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艺术教育美育作用的发挥

2014-11-20信欣李怡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高校

信欣+李怡

摘要:界定并分析了美育及艺术教育的概念和关系,得出艺术教育是美育下位的概念且属于形式美育范畴的结论。在分析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艺术教育要发挥基础性作用、发挥形式美育作用以及发挥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过渡的促进作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艺术教育美育作用的发挥途径。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31-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党的政策提及美育最具体的一次。寥寥数字不仅对美育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也为教育系统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之所谓定位准确,是因为《决定》将美育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知识教育。换句话说,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时代党对美育的定位是以一种基础性教育的形式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即在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规避利诱、净化内心,在齐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下,立德树人,成功成才。高校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在时代主题的指引下,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美育作用能否发挥、如何发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概念及二者关系

(一)美育

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包括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旅游美等多个方面,且广义范畴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由此可见,美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对其他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几种教育形式都有某种程度的涵盖或包容。

(二)艺术教育

学者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它是培养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而这一概念所提到的审美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审美媒介所开展的审美活动,其内容是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求的审美媒介,其实施方式是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审美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而非理论知识的灌输。

(三)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从二者的概念中不难看出,美育与艺术教育都遵循着“由认知到创造”的教育逻辑,即遵循着促使受教育者主动接触,具备鉴赏能力,形成价值体认,进而实现艺术再造这种逐级提升的教育过程。但是,从二者的定义来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下位概念。

首先,广义的美育是具备渗透性和广泛性特点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既可以通过教学双边活动达到受教育的目的,也可以在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进行自发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艺术欣赏或艺术再造。相对于美育,艺术教育虽然较之专业知识教育略显宽泛和随性,但是艺术教育更多地还是通过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特别是在学校环境下,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应归为显性教育范畴。

其次,从美育的概念来看,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只是美育过程中不同层级的几个阶段,其最终任务及最高目标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这一目标也与《决定》中的美育定位相吻合。而艺术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艺术媒介为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提供方法和途径,较大程度上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审美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最终目标的一个基础性步骤。

再次,美育可分为形式美育和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审美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是以形式美育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由此不难看出,艺术教育尚处于形式美育的阶段,《决定》对美育的定位是要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如前文所述,在高校教育情境下,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目标的必要和基础性步骤。艺术教育对于培养高校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促进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过渡与飞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在形式美育阶段的现状事关其作用的发挥。

(一)高校艺术教育定位模糊不清

导致高校艺术教育定位模糊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源于人们对艺术教育的不当认识,另一方面源于艺术教育或是美育本身未如其他教育那么明确具体。

当前,对于艺术教育,国家层面似乎与学校层面和个体层面产生了认识矛盾。国家高度重视艺术教育,自1989年即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并相继出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0—201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各地区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等工作也相继开展、渐趋成熟。而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当前有72%的学校设立了艺术选修课程,但仅有10%的学校开设了必修课程,且多为211重点大学。在开设的艺术课程中,选修过两门以上课程的学生仅有8%,还有37%的学生未选修过任何艺术课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可以说,从国家到个人已基本认同了艺术教育的重要程度,但是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艺术教育以及美育本身就具备综合性、超越性的特点。诸多研究表明,美育对于其他各育的发展,艺术教育对于思想品德、专业学习、创造思维的培养均具有促进作用,而正是由于艺术教育这种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素养教育而非职业教育的特征,使得其定位不如德育、智育、体育那么明确,其地位不如德育、智育、体育那么重要,毕竟社会的发展需要政治可靠、品德高尚、专业深厚的人才,而艺术教育和美育对于意识形态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作用是间接的,因此出现了政策方针青睐有加,而实际效果未尽如人意的矛盾现象。

(二)高校艺术教育目标尚未实现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艺术美的教育,其目标应当包含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内容。而就目前来看,这两大目标尚未有效实现。这一问题在中美艺术教育的对比中更加明显。

我国高校的艺术活动多倚重校内艺术团体,特别是具备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其专业艺术团既可以承担校内文化活动,又是校外艺术展演比赛的主干力量。换句话说,国内高校的艺术教育多追求艺术教育成果的展示,而忽略了艺术教育的过程,从而使艺术教育的受众面大打折扣,背离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艺术素养的初衷。而在美国,学校更加重视全员参与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在这种艺术教育氛围中,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表演者,既完成了活动任务又实现了自我修养的提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艺术教育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意识养成方面。艺术教育陶冶情操、激发情感的功用变相等同于实施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于此暂不评价此种做法的优劣,但是仅仅发挥艺术教育辅助德育的作用,而忽视其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本质内涵以及对其他各育的支持作用实在有失偏颇。而美国将艺术教育视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艺术更多地被视为自我认知和创造思维的源泉。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艺术素养有效提升,认知创造能力不断增强,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均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对艺术教育作用重视不足

艺术既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往往是一个时代对人们所奉行的主流价值观的升华结晶,抑或是一个阶级出于执政需求所依靠的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而艺术无论是发挥何种作用,其形式都有别于社会中分散的间接经验学习或是课堂中抽象的道德说教,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专业人士的思考与设计,将一个时代、一个阶级的主流思想有意识地转化为借助艺术传播媒介或艺术传播者本身能够传达的形式。所以,艺术既具备有意识的课堂教育的特点,也能起到类似于人们在社会中积累经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艺术的这种特性以及艺术教育对德育、智育的间接性作用,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其所应发挥的作用。而这恰恰是当代实质美育所追求的、其他各育和教育手段所不具备的渗透作用。

