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cock与孔雀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研究
2014-11-20李方艳
李方艳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Peacock与孔雀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研究
李方艳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英汉语言表达往往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两种语言的词语在内涵上存在很大差异。通过追溯由词语所折射的文化,可以更透彻地了解语言本身,对比英汉不同文化,从而更有利于对英语这门外语的掌握。本文从起源、形象、意象和文化四个角度,阐述西方国家“peacock”和汉语中“孔雀”的差异,指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起源和思维方式。
Peacock 孔雀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和背景差异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表现在行为举止、生活礼节、社会习俗等方面,对某些动物的看法有时也迥然不同。东西方都有很多关于孔雀的传说,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peacock”和“孔雀”常常被认为是等价的。由于文化历史等原因,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神话传说是每一个文明社会都会创造出的一种精神文明的产物。它是以人民的生活、生产为基础而产生的,最能反映人民的美好愿望。
孔雀,被人们视为百鸟之王,是最美丽最迷人的鸟类。在东方的传说中,不乏关于孔雀的故事。据佛教故事《孔雀大明王菩萨》记载,孔雀是由百鸟之长凤凰得到交合之气后育生的,与大鹏为同母所生,被如来佛祖封为大明王菩萨。此外,东方神话传说中流传最广、尽人皆知的一个美丽神话,当属长篇史诗巨作《召树屯》。这首神话史诗的女主人公,就化身为美丽的孔雀。在故事的最后,王子召树屯终于克服了重重阻碍,和他心中的爱人南玛诺拉走到了一起。对于东方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来说,孔雀是神圣的,它们是神话中凤凰的化身,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
西方peacock作为一种吉祥之鸟,它的起源非常神奇。在古希腊传说中,天后赫拉(Hera)容貌美丽,具有高贵气度王者风范,“她的威严和力量只服从于宇宙自然灵气”,是主管婚姻和家庭的女神,Ppeacock则是天后赫拉的圣鸟,被视为赫拉女神的象征。罗马神话中的天后朱诺(Juno)柔美迷人,是工艺和智慧女神。赫拉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朱诺,因此peacock又被称为“朱诺之鸟”(Bird of Juno);早期基督徒认为peacock是救世主耶稣复活的象征。
二、形象差异
几千年来,孔雀一直为人类所钟爱。东西方的peacock和孔雀在形象上虽然类似,但仍有所差别。据记载,世界上的孔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印度到斯里兰卡一带产的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后被人们从原产地带到海外,逐渐散布到西方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今,这种异域的鸟已经俨然成为西方世界的居民,非常为人所熟悉。另一种是从缅甸到爪哇一带产的绿孔雀(又名爪哇孔雀),也即东方绿孔雀。此外,还有个头要矮小很多的非洲孔雀,其根本没有华丽的覆羽。另外,蓝孔雀还有白孔雀和黑孔雀两种变异种。
西方peacock和东方孔雀两者差别不小,例如雄性蓝孔雀颈部为蓝色,而东方绿孔雀颈部则为绿色,而且蓝孔雀头部的羽冠呈扇形撒开,而绿孔雀头部的羽冠则是簇状,不成扇形。
相较于西方peacock,东方绿孔雀的羽毛其实更加辉煌绚丽,孔雀最早可见于先秦古籍《山海经》中的《海内经》:“有孔雀。”东汉杨孚著《异物志》记载岭南的孔雀:“孔雀,其大如大雁而足高,毛皆有斑纹彩,捕而蓄之,拍手即舞。”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对孔雀也有详细的描写:“孔雀尾,多变色,或红或黄。喻为云霞。”《增益经》曰:“孔雀有九德,一颜貌端正,二音声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少淫,九知反复,以此喻比丘之行仪也。故为祥物。”孔雀以其独特的魅力,自古以来就为东方文人雅士所喜爱。
三、意象差异
中国人认为孔雀开屏是喜庆吉祥的象征,所以人们常用孔雀比喻美丽的人或事物。中国古代有“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舞蹈家杨丽萍因跳“孔雀舞”而出名,并被誉为“孔雀公主”。她表演的舞蹈“孔雀”、“雀之灵”、“雀之恋”等精彩绝伦,看后令人赞不绝口。
古代甲骨文的“凤”字,头上有一簇漂亮的冠毛,身后是长长的尾羽,整体图形完全就是一副孔雀的象形图画,孔雀在中国自古就被视为一种美丽、吉祥的大鸟。
