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的草原
2014-11-20史卫静
史卫静
60多岁的琼乃是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夏玛乡垂琼村的普通村民,他像先辈们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草原上,和他的家人他的牛他的马在一起,他的根就在草原上。
一年轮转
在藏北草原,牧民们始终延续着世代相传的四季迁移牧场的生活。尽管冬季里,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住在条件简陋的帐篷里,定居点的砖房宽敞明亮,最关键的是在寒冷的冬日,房间里的牛粪炉一烧起来,可比帐篷里暖和多了。
琼乃一家和藏北所有的牧民一样,要在冬季牧场的定居点里生活近7个月。当拉萨已经春暖花开时,垂琼村依然冰天雪地,直到5月,姗姗来迟的春风才会吹散那里长达半年的冬季,春的脚步伴随拉曲河的缓缓流动悄然到来。
这时,村民们会利用一天的时间转场到春季牧场,在琼乃的记忆中,以往的转场都是用牦牛。如今,富裕起来的村民纷纷买了汽车,转场不再是一件麻烦的事情。琼乃就用卖虫草挣来的14万元买了一辆东风车,每年和亲戚一起转场。“这样转场人也轻松了,用公牦牛驮着东西转场的时候,一大早就要起来把东西用绳子对称捆好,然后放到牛背上。 就算下着大雪也要赶路,遇到河流时,不管河水有多深,也要趟过去。就这样得走三小时的路才能到。”
如今,8公里外的春季牧场不再遥远,一脚油门踩下去十几分钟就到了。
告别生活了7个月的定居点,琼乃一家又开始以帐篷为家。“现在转场的时间、地点和过去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交通工具变了而已。”琼乃说,牧民转场就是想让牧场的草长得好一些。随着牲畜越来越多,如果一年四季都在冬季牧场放牧,那里的牧场就会变得很差,草也会长得不好。2011年,政府为了解决平均每平方公里草场上牲畜数量过载的问题,在包括西藏在内的8个省区,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的奖励机制,和牧民们一道为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努力着。
琼乃他们在春季牧场短暂停留半个月之后就会上到海拔4900米的夏季牧场,那是垂琼村所有牧场中海拔最高的一个。等到秋天时,他们又会回到之前的春季牧场,因为那里也是他们的秋季牧场,再回来稍事调整,然后再到海拔最低的冬季牧场,一年一年,不断轮转。牧民的生活终归离不开草原。他们遵循着最朴素的生态观,保护着这片赖以生存的草原。春夏秋冬,他们在草原的枯荣里感受着生命的轮回。
牧民的本分
身为牧民,就该放牧养家,这在琼乃的意识里是天经地义的。他常常会和孙子们围坐一团,告诉他们村庄名字的来历,“我们的村庄叫‘垂琼,因为村子后面的那座苯教神山叫‘垂亚蓬布,而我们就生活在神山的前面,所以叫‘垂琼意思是:在垂亚蓬布神山前面。”他也会语重心长地教导孩子们:“我们是牧民。养不好牦牛的话,我们生活的来源就没有了。你们一定要把父辈交给你们的传统延续和传承下去,我们牧民的传统是很荣耀的。”天真的孩子们眼睛里闪着无邪的光芒,对于爷爷的话,他们尽管点头称是,却只能懵懵懂懂理解个大概。
而这些,却是琼乃坚守大半生的生活方式。他是一个牧民,就该动脑子在草原上谋生活。牧民最忠实的伙伴就是牛羊,早些年,村子里几乎家家养羊,琼乃家也有,除了平时剪剪羊毛,养个两三年就可以宰杀,能够很快变现。这对于草原来说也是一种间接的保护,因为牛和羊吃的草是不一样的,在同一片草场轮放牛羊,其实是给草原休养生息的机会。
然而,在西藏的牧区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山羊和绵羊难伺候,一不留神就没了。”
垂琼村所在的那曲地区嘉黎县夏玛乡曾经很贫穷,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尽管要花费很多精心去照看,还要防止狼和野狗的侵犯,人们还是饲养着大量的山羊和绵羊。后来,家家户户开始有了每年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的虫草收入,为了腾出更多的人手上山挖虫草,牧民们开始陆续淘汰饲养麻烦的绵羊和山羊。直到2009年,坚持到最后的琼乃卖了家里仅剩的十几只绵羊以后,村里就只剩下了1500多头牦牛了。
