尾角色化。而群口评话不同,演员忽而是人物角色忽而是说书人,这就是“跳进跳出”。一般来说,群口评话的开场,演员通常以说书人的角色出现,一人一段,尽可能把扬州方言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如群口评话《税务点滴系民生》的开场白,甲:生活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一天三顿到不了嘴,乙:生产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机器仿佛断了腿;丙:生态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大树小草都枯萎;丁:生命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人类全部变成鬼。说到这里,观众的情绪一下子达到了沸点。事实上,小品绝没有这样的铺垫。

四.群口评话必须以故事取胜,当然它不像小品,从头到尾讲一个故事,并且受到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群口评话或者让演员在同一个场景中表演自己的角色语言,或者采用演绎同一个主题一人讲一个故事的办法,不管哪种形式,都必须坚持"形散神不散。”《家庭紧急会议》围绕抗击非典,家庭四个成员根据自己所处的角度,分别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争论中把扬州方方面面采取的紧急措施和盘突出,观众领悟到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干部应该怎么做,教师应该怎么做,普通职工应该怎么做,家庭主妇应该怎么做。该节目获得全国抗非宣传节目二等奖。《税务点滴系民生》,则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各讲各的故事,甲讲了个水多(水灾)的故事,乙讲了个缺水(旱灾)的故事,丙讲了个换水(河塘清淤)的故事,丁讲了个改水(区域化供水)的故事。角度不同的阐述,全方位表现了水务人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改善水环境的作为,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2008年,扬州评话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弘扬也得到了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问题在于,不管哪种舞台艺术,都是活化的,并依赖观众而生存。不肯能像博物馆保存文物一样,只要“恒温恒湿,加上防盗措施”就行,扬州评话必须顺应受众的审美需求,不断融进时代的元素,始终保持受众的喜爱,否则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这角度讲,群口评话当是扬州评话传承与创新的一场有益实践。

猜你喜欢

小品扬州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