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人生
2014-11-20谢耀德
谢耀德
一
在我的记忆里,古翰林大约是古城最有学问的人,也是学问最深的人。他到底有多深的学问,我一直没弄清楚。不过有一件事印象很深,至今难忘。
那是七十年代。那一阵,全国上下兴唱“样板戏”。那年夏天,说是人民公社举办样板戏会演,各生产队都要参加。那时候,也不知是谁向队里推荐了古翰林,要他出来排戏。
古翰林是60年代来古城的。据说之前在清华大学读书,尚未毕业,因家庭成分高,传说他家解放前是大地主,后来逃难,古城这边好像有他一个亲戚。他落户在我们隔壁的一个生产队,住在我家不远的一户人家。他戴一副眼镜,看上去,普普通通,倒没什么装满知识的样子。
不过,当时我们还小,没有文化,总以为他叫古汉林,没有注意到他叫古翰林。要是现在,你瞧瞧“翰林”两个字就够了,那是有学问人家的气派。庄稼汉的孩子,大多起个诸如二狗、铁蛋、军军、锁锁之类的名字就够好的了,哪有那么多文化,哪知道翰林是干嘛的。
是啊,他的名字就叫翰林,他父亲大约想让他给皇帝老子做个翰林,光耀门楣。没有想到历史巨变,帝制被推翻了,古翰林的父亲要光宗耀祖的梦想破灭了。
而古翰林呢,他是如何想的?关于这个问题,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后来,我回忆古城子的时候,时常想起他来。我想,那时候的古翰林心里的苦真叫苦啊。
对于没有一个文化人的生产队来说,古翰林,这个有文化的人肯定是能排戏的。这样,古翰林就被拉出来做总指导,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总导演。那时候,农村的条件极差,吃饱肚子都很困难,别说唱戏排练了。不过,古翰林真有两下子,他居然用一个晚上时间写出三个剧本:《红灯记》、《刘胡兰》、《沙家浜》。剧本有了,就开始在全队男女老少中选演员,队长招来铁匠、木匠、缝衣匠,做服装,做道具,置办舞台所需各种器械器材,短短几天时间就进入排练阶段。
夏季,正值农忙,所有参加排练的人,白天要从事生产劳动,晚上点上马灯,在生产队的大库房里排练。很难想象,那时候的人热情怎么那么的高。我们这些懵懵懂懂的孩子,经常去看热闹。那段时间,我们只是凑了热闹,感觉新鲜、好奇罢了。记得扮演李铁梅的,是曹西瓜的小嫂子,刚从老家来,一口苏北话,一张口笑得人肚皮疼。扮演大胡子张全保的泰山,大字不识几个,也记不住台词,动作僵硬的跟木偶似的,常常有嘴胡说。有时候,他现场发挥的还有那么回事儿。
事实上,大部分演员都是目不识丁的庄稼汉。而古翰林呢,与其说是他一字一句教出来,一段儿一段儿的灌出来的,不如说是他一个人一个人、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表情、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琢磨出来的,雕刻出来的。
盛夏季节,山村的夜晚安详而寂静,明月高照四野,夜空星宿闪烁,夜风吹着山谷和田野,村里,一群庄稼汉在昏暗的马灯下排着戏。
日子,就这么一个晚上一个晚上地翻过。慢慢的,他们的戏也有了形状了,演戏的人也慢慢进入角色,出了些味道。
秋收后,公社样板戏会演,古翰林搬出的三台大戏,一下子轰动了东城。
那天晚上,这群庄稼汉演员们可真把戏演绝了,好像他们将所有的情感和艺术细胞都融入戏中了,悲的时候真的哭了出来,是悲泣,是悲愤交加。愤怒时,两眼冒火,面容改色,如熊熊之火在胸中燃烧,恨得咬牙切齿。尤其刘胡兰的扮演者李兰子,把这位十五岁的女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铡刀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大义凛然,鬼子的狠毒和卑劣行径,演得活灵活现。那一刻,他们好像不是我熟悉的村民了,而是真正的革命战士,是那场战斗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那场戏把全场观众一下拉进那场残酷的大革命洪流中。演出结束时,观众们竟然忘了鼓掌,人们眼中噙着热泪,依然置身于那惨烈、悲壮,充满豪情的历史情景和回忆里。等到谢幕之后,才惊醒,举起握铁锨和镰刀粗糙而结实的双手,报以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那场戏,最令人震撼的,是刘胡兰,她是那个时代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榜样还有,《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鸡毛信》中的海娃,还有小兵张嘎……
其实,关于刘胡兰,当时我所知甚少,只是读过一篇文章,还有一本小画册,记住了一首歌谣:刘胡兰,十五岁,参加革命游击队……
