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咸宁苎麻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对策

2014-11-20熊常财汪红武李景柱汤涤洛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咸宁市苎麻产业

熊常财 汪红武 李景柱 汤涤洛

摘要:介绍了咸宁苎麻产业优势与苎麻多用途开发前景;对咸宁地区麻纺织企业和种植业现状进行了调研与思考;提出了促进咸宁苎麻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苎麻;产业;优势;对策;咸宁市

中图分类号:F529.7;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8-4510-04

2008年咸宁市委提出了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实现绿色崛起,发展低碳农业的目标。结合咸宁市两型社会发展需要和区域特点及历史传承,依托咸宁“苎麻之乡”和全国苎麻纺织工业集群优势,笔者对咸宁苎麻产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加快咸宁地区苎麻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1 咸宁苎麻产业发展的优势

1.1 苎麻是咸宁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

苎麻是中国所特有的荨麻科植物,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是全球“棉、麻、丝、毛”四大天然纤维作物之一。百年之前,麻纤维是劳动人民栽培最早、加工最多、利用最广的纤维作物。咸宁是我国四大苎麻主产区之一(湖南益阳、四川达州、湖北咸宁、江西宜春),咸宁地区的苎麻种植历史长达1 600多年之久。历史上,咸宁官埠、赤壁车埠是麻商交易的主要集散地,年交易量达50万担以上,20世纪30~40年代,咸宁官埠桥镇商埠年交易出口原麻总量达30万担,咸宁夏布作坊、麻绳作坊有100家以上,与赤壁砖茶一样成为中外商客青睐的传统产品。

1.2 苎麻是咸宁地区最为经济的纤维作物

1)苎麻是最具特色的高效作物。苎麻为宿根性多年生作物,一年栽植,10~20年连续收获,且一年可收3次,不需年年栽种。病虫草害少,管理较简易。苎麻收获时间又与早稻、中稻收种季节相错,利于麻区劳力调剂。苎麻纤维产量一般可达2 250~3 750 kg/hm2,且苎麻骨叶粗蛋白含量在21%~23%。苎麻可生产加工氨化饲料和颗粒饲料,是畜牧业肉牛、奶牛、山羊、鹅的饲喂饲料,又可作蔬菜、花卉、苗木育苗营养钵基质,还可作为食用菌产业的栽培原料。

2)苎麻是最好的水土保持作物。苎麻具有植株高大、根深叶茂、土壤翻耕少等生物学特点和栽培特点,适应性强,在坡地上也能很好地生长。这些特点有利于坡地的保水固土,水利部已从南方几十种作物中筛选苎麻为南方水土保持作物。雨季是苎麻的生长旺季,苎麻的生物特性使其具有蓄水保水、拦洪缓旱之功效。

3)苎麻纤维是良好的工业原料。苎麻作为天然纤维素纤维,透气性比棉纤维高三倍,吸湿、放湿性好。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能,被公认为“天然纤维之王”,麻织物具有粗犷、典雅、凉爽、挺括、轻盈、抗菌、透气、保健等优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苎麻产品有70%作为出口之用。苎麻纤维又可与棉纤维、化纤、竹纤维、粘胶混纺,可开发各类纺织品服饰和材料,又可作苎麻无纺布、家装材料开发和可降解麻地膜生产,加工附加值高,开发前景广阔,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4)苎麻作物适应性好。咸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丘陵坡地面积大,苎麻适于在坡地、岗地上种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和粮食生产安全压力大,岗地开发可增补农田面积,与坡地上种植茶叶、果树、苗木比较,最适宜的是苎麻作物。除自身具有水土保持作用、多用途开发前景外,苎麻产业还是目前在咸宁发展最为完整的产业,并具有投入少、生态作用显著、适于千家万户发展、风险低且分散、原麻耐贮、比较效益好等优势特点。

