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研究综述
2014-11-20李晓乒
李晓乒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国内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研究综述
李晓乒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综合国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文学史上对其的评价,对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歌研究进行综合论述。
艾米莉·勃朗特 诗歌 研究综述
提到艾米莉·勃朗特,我们在谈论什么?进入脑海的当然是狂风骤雨般的 《呼啸山庄》。我们总是忘记艾米莉·勃朗特首先是一位诗人,接着才是小说家。可是,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人们总是厚此薄彼地让《呼啸山庄》的光芒掩盖了艾米莉诗歌的不朽魅力。在世间匆匆停留三十载的艾米莉·勃朗特留下的193首诗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诗歌;二是史诗《贡达尔王国》。
一、对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的译介
国内对艾米莉诗歌的研究起步较晚,1996年以前只有零星十几首诗歌被译成中文:杨苡翻译了 “我独自坐着”、“夜晚在我周围暗下来”等;飞白翻译了“希望”、“歌”等。在中国,艾米莉诗歌没有得到系统的翻译,不同译本也很少。目前只有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兆霖主编的《勃朗特两姐妹全集》(全10卷)(其中第8卷有刘新民翻译的《艾米莉·勃朗特诗全编》)和2005年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覃志峰的《艾米莉·简·勃朗特诗歌全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对其诗歌有所提及。进入2l世纪,其诗歌逐渐受到国内学者青睐。但国内大多研究还拘泥国外早期研究的步伐。
在《艾米莉·勃朗特诗歌全编·译序》中,刘新民为艾米莉的诗歌披上浪漫主义的外衣,他指出诗歌除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特点外,还有独特个性:两极对立的意象体系、情境统一的象征结构、神秘奇异的内心体验、严谨克制的写作态度。
专门的研究著作中,涉及艾米莉诗歌的只有2010年高万隆等所著的《艾米莉·勃朗特研究》。在这部有关艾米莉的国内研究专著中,学者对艾米莉诗歌的创作历程、出版与校对整理的波折、贡达尔史诗的人物系表、“诗体文化”等方面做了细致的总结又有了新的突破。其中在“诗体文化”上的分析中,学者从作者“是我非我”的创作心理、变化的多重视角、诗人与“诗中人”脱离的多声部和声、精炼简洁的诗言意蕴。可以说,这段分析文字将艾米莉的诗歌归并在现代派的创作行列。
二、艾米莉·勃朗特诗歌国内研究成果述评
国内所发表的关于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的论文,较之小说的研究很不平衡。根据高万隆的 《艾米莉·勃朗特研究》,1996年以来至2010年有关艾米莉的359篇论文中,只有9篇是探讨艾米莉诗歌的。
1990年至1999年也仅有一篇相关论文:谷红丽《孤独才女傲视诗魂——勃朗特与狄更生诗歌比较研究》,它从生活方式、自然诗、爱情诗、宗教诗和死亡诗及创作风格等方面研究了艾米莉·勃朗特和艾米莉·狄更生诗歌方面的异同。但这篇论文,已经是发展了前辈思想,对艾米莉诗歌创作的主题进行了全面分析。
2000年到2008年的相关论文承继前人思想,并做了进一步阐述,主要集中于诗歌主题的探究上,偶有涉及创作方面、风格方面的论文,但独创性较少。而且这一时期的研究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学者们所分析的诗歌总是局限于几首,分析文字也大同小异。
2009年至2012年以来的6篇论文,除了对诗歌意象和主题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外,还拓展到创作手法和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的领域内,闪光点初露端倪。
以下从论文的研究内容将其分为主题研究、创作手法研究、意象研究、风格研究及其他类别综述前人研究的具体成果。
荒原、自由、爱情,抑或死亡,关于艾米莉诗歌的主题众说纷纭。2011年刘富丽的《内在性超越:艾米莉·勃朗特早期诗歌解读》指出,作为游离于时代文学主流的玄思型诗人,艾米莉诗意地再现童年记忆,表现情感、意志、宗教信仰和人生理念等,于内在的意识世界而非外在的物质世界探寻真实,并通过心象的滤透,诗性地阐释了一个思想杂陈的内在世界。文章具体评述了艾米莉诗歌中诗歌中充满激情地对自然、人生等问题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思考的代表诗篇,并从循道宗对艾米莉的影响论述了艾米莉诗歌中灵对肉的超越。这篇论文无疑是深沉的,而非浮于表面的诗歌主题研究。可以说,刘富丽关于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歌研究有比其他学者更深厚的知识基础。而付玉群的《与自然共舞,吟唱“自我”与“他者”——论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艾米莉·勃朗特自我诗歌》,则以艾米莉的自我诗歌为研究对象,试图探寻其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以期为其诗歌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对于艾米莉·勃朗特诗歌主题研究的突破。
创作手法方面,贺夏蓉、潘利锋的《论·勃朗特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指出艾米莉的诗歌使用了大量对比手法,从而构成了强大的艺术张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这篇文章就是从她在绘画艺术上所受的熏陶分析和展现这种艺术美,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欣赏她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取向。文章指出艾米莉诗歌中的对比主要有利用明暗进行对比;利用色彩进行对比;利用虚实关系进行对比三种。这篇文章一扫前人论述的瓶颈,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艾米莉诗歌中的意象独具特色。贺夏蓉的《浅谈艾米莉·勃朗特诗歌中的奇幻意象》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出发分析她诗歌中以荒原、石楠、明月、愁、死亡等为形式所表现出的奇幻意象。这种意象的形成与诗人所处的环境、成长经历和自身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值得推荐的是,潘利锋、陈碧园的《艾米莉·勃朗特诗歌意象片论》给了我们研究天空的新鲜空气。对勃朗特诗歌意象系统中的时空意象、富于艺术张力的两极对立意象和风暴意象与音乐意象的分析,可以阐释其意象所建构的立体结构,解读这位天才女诗人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文章的突破在于,首先,从富于包孕性的时间意象及其隐喻空间方面,指出时间意象分为时刻和时间流,时刻是固定的时间点,时间流则是一段长的时间。艾米莉诗歌,通过时刻变化构成一段时间流,这个时间意象的变化带着空间意象的转换。其次,从富于艺术张力的两极对立意象体系分析诗歌。最后,以“风暴与音乐为标题”,文章指出荒原是小说《呼啸山庄》的意象之源,风暴则是她诗歌的意象之源;音乐是其诗歌的重要意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哀婉与充实。
在艾米莉诗歌风格方面,2005年,郑晓风、陈玉敏的《非分的激情狂野的心——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的哥特风格》分析艾米莉诗歌的哥特风格,指出其最突出的特征是“非分的激情”和“狂野的心”,充满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这种特征来自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和诗歌的独特表现。
三、结语
我们对于艾米莉的诗歌研究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个拒绝沉思的年代,诗歌逐步远离人们精神的穹庐。比起诗意的栖居,人们更乐意沉湎世俗带来的感官享受。需要承认,我国在对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研究上的脚步是弛缓而沉重的,我们缺少新的视角去发现、缺少新的论点去解读。但庆幸的是,总有一些热爱诗歌的人们前仆后继,沉醉于诗意的笙歌。
《朗曼英国文学指南》在介绍艾米莉时开门见山地称她“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女诗人”。将艾米莉诗歌的璀璨从历史的尘埃中解脱出来,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1]艾米莉·勃朗特诗全编.刘新民,译.宋兆霖.勃朗特姐妹全集:第八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高万隆等著.艾米莉·勃朗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3]杨静远选编.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刘家鹏.艾米莉·勃朗特研究在中国.作家杂志,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