刘胡兰是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她是1932年出生的,她的父亲刘景谦是个老实巴交的贫农,一家人生活很苦。“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烽火席卷全国,她的童年也经历了火与血的洗礼。她从小目睹了敌人的残暴和战争的惨烈。她8岁丧母,10岁成为儿童团长,站岗、放哨,为八路军送情报。13岁的她参加了当地党组织开展的妇女干部训练班,14岁就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且成为候补党员。一年后,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利诱,她回答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刘胡兰被铡死时,年仅15岁。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员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烈士。
刘胡兰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给刘胡兰的题词。“怕死不当共产党。”这是刘胡兰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也可以说是她留给世人的遗言。现在听来,依然令人敬仰。
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她的生,依然很伟大;她的死,也依然很伟大。想一想当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竟然出现了百万汉奸,也是我们民族的奇耻大辱。他们中,除了一群土匪、黑社会、职业流氓外,以大汉奸汪精卫最为臭名昭著。汪精卫可不是一般的人物,早年他曾跟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是民主革命时期的民国要员,投敌前曾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主席、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等要职,是位置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其他的,如国民政府的一些官员、军阀、知识分子、工商业者,还有一般的士兵。相比于他们,刘胡兰实在太伟大了,“伟大”一词,对于刘胡兰是当之无愧的。
据说解放后,云周西村就更名为刘胡兰村。正如左权县、志丹县一样,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和精神,完全够得上一个村庄的名号。endprint
二
后来,在县里举行样板戏大赛上,古翰林他们也拿了大奖,包括刘胡兰的扮演者李玉兰,大胡子张全保的铁山,党代表扮演者李队长,都出了点小名。最出名的,是杨桂花,她是李铁梅的扮演者。
杨桂花是村里长得最漂亮、嗓子最亮的姑娘,曾传闻她与古翰林相好过,确有其事。
杨桂花是什么时候开始跟古翰林好上的,没有人知道。大约是排练的时候吧,古翰林教她台词、教她唱歌的时候。
古翰林真是个人才,编剧本,说台词,唱歌,舞蹈,乐器,几乎是样样精通。所有的服装了,道具了,都是他一一布置的,有的还是他亲手制作,或者指点铁匠、木匠们做。我一直不明白,当时队上的人为什么那么听他的话,他说什么,别人就做什么,他怎么说,别人就怎么做,不讲条件,不计辛苦,大家都很努力,唯恐做不好。杨桂花也不例外,并且,她还比别人更加努力,更加辛苦,因为她是主角,是这场戏的灵魂人物之一,不能有丝毫马虎。
杨桂花的汗水没有白流,她的天分好,进步快,常常得到古翰林的夸奖。这夸奖吧,头次、二次,大家可能也没多在意,次数多了就有人留意了。
有一次排练的时候,曹西瓜的小嫂子嗓音老打转,估计是来号了。古翰林没有注意到,他批评曹西瓜的小嫂子不认真,要她向桂花学习。天下的女人都是醋坛子。其实古翰林自己当时并不知道,他在村里女人中间可抢眼了。他经常表扬桂花,就已经让几个女演员心里不舒服了。不过,她们再怎么不舒服,也不敢表现出来,因为她们都是些大姑娘。曹西瓜的小嫂子可不一样了,她可是天天跟男人在一起的。曹西瓜的小嫂子说,谁能跟桂花比呀,人家可是古城子最俊的姑娘,是人家梦里的月亮……
曹西瓜的小嫂子这么一说,大家伙儿都笑起来。两个人的脸就立马红了,一个自然是杨桂花,另一个就是古翰林了。原本大家并没有往那边想,估计桂花可能有了心思。古翰林呢,或许有,或许没有,当时没有人知道。
原本大家以为,古翰林会发点脾气,至少也会说曹西瓜的小嫂子一顿。没有想到,古翰林清了清嗓子,自己也笑起来。笑过之后,他说,大家白天收庄稼,晚上搞排练,实在辛苦了,就笑一笑吧。笑,可以解乏!