1.3 咸宁苎麻纺织业是全国最具规模产业集群

咸宁麻纺工业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已有规模以上麻纺织企业13家,是湖北省30个产业集群之一,是全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之一。目前,麻纺企业拥有长纺7.5万锭、短纺32.5万锭、气流纺19 000头,年消耗原麻3.5万~5.0万t。代表性企业有湖北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天化麻业有限公司、湖北银泉纺织有限公司。麻纺织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强,企业主营业务和装备可随市场需求变化更新产品,可将产品市场风险降至最低。

1.4 咸宁苎麻产业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能力强

咸宁苎麻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具备快速发展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湖北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为湖北省纺织技术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在咸宁建有10 hm2苎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基地;华中科技大学与精华纺织集团公司开展的“苎麻生物脱胶、清洁生产高品质精干麻及废异物高值化利用”项目已通过成果鉴定,已建成3万t苎麻生物脱胶与污水处理中心;武汉纺织大学在咸宁建有优质苎麻基地,开展国家产业技术联盟科技攻关项目和苎麻生态工业园建设项目;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在咸宁长期开展苎麻收剥机械研制试验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在咸宁开展有可降解麻地膜蔬菜等作物覆盖及可降解麻地膜早稻机插育秧技术研究项目,开展有苎麻骨叶栽培食用菌及饲喂肉牛、奶牛研究示范项目;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咸宁开展有苎麻水土保持长期定位研究项目;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在咸宁设立有咸宁苎麻试验站,每年稳定投入开展苎麻新品种选育、新技术集成试验示范项目。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科技人才资源集聚和示范基地建设将有力支撑咸宁苎麻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 咸宁苎麻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分散、品种杂乱、机械化程度低

咸宁市苎麻常年种植面积达15 000 hm2,从1995-2005年经过了10年的稳定发展期。最近5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受阻、人民币升值、国家环保政策出台和纺织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等综合因素影响,苎麻收购价格跌至谷底。从2011-2013年,苎麻收购价仅在7 000元/t左右,2013年苎麻种植面积不到1万hm2,调研中发现,咸宁麻区苎麻种植零散,缺乏大规模种植基地,且品种多乱杂导致苎麻收购品质不一,农村缺少苎麻种植合作组织,苎麻三季收获品质差异不能分级分类贮存、收购,导致企业产品质量不一致影响市场竞争力。咸宁麻纺企业70%以上原麻是从四川等地调进。苎麻的收获人工用量较多,人工成本的增加使苎麻种植成本从20世纪90年代的1.5元/kg上升至现在的6.0元,加之苎麻收剥机械未突破,致使植麻效益下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推进,劳动力大量转移,苎麻收剥机械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已成为制约苎麻生产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endprint

2.2 外贸依存度高,内需市场较小

长期以来,苎麻纺织品过度依赖出口,又以初级产品麻纱、布、面料出口为主,国内市场培育拓展不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尽管咸宁苎麻企业密集,在苎麻加工上占有明显优势,但苎麻企业属于劳动密度型产业,劳动力成本涨幅大,企业加工规模整体偏小、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突出。咸宁苎麻产业在种植、收购、企业产品流通方面市场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各企业间互相竞争,尚未形成一个有辐射量、有规模、有影响的麻产品集散中心。

2.3 环保压力大、脱胶与环保工艺需大力提升

苎麻含有30%左右的胶体物质,需经过脱胶和环保工艺处理,而大批初加工企业因排污而陆续关闭也使得原麻出路变小。企业面临的环保减排压力大,工艺、设备的改进投入和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制约苎麻纺织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2.4 政府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苎麻产业是咸宁农业产业化重点产业之一,多年来在出口创汇、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为咸宁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十一·五”以来,国家出台了粮油补贴政策,咸宁苎麻作为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却没有出台补贴政策。咸宁苎麻纺织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发展要求保障就业人员的工资增长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企业生存压力大。政府在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方面给予的政策扶持力度小,企业缺乏做大做强和创新发展政策支持与专项发展基金扶持。

