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 理 心 理 学

2014-11-20刘晓虹李丽萍杨芳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机体个体心理

刘晓虹 李丽萍 杨芳

(1.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200433;2.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上海201203;3.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26)

应 激

半个多世纪以来,应激被视为连接心理社会因素和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介概念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应激作为多学科关注的研究课题,正在被各领域的专业学者不断修正、充实和发展。从护理心理学角度看,能认识存在于本专业领域范围的应激,掌握干预相关应激的应对技术,无疑对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护理绩效、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1 应激和应激源

1.1 应激的定义应激一词源自英文stress,意为“紧迫、逆境反应、紧张、压力、应力”。

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Selye H.)1936 年首先提出应激(stress)概念。塞里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发现,许多处于不同疾病状态的个体,均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无力、萎靡不振等全身不适和病态表现。塞里还以大量动物实验证实,处于失血、感染、中毒等有害刺激作用以及其他紧急状态下的个体,都可出现肾上腺增大和颜色变深,胸腺、脾及淋巴结缩小,以及胃肠道溃疡、出血等现象。塞里认为,每种疾病或有害刺激均有此类相同、特征性、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塞里的应激概念是从医学或病理生理学角度提出的,他因受专业领域限制,忽略了应激的心理成分。

20世纪60年代Mason J.W.经研究证明,塞里提出的所有应激源其实都包括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不适或疼痛等心理成分。拉扎勒斯(Lazarus R.)等也在同期提出认知评价在应激中的重要性。塞里应激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他率先从现代病因学认识中体现系统论思想,为其后的应激理论研究开创了先河,之后的许多应激研究均为其基础上的修正和发展。

国内目前采用的定义: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造成威胁时的系统反应过程,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该定义把应激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认为应激是一种刺激物与机体互相作用的反应过程。

1.2 现代应激概念的发展20世纪以来,通过对塞里应激学说的不断修正和补充,不同学科、专业提出多种应激学说,但都不能完整解释应激问题的本质。但相关理论提供的关于应激不同维度的认知信息,却有助于现代应激概念的建立与完善。

1.2.1 研究路径 可归纳为以下三个路径。

1.2.1.1 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即把应激作为自变量,重点探讨各种有害刺激物的性质和特征。

1.2.1.2 应激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即将应激作为因变量加以探讨,其研究重点在有机体对刺激物的反应方面。心理学家的应激研究不仅注意有机体生理性反应,更重视心理和行为反应,以及心身反应之间的相互影响。

1.2.1.3 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间的中介变量

即研究调节应激源与应激反应间相联系的中介因素,包括个体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等,其中认知评价被视为应激的最主要因素。

1.2.2 心理应激(mental stress) 指个体认识到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随着应激研究的深入,应激反应中间各变量的关系也逐步清晰,有学者即提出心理应激的概念。该定义强调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或不适应;应激源可以是生物、心理、社会或文化的;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心理或行为的;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影响;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始终起关键性作用。

综上所述,最新研究认为,“现代应激理论”不同于“塞里应激理论”的两个要点:(1)应激反应包括特异性应激源引起的机体特异性和(或)非特异性反应(已在多种不同应激模型中证明神经递质、神经环路、神经内分泌反应、行为表现、易患疾病等存在特异性);(2)机体在高、低不同水平的稳态下不产生应激反应,只有当机体感知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时,才产生应激反应。

1.2.3 应激的意义 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解读。

1.2.3.1 应激的积极意义 (1)适度应激是维持正常身心功能的必要条件;(2)适度应激为机体提高生存适应能力提供可能;(3)适度应激使机体处于一定张力的准备状态,利于机体遭遇突发事件时迅速动员自身潜能。

1.2.3.2 应激的消极意义 指长期、超过机体应对能力、可损害机体健康的应激:(1)应激可致机体的生理心理反应及其疾病症状和体征;(2)应激可加重已有疾病症状或使疾病复发;(3)应激可增加机体易感性,使其他致病因素乘虚而入,导致机体患病。

1.3 应激源 应激源(stressor)指能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人在自然界生存,又在社会环境中活动,无数自然或社会的变化,其中包括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均可作为应激源导致应激。一般将应激源分为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和文化性应激源。

1.3.1 躯体性应激源 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如高低温度、湿度、噪声、毒物、振动、微生物和疾病等。

1.3.2 心理性应激源 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情境、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多种消极情绪以及不切实际的凶事预感等。心理性应激源中,挫折和心理冲突是最重要的两种。

1.3.3 文化性应激源 指个体从其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风俗习惯的环境,迁移到陌生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挑战,如迁居异国他乡。文化性应激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往往持久而深刻。

1.3.4 社会性应激源 此乃最广泛的应激源,又可分为两类。(1)大事件:指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如战争、动乱、天灾人祸、重大政治经济制度变革;(2)生活事件(life events):指日常生活中经常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损害个体健康的重要应激源。目前,心理应激研究领域将生活事件作为最重要的应激源加以研究,许多医学心理学文献将生活事件与社会性应激源视作同义词。

美国学者Holmes和Rahe在其所编的“社会再适应等级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中汇集了对人们影响较大的43项生活事件条目,以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units,LCU)的大小表示每项生活事件对个体影响的严重程度(表1)。他们经大量调查发现,若某个体一年中的LCU累积得分不足150,来年可能健康安泰;若LCU 累积得分在150~300,来年患病的可能性为50%,若LCU 累积得分大于300,来年患病的可能性则高达70%。但此分析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应用时还应考虑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对其健康的影响。况且Holmes和Rahe汇集的43项生活事件,只是社会性应激源的一部分。其实生活中每一件事,诸如遗失钥匙、账单越堆越高、不断被匿名电话骚扰、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匆忙赶路时鞋带却绷断等生活琐事都可影响人们的心情,故用“微应激源”或“日常困扰”来表述人们频繁遭遇的日常生活琐事。微应激源虽远不及灾难性应激那般突如其来、强烈震撼,但却具持久性,犹如肉中之刺。跨文化研究证实,若将微应激源与离婚或丧偶等生活中较大变迁相比,微应激源与疾病的关系还大于生活变迁与疾病的关系。

表1 社会再适应等级量表

猜你喜欢

机体个体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心理感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基于ANSYS的液压矫直机机体的疲劳及模态分析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