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趣辨真审美
——如何把握历史教学的本质特征

2014-11-20余梁

文教资料 2014年21期
关键词:本质特征美的历史

余梁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寻趣辨真审美
——如何把握历史教学的本质特征

余梁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趣味而产生关注,由关注而产生自觉,这是一个最自然最科学的高质量认知过程。本文根据这一认识过程,谈谈如何把握历史教学的本质特征。

历史教学 本质特征 寻趣 辨真 审美

历史教学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辨伪存真,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其重点在于辨与存的过程,而不是真或伪的结果。

社会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果,这种对美的发现、认识和追求,也是历史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

不知从何时起,高中历史教学开始向数理化看齐,追求流程的规范化、内容的公式化、结论的明确化。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真心希望能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尴尬中逃离,在历史课堂上与学生们纵情分享历史学科的本质乐趣,把握历史学习的真实脉搏。

一、探寻史学之趣

回忆中学时代,有位历史老师,上课之风趣生动令人叹为观止,至今我还记得老先生对“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足足讲了有三节课,从建园的历史到建筑之风格,从园中文物图书、古玩字画的收藏到西方殖民者的反复劫掠,从当代相关文物的走私与拍卖到国际追索,活脱脱一小部专题史话,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回头想来,我正是从那时起,萌发了将来选择历史作为专业学习方向和职业追求目标的念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趣味而产生关注,由关注而产生自觉,这是一个最自然最科学的高质量认知过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历史教学,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和要求下,都该充分利用好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选择一些趣味盎然又意味深长的素材,赢得学生的关注乃至热爱。

我曾经听过某位特级教师讲“新文化运动”一课,他以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等多种媒体,花了不少时间让学生了解那个屈辱动荡又多姿多彩的年代,了解那个年代中倡导抑或反对思想解放的特立独行的大师们。精彩的讲课,使学生连同在场听课的老师都一起陶醉了。印象较深的是他讲到胡适倡导文学革命,颇受质疑刁难:“有一次,胡适想请京城一位篆刻家刻一枚‘胡适之印’的名章。这位篆刻家坚决反对胡适提倡的白话文,遂当面质问:‘胡博士提倡白话文,怎么也用之乎者也的之呢。’胡适苦笑告退。三天后,其收到的印章上刻有‘胡适的印’四个字。”师生会意,一片欢笑。相比听过的许多结构精细、逻辑严密、重难点突出、师生互动频繁的“好课”,多年后回想起来,只有这堂课能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之中。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认为决定学生们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最根本因素往往就是每一堂“有趣”的随堂课。常规的目标理想教育,方式方法指导,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引发学生质变的希望实属渺茫,而妙趣横生的课堂往往不但具备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即时效应,更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颗种子,它们会发芽开花,使学生们收获到一片美好的未来。

二、明辨史学之真

历史教学的另一本质特征就是辨伪存真,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其重点在于辨与存的过程,而不是真或伪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填鸭式的教与学,所谓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往往让学生陷入“认识和记忆教材告诉我们的种种‘结论’”这样一个误区。显而易见,这是对历史学习的一种敷衍。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理应做好把握时机、创造条件的心理准备。

我在高一历史一节课上讲到“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政策时,有名学生当场质疑说:“不是真倭寇,是中国人……”我立即就请这位同学起来说说质疑“明代倭患”真实性的依据何在。于是那位同学便向大家介绍了他通过阅读《明朝那些事儿》了解到明代倭寇集团头目大多是中国人;并认为所谓“倭患”是因明代“海禁”严厉而引发海上私人商业集团的武装反抗。他的观点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强烈反响,有惊讶,有疑惑,也有表示支持的。我当堂对这位同学敢于质疑教材的精神给予了鼓励,并指出:“这个问题也是老师关注和了解过的、史学界争论已久的话题。”同时指出:“《明朝那些事儿》属于历史普及类的读物,以此为依据得出某种结论是不太科学、不太严肃的,系一家之言。现给大家推荐《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倭寇”》[1]和《明代的海禁与倭寇》[2]两篇持不同观点的史学论文,供大家学习、参考。”此外,还别出心裁地提出:“既然大家都挺感兴趣,可以尝试在课后以个人或分组的方式进行一些阅读和研究,形成一个小论文,字数不限,期末前完成。按照:(1)在推荐书目范围内完成学习性阅读并简要概述正反双方的主要观点;(2)适当扩大参考书目范围,并整理出正反双方有明显分歧的观点和相关论据;(3)扩大阅读,提出有创见性的认识,并言之有据这样三个层次的要求打分,作为本学期平时成绩。”

这种“化简就繁”的做法,目的就在于抓住课堂上学生稍纵即逝的展现求知欲望的契机,进一步强化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求证的历史素养,从真正意义上去体验更接近历史学习本质的过程与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审识史学之美

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曾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某种角度上看,就是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历史学自古就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当前更是最具有综合性、涉猎最广的课程,在畅享“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高中历史课上讲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提及 “白登之围”,刘邦不得不贿赂匈奴皇后,使其下巧妙说辞令单于网开一面,我曾引史记原文:“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并引导学生赏析:“《史记》素有无韵之离骚的美称,如今从阏氏说辞中可见一斑,一共三小句,第一句从政治角度上说,两国领导人本不应该相互困厄,为两国树立不世深仇;第二句从经济角度上说,即便大功得成,中原土地也非游牧民族需要和能够久居之地,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第三句从文化角度上说,莫以为操必胜之券,人家汉王也有神灵保佑,不管哪家神灵都得罪不起。语言严密简练,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又对接受对象有充分的说服力。史家语言的精美细腻,也是国史的魅力所在。”史料中承裁的“语言之美”,历史课上同样可以体会欣赏,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再如讲到世界近代文化艺术成果时,我曾用PPT展示过一幅19世纪古典主义著名画作《泉》,并配乐旁白解说词:“画家安格尔秉承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追求一种永恒的、纯粹的美……认为最美的线条是曲线,最美的形体是带圆弧形的形体。因为柔和的圆弧线在人的心理视觉上不受任何阻力……他在这幅画上展示了可以得到人类普遍赞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安格尔笔下的这个少女纯洁、典雅、恬静、健康、美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朝气。……头顶上的绿叶,脚下的潭泉,幽静的山都增加了这幅画的意境。从这幅画里,人们感到的是一个宁谧,幽静的抒情诗般的境界,心灵得到慰藉,感情得到升华的崇高境界。……《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分明看到学生们从乍见人体题材美术作品时的惊讶、尴尬、嬉笑中沉静下来,开始尝试体会和欣赏古典主义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文学艺术之美还是相对浅显直白的,其实人类历史上从制度创新到物质繁荣、从科技发明到文化衍进,美是无处不在的,只需要我们有发现和欣赏的心态和眼光。如今基础教育层面又有哪门学科能像历史这样能够全方位展现人类的美,以及对美的追求?正因为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所以这种对美的发现、认识和追求,就理应是历史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

无论何时,作为基层历史教师,我始终相信,在历史课堂上把握恰当的时机,以正确的方式,对真、趣、美加以发现和欣赏,才是真正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朴素情怀和本质追求。

[1]林仁川.中国史研究,1980(4).

[2]陈学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1983(1).

猜你喜欢

本质特征美的历史
挖掘本质特征 建构核心素养
好美的雾
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什么——读《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有感
论文化自信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