2.5 苎麻综合利用技术开发落后

苎麻作物除茎皮可作纤维纺织利用外,苎麻骨叶富含粗蛋白和氨基酸,是畜牧业发展好饲料。国家已将苎麻作为南方饲料作物开发(北方为苜蓿),可饲喂肉牛、奶牛、山羊、家禽等,苎麻骨叶又是食用菌栽培原料,麻骨还可作纤维板和麻塑材料,苎麻多用途开发在产业中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但目前缺乏特色产业抉择机制和创新技术的激励机制,任由产业自生自灭,缺乏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支持。

3 咸宁地区加快苎麻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与建议

随着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不断加强,麻产业文化层次提升,消费者对麻纤维产品的刚性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天然纤维消费量在1 400万t左右,如今缺口近400万t,以麻代棉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途径。同时,苎麻纤维又具有不可替代性,与棉花纤维相比更具有优势与特色,比较效益更高,潜力更加可观。

3.1 培育引进新品种、开发苎麻多用途、促进产业提升

咸宁市苎麻面积要稳定在1.5万hm2左右,培育引进苎麻高支高产新品种,每个县市区利用当前价格低谷期,全部更新为1~2个苎麻新品种,以中苎2号、苎川12号和华苎5号为主,原麻支数达到2 000支以上,单产达到200 kg/hm2左右。建立苎麻良种园引进示范推广饲用苎麻,逐步发展肉牛、奶牛产业。利用苎麻骨叶开发食用菌,招商引进食用菌企业1~2家,充分利用苎麻骨叶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利用苎麻水土保持作用特性,将苎麻种植地转移至山坡地,退田还粮。结合秋冬农业开发示范推广麻园冬季套种马铃薯、榨菜、红菜薹、雪里蕻等蔬菜栽培技术,提高麻农种植效益。

3.2 农工商联合,健全产业稳定发展机制

发展苎麻种植合作社或麻农协会,在种植、贮存、收购、物流等环节建立一套完整机制,达到原麻纤维分类、分级一致,改变咸宁麻纺企业基本不用本地苎麻的现状。采用“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形式稳定苎麻种植面积,稳定价格,健全麻农保障机制,进行规范性收购,规避市场风险,做到企业、麻农双赢,探求麻农与企业之间共生互利的运行机制。

3.3 研制筛选推广高效脱麻机

由于手工剥麻效益低,加之种植规模小、分散,现有的苎麻反拉式剥麻机工效较低,生产上需要对打剥机进行研制和改造。目前,咸宁市农科院、农业部南京农机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麻类所和武汉纺织大学都在咸宁建基地试验试制高效打麻机,政府应加快对高效打麻机立项,使其可尽早投入农业生产应用。

3.4 推广苎麻生物脱胶和污水处理技术

着力解决苎麻脱胶和污水处理是咸宁地区苎麻产业稳定持续发展核心问题,企业技术改造是重点。充分利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和湖北精华纺织集团公司研发的科研成果,依托万吨苎麻生物脱胶中心,加快技术的应用示范,扩大苎麻加工与污水处理能力。采用集中脱胶与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实现集中治污、清洁化生产,达到节水、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3.5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麻纺工艺

基于咸宁麻纺企业聚集相对集中,应积极促进相关部门研发麻纤维加工与装备开发一体化技术使其可规模化运行。牵切纺纱是苎麻梳纺技术的革命,是一项全新技术,可以减少麻粒和短绒,从而提高麻条的质量和制成率,咸宁地区需加快苎麻牵切纺纱工艺技术与装备的改造升级,使当地麻纺业尽快形成生产力,提高产能。运用现代纺织技术和绿色染整技术,扩大高档麻纺织布料的生产,提高麻纺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进行麻纺织品的开发,扩大麻纺产品在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方面的市场份额,着力开发终端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

