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上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2014-11-20杨娟
杨娟
(扬州市江都区郭村第一中学,江苏 扬州 225238)
浅析语文课堂上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杨娟
(扬州市江都区郭村第一中学,江苏 扬州 225238)
本文探究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如利用课文及阅读材料进行渗透;通过写作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家校联手,纯化校园和家庭环境,做学生正面的榜样;根据学生所处的时代、时期、心理的变化,因时代而造成的“三观”的差异对学生进行教育;留心学生变化,关注细枝末节;参与团队德育管理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借突发事件让学生明白对与错六个方面。
语文课堂教学 德育 渗透方法
《礼记·大学》中说:“德者,本也。”习近平总书记也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又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在语文这一学科中,德育占据重要位置。语文这一学科有很多天然德育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那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润物细无声,利用课本上的课文、阅读材料进行渗透。
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场所,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德育地点对学生进行德育。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循循善诱,将人世间的爱和宽容等美好品质灌输给学生。
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倡“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性”[2],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种文章,它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有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还有菊花丛中“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望月怀远、“左牵黄,右擎苍”慷慨吟啸的苏轼……我们要在气势磅礴的诗歌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在精炼的文言文中培养他们对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热爱。
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篇章进行教育,“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有机渗透”上下工夫,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湖美丽景色的出色描写,更要让学生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不以个人的荣辱得失为意的宽广胸襟;在学习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不仅要分析保尔的形象,更要让学生理解“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一句话的深刻含义,鼓励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要充实地、高尚地活着,要有勇于开拓进取、献身于正义事业的精神。
二、通过写作练习(写日记、周记、作文)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适当点拨、渗透德育教育,则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时在改平时习作和考场作文时,会出现一些令人诧异的作文,有一种是这样的:“我和某某一直是很好的朋友,关系像亲兄弟一样,但这一天我们却发生了矛盾,他说以后要和我绝交,我很伤心。原来因为在考试中他问我某道题目的答案,我没有告诉他,于是他生气了。后来又是一次考试,发现他的试卷上很多空白,我主动把答案抄给了他,于是我们又和好如初了,我们的友情经受住了考验。”这样的学生在原则性的是非问题上都如此糊涂,如果不对这样的学生好好进行道德教育,等他以后步入社会将会十分危险,后果不堪设想。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引导,教育学生有道德底线,做一个高尚的人。
首先,可以深入挖掘题材,学会“小题大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这“小”中能“见世界”、“说人情”;要从身边琐事中体味市井百态,关注社会,感悟人生。
其次,每周给学生提供两句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请他们摘录在周记本上,并在摘抄下面简要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在班上交流,并让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
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在周记中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了解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通过周记及时与他们沟通,引导他们的思想走上正轨。
三、做学生正面的榜样,与家长联手,纯化校园和家庭环境。
目前多数学校在道德教育方式上较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注意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在道德教育中,概念知识理论讲得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验品味,然后分化为外在行为的少,以为这样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常常出现教育中“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甚至引起逆反情绪。
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课堂资源,是学生效仿的对象。我们应该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等发挥表率作用,影响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以及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四、根据学生所处的时代、时期、心理变化,因时代而造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差异对学生进行教育。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和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一系列深刻又沉重的变迁,如今的学生都是“95后”,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和“85后”、“90后”学生较多的不同点,如不少学生比较“宅”,休息时就待在家里玩游戏、手机,他们的社交平台除了网络就是同学,对社会中发生的事情不关心,甚至对发生在家门口的事情都一无所知,加上社会上不少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成就的标准过于单一,仅仅以经济衡量是否成才,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缺失。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假设有这样一个教师,把标准告诉学生,使其独立思考有所依据,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有了这个标准学生才好做出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约束。可以说,对一个学生的心理人格塑造,完全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同步实现,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在学生中学、大学的时候,德育教育完全可以从语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五、留心学生变化,关注细枝末节。
平时和学生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哪怕是很细小的想法,多留心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多与学生谈心,引导他的道德理念往正确方向前进。
“细节决定成败”。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由一个个小细节组成的,德育同样如此。我们教育学生,不能仅仅从假大空的口号入手,而应该从小细节、小地方着手,从课前的预习、背诵课文,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回答问题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从尊敬教师、孝顺父母、团结同学、维护集体荣誉这些切实可行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和道德习惯,让他们从小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从而自觉追求真善美。
没有语文的德育就像仅能供人欣赏的软陶玫瑰,缺乏生机和活力;没有德育的语文就像一方窄小的水塘,缺乏深度和内涵。所以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是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的,虽然由于理念上、方法上的不够成熟与系统,导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还没有尽善尽美,还没有大有所为。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将会日益加大,趋于系统,真正走向教书育人的明天。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
[3]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