其实,艺术教育的教育中介是一个时代、一定人群所奉行的主流美学价值观,艺术教育之所以得以存在,其传达的艺术理念、艺术作品、艺术形式必须符合这一时代人群的审美观念。而当艺术教育通过对审美媒介的传递、剖析、讲解,使得受教育者感受到了艺术的本源、理解了艺术创造者的思想、掌握了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受教育者定会将艺术的感召力与自身的创造力相结合并应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使艺术教育由学校泛化至社会,将个人的审美修养传播给其他受众。但是,艺术教育这种作用的发挥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受教育者参与艺术教育的主动性和欣赏艺术、利用艺术的认知深度必须依靠一定的教育手段才能实现,而当前高校对艺术教育作用的重视程度和实施手段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艺术教育美育作用发挥的途径

《决定》关于美育目标的提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如前所述,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超越性、间接性等特点导致了人们对艺术教育认识深度、重视力度和参与程度的不足。换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艺术教育具备上述若干特点,才使得艺术教育向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领域渗透成为可能,从而使受教育者掌握审美能力,从基础的艺术鉴赏上升为创造性的艺术再造,在审美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将艺术结晶再次渗透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实现人文素养普遍提升的目的。这就需要高校艺术教育正视当前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一)切实发挥艺术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艺术教育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其渗透性的特点,进而实现艺术教育与美育的一致性,即对个体综合素质和其他教育形式起到支撑和辅助作用。艺术教育既然作为美育的下位概念,那么艺术教育在教育领域的身份也必然是通识性教育和养成性的教育。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迫切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正视,并且要祛除急功近利的心态,切实发挥艺术教育面向全员的养成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规格需求的提高,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大势所趋。素质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而艺术教育先天所具备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无疑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契合。1987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博士关于裂脑的系统性研究为艺术能够促进右脑发展、进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提供了生理学支持。此后的诸多研究也表明,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健康和健全发展,而大脑的发展恰恰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点,同时也是德育与智育、智商与情商发展的生理基础。

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作用是意识层面的第一步,艺术教育的渗透性特点也就相应地决定了它无法像其他教育形式那样具备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高校对艺术教育的态度就应该是注重长效、厘清比例。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出了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呼吁,任何教育形式都要以“授人以渔”为第一要义。特别是艺术教育更要以培养审美习惯、传授审美能力为主要任务。而这一任务目标的实现,就需要高校将艺术教育教学进行规范化,避免教育教学的随意性。艺术教育与基础学科教学、专业学科教学的结构关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切实发挥艺术教育的形式美育作用

形式美育属于广义美育的范畴,是指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可以说,高校中的艺术教育,其目标、任务、作用均与形式美育相一致,艺术教育同时也是高校环境下进行形式美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看,知识如同积木,相同的知识经由不同个体会在其大脑中搭建出不尽相同的意识结构。这就要求艺术教育要把握两大原则:一是所选的艺术教育中介要具有代表性;二是将艺术教育中介以及艺术教育各个环节进行拆分细化,将最本源的艺术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

《决定》中提到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如何选取审美媒介。美的本质是人们主流价值观的体现,经典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长期传承、备受推捧,必然是符合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因此,艺术教育要为学生选取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媒介,在培养和塑造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同时完成对人类文化的认同和体验。但是,经典的作品,特别是传承时间较为久远的艺术作品往往其艺术本源、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等艺术精髓并不能被当代人所理解,这也使得人们觉得艺术与生活存在距离,向往艺术又望而却步。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理应也能够将审美媒介的艺术内涵向学生细致传达。艺术本源的介绍会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进而激发其观察美、认识美、探索美的意识;而生活之美的点滴呈现,必然要经由艺术家的独特思维得以结晶升华,在剖析艺术精髓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不同时代、不同结构层次的人们体认艺术家的创作手法,也能够让学生深受启发,运用自身的个性特质形成有别于他人的创造素质。

总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细致具体的讲解剖析是艺术教育在形式美育阶段所应达到的教育效果,这对于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切实发挥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过渡的促进作用

《决定》中所提到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是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所追求的更高目标。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们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关怀,而《决定》中所提出的这一美育定位已属于实质美育的范畴。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过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基础以及形式美育的主要途径需要从引导性、实践性、广泛性、规范性上下工夫。

学生审美素养的塑造是其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当前,高校的艺术教育要艺术课程、艺术实践、文化活动三轨齐头并进。首先,艺术教育要发挥其引导性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将人类长期积累的艺术知识以间接经验的方式高效概括地传达给学生,使其具备理论基础。同时,艺术课程也不能拘泥于说教,而是要利用学校优势、地源优势、政策优势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优秀艺术作品和艺术团体的机会,使学生感官获取与原有知识结构相结合,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提升艺术素养的动机。其次,艺术教育要注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为目的,为学生提供参与艺术交流、进行艺术实践的平台,拉近学生与艺术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艺术的一时热情逐渐成为对艺术的爱好和习惯。再次,艺术教育还应将其影响范围扩大至课堂之外,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受教育者提供展示机会,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打造艺术氛围,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最后,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艺术教育要从目标、内容、师资、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并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

综上所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提法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指导性纲领。高校艺术教育应当在国家、学校、个体共同重视并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其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作用,切实完成形式美育任务,并为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过渡和飞跃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养[N].中国教育报,2014-01-27.

[2]李莉.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3]赵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4]周芳.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5]魏娜.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6]王雅君.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D].保定:河北大学,2004.

(责任编辑:王璐)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美育高校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美育教师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