但是peacock在西方的身价却一落千丈。西方人认为peacock行走时昂首阔步,目中无人,头冠频频摆动,还不时开屏来炫耀其美丽,这是“骄傲”、“虚荣”的表现。所以peacock在英语中常带有贬义。Peacock在缅甸象征喜庆,在英国却象征祸害。如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称篡位者是“peacock”,就指喜欢招摇的不道德女人。1896年李鸿章访欧时曾遇尴尬,“他身穿黄马褂和帽子上的孔雀羽毛”,受尽西方人的嘲笑。又如美国3D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中则把peacock塑造成一只妄图毁灭功夫、征服中国的邪恶反派沈王爷“Lord Shen”。
四、文化差异
孔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人把“孔雀”看做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孔雀公主”、“孔雀开屏”、“孔雀舞”等,都给人以美的联想。
但是英语中的peacock则不同,它用于延伸意义时,多半含有贬义。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美国传统词典)对peacock的第二个解释为:A vain person give to self-displaydandy(一个虚荣的、自我表现的人;花花公子)。西方文化不注意peacock美丽的一面,而只强调它骄傲的一面,所以英美人在形容一个人骄傲、狂妄、爱虚荣时,就把他(她)比作peacock:He is proud as a peacock.(他非常高傲)play the peacock?(炫耀自己;沾沾自喜)另例:
Who do you think I am,peacock(你以为我是谁啊,你个臭孔雀?)
They were eager to take the young peacock down a peg.(他们很想压一压那个年轻的狂妄家伙的气势。)
The man was peacocking about on the lawn.(这个人趾高气扬地在草地上来回地走。)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丽的孔雀被喻为高贵和圣洁之物,成为文人雅士们纷纷讴歌的对象。孔雀的形象常出现在诗词歌赋中,例如战国楚·屈原的《离骚》:“魂兮归徕!恣志虑只,孔雀盈园,畜鸾皇只。”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猨啸而长吟。”汉刘向的《说苑·杂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宋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唐沉亚之的《为人撰乞巧文》:“假文羽於孔雀兮,而使擅夫佳丽。”宋孙光宪的《八拍蛮》词:“孔雀尾拖金线长,怕人飞起入丁香。”这些名句使孔雀之名家喻户晓,世代流传。
孔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蕴涵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长期以来,早已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在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到处都有孔雀的身影,如穿戴有孔雀花纹的舞蹈服装、裘衣、鞋、钗;吃有孔雀开屏鱼这道菜;或者用孔雀装饰陶器、金属、珠宝和玻璃;或者用孔雀羽毛制作头饰、帽子、扇子,甚至雕刻、剪纸、刺绣,文学作品等也都会以孔雀为题材,这些都反映人民对喜庆吉祥、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孔雀是美好、吉祥、喜庆、幸福的象征。
从以上四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西方peacock更强调了其虚荣、炫耀的消极一面,而孔雀则代表东方人民对美好、吉祥的追求。仅仅英汉词语的差异就很能折射出文化观念和历史形成的不同,这给以英语语言和文化学习者一定的启示,两种语言并不可能是一一对等的,即使字面意义相近(denotation),内涵(connotation)上还是会存在显著不同。所以不能把语言学习简单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掌握、运用语言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文化的因素,比如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peacock和孔雀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所以,中国有些商品的商标是“孔雀”,如“孔雀”牌手表等。但是,商标为“孔雀”的中国彩电出口海外时,用的商标不是peacock,而是另外起了一个名字:Uranus(天王星),这样就免去了对孔雀文化理解上的偏差。
[1]克里斯蒂娜·E·杰克逊,著.姚芸竹,译.动物系列:孔雀[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
[2]谢恺舟,戴国俊,刘马根.孔雀/中国名鸟丛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