3.6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1)麻纺企业是苎麻产业链中种植与市场的衔接点,起到核心作用,扶持麻纺企业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开拓苎麻产品市场、加快产业发展的关键,建议当地政府恢复苎麻产业办公室,进行政策指导和关键技术研究资金支持。条件成熟时可帮助和扶持企业正常生产,改进工艺扩大加工,协调用工方法,建立苎麻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从增加治污、技术改造、放松银行信贷、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企业的生产力、竞争力。

2)引导建立有效的“企业—协会—麻农”之间的协调机制和行业间的协调机制,引导企业生产收购。原麻以当地产原麻为主,减少恶性竞争,完善信息互动机制,及时跟踪国际国内市场供求信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endprint

3)扩大宣传、大力培植苎麻文化,唱响咸宁苎麻品牌。麻文化是咸宁的一张名片,历史上咸宁就是我国主要的苎麻之乡。咸宁地区苎麻产地集中,纺织企业集群发展,苎麻产品品牌享誉世界。结合麻文化的挖掘和宣传,结合温泉旅游节扩大影响,筹建全国第一个苎麻文化广场(博览馆或苎麻市场),将有力推动咸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咸宁苎麻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有品牌优势,在国内有集群产能和区域特色优势,咸宁突破100亿元苎麻产业战略目标切实可行,但有赖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有赖于纺织技术的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有赖于苎麻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的提升,有赖于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应用,更需要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和业界同仁的协作攻关与和谐共进。相信在此环境之下,咸宁苎麻产业将与其地区其他产业齐头并进,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世永,袁敏秀.浅析咸宁苎麻产业优势及发展方向[J].中国麻业科学,2009,31(6):372-374.

[2] 万 锋,王仁家,熊常财,等.咸安苎麻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麻业科学,2009,31(3):220-222.

[3] 汪 波,彭定祥.苎麻产业现有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麻业科学,2007,29(增刊):393-395.

[4] 熊和平.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麻业科学,2010,32(6):301-304.

[5] 张小静.苎麻生物酶脱胶技术应用与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麻业科学,2010,32(3):143-149.

[6] 易永健,许香春,王朝云,等.麻地膜覆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麻业科学,2010,32(5):252-257.

[7] 熊常财,李景柱,汪红武,等.早稻可降解麻地膜育秧机插技术试验与示范[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3):2994-2996.

[8] 魏 刚,张中华,舒忠旭.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坡地苎麻、防止水土流失[J].中国麻业科学,2010,32(1):61-64.

[9] 舒忠旭,张中华.浅淡四川发展苎麻产业的优势、前景与发展思路[J].中国麻业科学,2011,33(3):132-133.

[10] 龚秋林.江西省苎麻企业现状与政策[J].中国麻业科学,2011,33(1):49-52.

[11] 黄 晶,李兴高,郁崇文.苎麻牵切纺纱与常规纺纱质量对比[J].中国麻业科学,2011,33(4):210-213.

[12] 谭龙涛,喻春明,陈 平,等.麻类作物多用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麻业科学,2012,34(2):94-99.

[13] 陈继康.我国苎麻生产的问题与发展建议[J].中国麻业科学,2012,34(1):34-37.

[14] 吕江南,龙超海,马 兰,等.我国麻类作物机械化作业技术装备发展现状与建议[J].中国麻业科学,2013,35(6):307-312.

[15] 刘志远.苎麻副产物饲料化与食用菌基质化技术通过农业部成果鉴定[J].中国麻业科学,2013,35(1):34-34.

[16] 熊常财,汪红武,李景柱,等.基于4Lmz-160苎麻收割机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探讨[J].湖北农机化,2014(增刊):72-73.endprint

猜你喜欢

咸宁市苎麻产业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工友艺苑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体外产气法和尼龙袋法评定苎麻的饲用价值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悬铃叶苎麻基因组DNA的六种提取方法比较
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
此so非彼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