虫草之惑
琼乃已经记不得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安心放牧的人们纷纷爬到山上,只为了挖到价格不断暴涨的虫草。他只记得在过去,普通人都是不挖虫草的,只有藏医和僧人会挖来做藏药,治病救人,以此来冲抵挖虫草的罪孽。在信奉佛教的藏族人看来,每一根虫草都是有生命的。
琼乃一直坚持着不去挖虫草,可是一年两年,几年过去了,当他坚持成村里最后四户还没有挖虫草的家庭之后,他发现之前挖虫草的那些人家,生活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新房子盖起来了,摩托车也开上了。琼乃坦承他爱钱,因为家里无论是大项支出还是吃穿用度这些零碎花费,都需要钱。终于,琼乃也不再坚持,他和他的家人也需要依靠虫草改善生活。
在垂琼村面积近200平方公里的牧场上共有14座山上产虫草。按照惯例他们都是从最远的一座山挖起。挖虫草是一项对体力和眼力考验极大的工作。琼乃说他一开始确实很努力地找过虫草,却发现真的很难找到。好容易通过长期的训练,琼乃和虫草再也不会“纵使相逢应不识”了,他却遭遇信仰危机。
“在我们的信仰里虫草是有生命的,不仅如此,山上还生活着很多肉眼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小昆虫。人走路的时候,脚底下会踩死很多昆虫。不去挖虫草,待在家里,就不会伤害太多生命。”琼乃说最初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大家才不去挖虫草的。后来,虫草的价格被炒到十几万元一斤,巨大的利益动摇着人们内心坚持的东西,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蜂拥上山。“就是因为钱,很多地方都要花钱,大家都不想落后于别人。”琼乃深知很多人都和他一样,内心明白挖虫草违背了宗教的仪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不会停下来。“别说行动上了停止了,只是嘴上说不挖虫草都是很困难的事情。真的,很难。”
琼乃说真正触动他的是有一天挖虫草时,那根虫草还在蠕动,他当时吓坏了,赶紧把它重新埋起来,一口气跑到山下,好几天都不敢再去挖虫草。然而,这并不能让琼乃的内心得到释然,他在那几天时间里天天都会梦到那个会蠕动的虫子,琼乃认为,它就是活生生的虫子,而自己则伤害了生灵,罪孽深重。这是违背信仰的。他不禁开始思考,“在幸福的现实与未来之间到底有没有一条光亮的通道?我到底会不会轮回转世再次回到这里?”
于是,琼乃决定不再上山去挖虫草,却不能公开对等钱用的一大家子明说,只能使出小伎俩,以自己年龄大了为理由,装做眼睛看不见,也跟着儿子一起上山,却故意对眼前的虫草视而不见,一天下来一无所获。儿子主动提出让琼乃留在家里看家、带孩子,这正中琼乃的下怀。不用去挖虫草的琼乃得到解脱,他却并不抗拒儿子儿媳去挖,他在家里也会帮着打理虫草,把上面裹着的一层泥土,用小细刷轻轻刷掉,毕竟它们就能给家里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他自己不去挖的话,至少心里是解脱的。
转场到春夏季牧场住帐篷的时候,琼乃隔三差五就会回到冬季定居点,把挖到的虫草锁在家里。每年他们一家人都能挖到差不多一斤虫草,他实在不放心把这么贵重的东西放在人来人往的帐篷里。
可别小瞧琼乃身上穿的破旧藏装,那里面揣着好几套房子呢。宽大的藏装就像一个流动的保险柜,最里面是一层一层包裹起来的两块祖传的绿松石和蜜蜡,然后是装在塑料袋里的现金以及转场时随身携带的虫草。这些东西的价值加在一起,真是足够买几套房子了。为了保护好辛苦挖来的财富,琼乃可谓发挥了狡兔三窟的智慧,把虫草分散在各处藏好,一部分锁在家里,一部分埋在帐篷周围。藏虫草的地方,也都是琼乃挖空心思想到的, 在他家的牛粪墙里甚至都藏着一包用塑料袋包好的虫草。