在场所有的人都哈哈哈大笑起来,大家笑得真开心。
笑可以解乏,是我第一次听说,也就记住了。后来我还知道,笑不但可以解乏,还可以延年益寿。“笑一笑,十年少。”以后,大凡身心疲惫之时,就会笑一下。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了,也笑一下,让它过去。
杨桂花和古翰林那时候在一起到底谈恋爱了没有?我不知道,因为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恋爱”,也就不知道什么叫“谈恋爱”了。只是懵懵懂懂地感觉到,可能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什么秘密。
不过,有一天晚上队里开会的时候,我枕在古翰林腿上睡觉,迷迷糊糊听到他跟桂花小声说着话,好像桂花说她爹她妈死活不同意。具体是不同意什么?没有听清,也不知道,也没有在意。
后来的一件事,让村里人好生怀疑。
那年夏天,村里发生了一起偷情事件。那年月,这可是伤风败俗的大事,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是这样,那天下午,在水地里薅草的李婶去芦苇地里方便,不意间发现了一对偷情的鸳鸯。据李婶后来给几个妇女说,那天真是见鬼,刚干了一阵活肚子就痛,一同干活的男人还多,她只好到芦苇地里去。盛夏季节,芦苇很深,她解开裤带刚蹲下,不知什么东西擦到了下身,一阵火辣辣的痛,她哎呀一声惊叫。这一叫可不得了,她把自己也吓了一大跳。更可怕的是,她发现自己眼前突然冒出两个白花花的光身子,她以为是撞见鬼了。这下不得了了,她大声尖叫起来。两个惊慌失措的男女提着裤子落荒而逃,消失在茂密的芦苇深处。
李婶慌慌忙忙跑回来,别人问她怎么了,她说撞见鬼了。队长骂她,大白天说什么疯话。李婶吱吱唔唔说,好像——看到——两个——人,一男,一女……
几个男人说要去追,看看究竟,队长骂道,没球事干了,薅草,别听她胡说八道。
李婶是个寡妇,平时眼神差点,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可这事不是闹着玩的,两个白花花的光身子,她说决不会看错。但是,那两个人到底是谁和谁?她说不上来。别人都说是她想男人想的,看走眼了。她笑嘻嘻地说,她看到两个白花花的光身子就惊呆了,傻眼了,根本没有顾上看人家的脸面。
后来,总有好事之人时不时地追问她,说她是不是有顾虑不愿意说。她呢,也卖起了关子,神秘兮兮地说,那女的身段儿长得还真好看,跟桂花一样俊。此话传播一番就走了样,后来就扯到桂花和古翰林身上。
人们风言风语。这件事让二强爹妈非常恼火,桂花被迫嫁了人。
芦苇地那两个偷情者到底是谁?这件事也算是古城人心中的一个谜团。
细细想来,队长当初不让人去追是对的。要是真的追了出来,那两个人可能就完蛋了,臭名远扬不说,让两家老少也要蒙受耻辱,伤天害理呀。如此看来,队长实在英明。
可是,李婶千不该万不该,他实在不该说那女的像桂花呀。祸从口出,这句话一点不假。也许她说这话也是有嘴无心,就这么一比方,毕竟桂花是村里最俊的姑娘,是村花呀。那时候,村里人说起来,没有不赞美桂花的。可她这么轻描淡写的一比方,话说出来很容易,可话一说出来,事情就乱了套,桂花和古翰林的事情就暴露了。
反过来再想一想,要是队长他们当时追上那两个人,搞清楚了事实真相,那么,桂花和古翰林的事情是不是又是另一个结果呢,不得而知。
嗨,历史没有假设。命运要捉弄谁,不需要谁来提前安排。
三
不过,关于桂花和古翰林的事情,虽然我们只是个孩子,不大懂,但好像有些印象。
古翰林初来古城,住在二强家。二强爹曾是个走江湖的,从山东一路走来,结识不少的江湖朋友。也怪了,古翰林初来乍到,就让二强爹给碰上了,然后就被拉到他家。后来又帮他打听到了他的亲戚,才在古城正式落了户。二强爹可不是省油的灯,几句话就探出了古翰林的学问。古翰林也就不好意思隐瞒了,每天晚上跟二强爹聊天,说故事。古翰林读的书多,二强爹知道的故事也不少,两个人扯扯拉拉很投机。endprint
古翰林就在二强家旁边的两间闲房子住下了。
