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紧迫性与实施路径
2014-11-20程恋婷曹绍平
张 义 程恋婷 曹绍平
(1河池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2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紧迫性与实施路径
张 义1程恋婷1曹绍平2
(1河池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2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本文探讨了西部地区的农民环境道德教育。西部生态重建与滞后的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开展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为加强该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可通过以下路径实施:加大环境道德观念的宣传力度;完善西部农村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平台;寓环境道德教育于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树立农村环境道德典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感召力和引导力;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队伍建设。
农民环境道德教育 西部地区 紧迫性 实施路径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和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均具重大意义。该地区同时也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承载力低,因此对该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本应低于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其他地区,但由于该地区经济、技术、文化等落后,因而其经济增长方式多年来都是粗放型的(基本特征为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导致其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开展环境教育尤其是环境道德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环境道德教育是指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环境道德观点出发,为了使人们遵循环境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的环境道德影响,使受教育者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的一种活动。那么,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农民施加的环境道德影响,使得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并且自觉地付诸实践。笔者拟从紧迫性和实施路径两方面谈谈对西部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认识。
一、开展西部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西部生态重建迫切需要西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否不断增强,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也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由于本身是生态脆弱区,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该地区出现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西部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分布的区域,目前该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0%,其中宁夏、陕西、重庆的水土流失面积均超过其土地总面积的一半。(2)土地沙化及沙尘暴。主要表现在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扩展速度快,治理难度大。当前西部地区沙化面积已达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以上。此外,西部地区沙化耕地与沙化草地占用面积大,程度比较严重。过垦、过牧、滥采、滥伐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导致土地沙化不断加剧的重要因素。另外,西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地。(3)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是该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和陡坡耕种等是造成石漠化加速扩展的重要原因。(4)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与西藏自治区。(5)生物多样性降低。西部地区是我国野生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及对栖息地的破坏,导致该地区不少野生物种种群退化,密度降低,甚至濒临灭绝,如藏羚羊。西部生态的恶化不仅给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对全国而言亦是如此。因此,必须加强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与重建,以便为全国和西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强化管理、健全法制、改进技术等多种措施实现,但通过有效的环境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是首要的决定性因素。环境专家曲格平指出:“人类需要依靠信念和自律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广泛的共同道德常常比国家法律更加有力量。”可以说,环境道德教育是参与生态重建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约束条件。
(二)滞后的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西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是在对我国近几十年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深刻反思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实际的应对之道,其实质是寻求人与自然的高层次的和谐相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环境道德教育的积极参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但相对于东中部农村地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其中相关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开展尤其薄弱。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要讲环境道德,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要使农民认识到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一种不道德,不仅是对当代人的不道德,而且是对子孙后代的不道德。需要运用教育的手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对西部地区农民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使之普遍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进而实现生产生活领域里的环境伦理约束与控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这项既利于当代又能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中。但西部地区部分农民存在显著的“生态短视症”,主要表现在对“高消耗、高污染”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认同上。要克服这种“生态短视症”,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的途径引导农民逐步建立环境道德,引导农民把伦理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真正建立起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二、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由于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多有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该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效果不佳。根据环境道德教育的规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及西部地区农村、农民的实际,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路径实施。
(一)加大环境道德观念的宣传力度。
在西部农村,对如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如何培育农民环境道德观等问题理论探讨不深、宣传引导力度不够。故而,需要政府充分运用各种舆论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树立环境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使更广大的农民群体对环境道德观念有起码的感性认识。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西部农村生态文明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力度,为扩大宣传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要通过张挂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挂图、制作村头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发放新农村环境保护读本等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生态环境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当地电视台、广播、村头大喇叭等宣传媒体,播放环境道德教育题材的乡村短剧、纪录片及宣讲环保政策、法律条文等;要组织新闻工作者或环境道德教育宣讲团深入农村基层,通过剖析案例、宣传典型或其他艺术形式引起广大农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强化农民在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上的主体意识,引导农民发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
(二)完善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平台。
广大农民是否能够受到全面系统的生态环境知识教育、是否形成清晰的环境道德认知,是环境道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这就要求在西部农村搭建更多的环境道德教育平台,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培训机构建设。可依托县农干校对乡村干部、农技人员进行生态知识轮训;可建立完善农村环保夜校、农村周末课堂、定期村民大会教育等机制,从农村学校或乡镇干部中遴选教员,利用闲暇时间对村民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二是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站(所)。尽量多地建立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和经营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站,并在各村建立村级服务站或开通乡镇科技服务车,利用该平台加大生态环境知识和环境科技的推广、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环境意识和环境技术运用能力。三是充分发挥村委会的组织保障作用。村委会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形式,也是对农民直接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平台。村委会成员要倡导并带头创建生态文明村,组织村民学习相关生态环境知识,开展带有环境道德教育的群众活动,深入农户、走向地头宣传农村环境保护。四是开展农民环境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如围绕“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开展农村卫生、绿化等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环保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围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建好农村自然保护区、生态园等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基地。通过环境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文明层次,让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农民接受环境道德教育的平台之一。
(三)寓环境道德教育于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一是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要求清洁生产,科学种植,杜绝农药污染,杜绝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提高农业产品食用安全的可信度,扩大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物质收入,从而调动学习利用生态知识的积极性。二是强化文明生态村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整治脏、乱、差为重点,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抓好村容村貌和生态绿化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道路。三是强化农村能源建设和农业生态技术的运用。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大节水灌溉、防污、排污、废物回收利用等技术运用力度,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
(四)树立农村环境道德典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感召力和引导力。
通过对道德榜样的学习,使人们从具体的行为样式中学习到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领悟到其中的道德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通过树立农村“绿色食品”品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推选环保文明模范户和环保生产标兵,打造农村生态旅游基地、农村生态示范园等措施,发挥其榜样示范和行为引导作用。同时,也要实施道德赏罚,发挥道德评价机制的作用。道德赏罚既包括赏善,对道德行为进行正面激励,又包括罚恶,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正面打击。具体来说,即对具有良好环境道德的行为农民个人或集体进行肯定和奖励,以先进典型的道德行为影响其他农民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强化和扩大环境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范围;而对违反环境道德要求的农民,且对其说服教育又无效时,则要进行必要的物质或精神处罚,制止其错误发展,督促其明辨是非。
(五)加强西部地区农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队伍建设。
开展农民环境道德教育效果如何,取决于是否具备一支优良的施教队伍。针对西部农村地区实际,应当注重对以下教育主体的培养:第一,加强对西部地区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培养。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是对农民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其生态环境意识水平、生态环境决策能力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第二,加强对西部地区农村乡镇企业领导者的培养。农村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环境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企业员工的具体行为和价值取向,在引导企业走向生态生产、教育员工维护好农村的生态平衡、保护好农村的环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第三,加大西部地区农村环境科技者的培养力度。农村科技服务站日益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技术推广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事生产技术培训、服务的工作者成为农民教育的重要生力军,进一步加强其环境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培训,对开展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李美玲.当前农民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54-56.
[2]欧阳志云.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功能区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3]王向东.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现状与环境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4]张义.生态文明定义和历史方位辨析[J].林业经济,2010(7):12-14,35.
[5]贺新春,黄梅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特点、目标和实践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59-61.
[6]王念哲.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农村环境道德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4-38.
[7]洪玉梅.农村生态环境视域下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35-37.
[8]张义,张合平,李丰生.近年来国内农村环境教育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17):427-433.
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西部农村成人环境教育研究”(2010C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