在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个不知是否真有其事的笑话:一户牧民把自家挖的虫草精心藏在一个地方,结果稀里糊涂地给藏忘了。一两年后从地里挖出来,才发现虫草经历了风吹雨淋早已坏掉了。
教育的抉择
在藏北地区,每个学校在5、6月份的虫草季都会给学生放一个月的假,好让他们回家帮助父母挖虫草。琼乃的两个孙子索朗顿珠和桑珠也会在虫草假里回家挖虫草。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学校里,却依然有朗朗读书声,尽管声音单薄。那是在利用虫草假补课的两个毕业班学生,他们的家长专门请学校的语文和数学老师轮番为孩子补课。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要靠挖虫草过活,他们应该走不一样的路,好好学习,考上内地西藏班,不用在草原上艰难地劳作。
即便是从没有上过学的琼乃也知道为孙子的学习着急。小孙子桑珠上小学两年了,还是不会写汉字,不认识汉字的琼乃就搭车到离家27公里远的夏玛乡中心小学,陪孙子学习。冬天放寒假时,他就央求学校里的汉族女老师教桑珠写汉字。琼乃的回报方式是每天帮老师提水烧开水。乡里没有自来水,用水都要到远处的水井里去提。就这样,小孙子在教室里学写字,爷爷提着水桶走在取水路上。一个月后,桑珠把斗大的汉字写了满满一张纸交给爷爷,琼乃高兴坏了,连连感慨“一提水就学会这么多”。虽然看不懂上面写的是什么,还是把这张纸当做宝贝一样保存起来,逢人就拿出来展示。
自古以来,藏北草原的男人和女人就有着明确的分工:男人负责运盐、远途交换食物和屠宰牲畜等重体力劳动,女人则负责家庭的所有杂务。随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诸多便利,牧场上男人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少,而女人们的家务活却依然忙碌而繁琐。
琼乃的儿媳妇童措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每天,她都要凌晨4点就起床,先挤牛奶,再去捡牛粪、晒牛粪,然后把牛赶到山上,回来后紧接着要打酥油。“到中午11点多钟才能打出酥油,打完酥油又开始挤中午的牛奶,晚上还要挤牛奶,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干,几乎没有坐下来的时间。”即便怀有身孕,童措也一刻不得闲,因为阿妈的身体不好,之前的几个孩子又全是男孩,帮不上忙。一天三次,每次都要以半蹲的姿势坚持一个半小时,才能挤完所有母牦牛的奶,繁重的家务已经让童措有些力不从心了。不善言辞又很细心的琼乃,悄悄地花1000块钱为儿媳妇买了一个用来分离酥油的牛奶分离机,减轻童措的家务负担。
出于自私的考虑,童措希望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是个女孩,“我不会送她上学,我要把她留在身边,教她干家务。挤牛奶、捡牛粪、做牛粪饼子、放牧,做这些家务女孩比男孩好。
我们这边的女孩子只要干好家务,不上学也可以。”
出于对孩子的考虑,童措又觉得“最好不要生女孩。现在这几个孩子全是男孩,如果下一胎是个女孩,只会苦了这个孩子,她一定会很辛苦。”或许,在童措的心里,也有着上学读书,走出草原见识广阔世界的愿望,她不想生个女儿又让她重复自己的一生。
琼乃知道,他的孙辈们面临着比自己年轻时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琼乃不知道他们会作何选择,也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年轻人甘心留在草原上做一个牧民。他只想在专门去大昭寺朝拜佛祖时,一边转经一边祈祷,祷词朴素的内容却真真实实反映了一个牧民的生活哲学——
“我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
但我要向佛祖祈求:
全世界没有战争,
没有饥荒,没有地震,
没有水灾,没有火灾,
没有瘟疫。
祈祷全人类平安幸福,
也祈求我们的村庄,
还有我们的夏玛乡,
我所有的亲朋好友,
没有任何灾难,
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