二强爹是道上的人,跟他来往的人多,都是五湖四海的江湖朋友。很快,古翰林会说书的事儿就传开了,老老少少的人都听说了,在那个文化极度贫乏的年月,知识分子古翰林满肚子的故事,很快就变成了古城人茶余饭后的文化晚餐。那时候,我们经常光顾他家。再说了,他光棍一条,我们去了也热闹。事实上,最初光顾他家的也不止我们这些孩子,有些爱听书的大人,包括几个爱热闹的老头老太太也去。古翰林对谁都很热情,毕竟他是逃难到这里的,是古城人收留了他。好像这里的每个人,无论大人小孩,都是他的恩人,他总是很小心,很谦卑。他曾给我们讲过《说唐》、《说岳》、《七侠五义》之类。
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向上反映,说古翰林蛊惑人心,宣传反动思想。这事闹起一阵风波,上面来人调查,搜查了他的住处,除了几本古书,一无所获。调查队走访街坊邻居,四邻老少都说他做人本本分分,做事老老实实,没有偷没有抢,也没有坏思想。
事情虽然就这么过去了,但古翰林却更加胆小了,仿佛有一种愧疚感,或者是内心始终有一丝慌恐,不安,这些是我们无法体会的。
虽然他被审查的事情过去了,没有人怀疑他了,不过他说书的历史使命好像也结束了,因为他的内地口音太重,大多听不懂。刚开始都说凑热闹,后来,去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不过,我们这些毛孩子不管那些,有时候没事干了,隔三岔五还去。
记得有那么几次,我们去古翰林家的时候,碰到了桂花姐姐,桂花姐姐就和古翰林在一起。那时候正在排练样板戏,桂花姐姐自然是跟古翰林学戏了,我们就是这么认为的。桂花姐姐好看,我们最喜欢,所以就想留下来看他们教戏学戏。可是,每次我们想要好好看一会的时候,桂花姐姐就说有事情要走了。我们不明就里,待一会也就出去玩儿了。
这事慢慢传到桂花爹妈的耳朵里,桂花被爹妈狠狠一顿责骂。据二强说,他娘问他姐是不是跟古翰林那小子好了?他姐不敢说话,他爹还打了他姐一巴掌,他姐哭得很伤心。
桂花最后嫁给了复员军人袁得贵。古翰林呢,是不是伤心过?不得而知。
后来我想了想,古城这几个样板戏人物,命运都不怎么好,铁山跟他扮演的角色大胡子张全保一样,满脸横肉,横行乡里,他虽然没有做过十恶不赦之事,但也有些鸡鸣狗盗之事,为人一向蛮野、粗鲁,在村里没留下好印象。他近40岁了才从外地取了个女人,听说老实了几年耕田种地攒了点,又被别人骗了。那个一向为人忠厚的李队长,是个真正的党代表,一生没有犯过一次大错。分产承包后,他不再当队长了,种了几年地,收成不好,又买了几十只羊,整天放羊。他放羊的时候,是否想起当年,样板戏上他扮演的那个党代表的威风呢。
最悲惨的是刘胡兰的扮演者李玉兰,她心气很高,一直想嫁一个吃商品粮的公家人。后来确实实现了,后来离婚了,带着两个女儿嫁给了一个光棍汉农民。没过几年好日子,这个丈夫又得了重病。为了给男人治病,家徒四壁,四处欠债,而男人的病最终也没有彻底治好,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四十多岁的人已经憔悴得没了形状。据说她的女儿小兰很争气,考上了大学,也算是她的一个盼头吧。
四
好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想,就在一个生产队两百多口人中,他古翰林一个人,就那么准确地选出演员,所有的剧目都是他一手编写的,所有演员都是他指导训练的,所有的道具都是他指导制作的,在短短几个月时间,成功地排练了三台大戏,这个瘦弱的文人太神奇了。
不过样板戏之后,古翰林依然默默无闻,只是生产队给他安排了一些比较清闲的活,比如:看麦地、记工分等。他白天干活,晚上一个人点一盏小油灯看书。他看的多是繁体字的古书,别人借去了也看不懂。我们几个孩子还时不时去他那里听书,还是《说唐》、《说岳》、《水浒》、《三国》、《七侠五义》……好像他的故事永远就是这些,他的故事他从来没有给我们讲完过,什么时候都是开始,无论什么时候,不管你提起什么人,他都能讲一处,从不乱套。不过他的内地口音实在太重,太难听,太难懂,我们经常学,经常笑话,他倒是从来不生气,我们学他,他也学我们,大家就一起笑。笑一笑,十年少……
文革后期,古翰林被中学请去当语文老师。听说,他讲课浓重的内地口音,学生们听不明白,他只好板书,一手漂亮的板书叫学生们抄得不亦乐乎。不过他指点的作文非常好,在学校当然无人能比。
古翰林在古城待了近二十年,四十出头了,始终没有结婚。别人倒是给介绍过两个,一个是许天才的媳妇。那年,许天才在山上修路,放炮炸死了。翻过年,按照村里的习俗,守寡的媳妇就可以嫁人了。许天才的媳妇人长得大大方方,带一儿一女,她的婆婆也就是许天才的妈妈舍不得两个孙子,想让媳妇嫁到本地,有人就托媒到古翰林了。许天才没死之前,跟古翰林关系还不错,排样板戏的时候,许天才还扮了个角色。有时候,许天才还叫古翰林到自家吃饭,许天才媳妇能干,做一手好饭,古翰林还木木呐呐地夸嫂子饭香。古翰林平时不大说话,尤其是跟妇女们,话更少。
不知为什么,这件事,一直没有下文。
村里人有说,许天才的媳妇再好,毕竟是个寡妇,还带着两个孩子,人家古翰林毕竟是个光棍汉,还有文化。也有人说,嗨,文化不文化的能干啥,只要人好,土地肥沃,春耕秋收,生活囫囵,一年四季,平平安安,那才叫福。
之后跟古翰林扯上关系的,是夏瘸子的傻丫头胖妞。夏瘸子的老婆是个哑巴,又黑又胖,胖妞却生得白白净净。村里人开夏瘸子的玩笑说,两个黑馒头,合在一起就变成白馒头了,雪白雪白的白。你娘的夏瘸子,偷吃红军的白面了。
那年排样板戏,有人建议,由胖妞扮演刘胡兰。村里人大多不识字,以为英雄刘胡兰的名字叫刘虎兰,是老虎的虎,虎虎生气,虎虎生威。胖妞当时也就十六七岁,与刘胡兰的年龄相当。再说,胖妞身上也有那么一股子虎气,有人说是一种傻气,也有人说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夏瘸子听说了,心里挺高兴的,他这一高兴就坏了事。有人说,夏瘸子的历史有问题。
夏瘸子曾经当过红军,据说当年看管女俘虏时出了点问题。那女俘是地主的小老婆,长得漂亮,后来逃跑了。夏瘸子为此受到部队的处分。是那地主的小老婆为了逃命主动勾引了夏瘸子?还是夏瘸子一时糊涂违法了纪律?命运最终的定论,反正小地主婆是从他手里逃跑的,他逃脱不了干系,后来就回乡养伤了。
胖妞最终没有能扮演刘胡兰,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还是胖妞的自身条件真的不合适,反正,她落选了,胖妞非常伤心。后来不知是谁闲的没事,给胖妞点火,说那年排样板戏,要不是你瘸子老爹那点破事,你早扮演刘胡兰了,在全村全县人面前演戏,要多风光有多风光。那人还说,其实人家古翰林一直很喜欢她。胖妞听了高兴得不得了,每天往古翰林处跑,帮他洗衣做饭,让古翰林哭笑不得。
大约是七十年代末,或者是八十年代初,有人牵线,阿勒泰那边有一个吃公家饭的城市姑娘,三十五岁了一直没有结婚,说一定要找一个有学问的人。媒人把两面的情况一说,都觉得满意,古翰林就去阿勒泰结了婚,后来留在那个遥远的城市了,有说是当中学老师,也有说是到政府什么部门工作了。
二十多年后,大约古城人已经把这个人遗忘了。不过,我始终记得,记得这个曾在特殊历史时期为古城创造了文化的有学问的人。在那个特殊年代,他给村里拍了戏,让一群目不识丁的庄稼汉当了一把演员,完美地回顾了那场难忘的红色革命历史,把革命者的英雄豪情和人间的美好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反面人物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那个时候我的记忆非常深刻,也对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了一种更直观的认识。而现在的时代英雄们,有些事情就不好说了。我至今还记得那几个扮演者的名字。
是的,我始终像记得古城一样记得这位清华学人。
我始终在想,像古翰林这样一个有学问的人,古城没有留住他是古城的悲哀。要是古城留住了他,也许是他个人的悲哀。
那到底是谁的悲哀?
有学问的人是否是文化的悲哀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