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在韩国流行原因分析

2014-11-20王莹

文教资料 2014年21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韩国

王莹

摘 要: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李氏朝鲜时期,随着中韩两国频繁的贸易往来,《三国演义》传入了朝鲜半岛,为朝鲜百姓所广泛喜爱,并对后世韩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文学和社会两方面分析探讨《三国演义》在韩国的流行原因。

关键词: 《三国演义》 韩国 流行原因

《三国演义》在壬辰倭乱之前传入韩国,并在壬辰倭乱之后在朝鲜半岛迅速传播,为朝鲜民众广为喜爱,家喻户晓,甚至达到了“妇孺皆能诵说”的程度。本文通过文学因素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探讨《三国演义》在韩国的流行原因。

1.文学因素

(1)章回体的小说形式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通常将一个比较长的故事整体分为若干个章节,称为回或者章。一般来说,章回体小说在一个章或者回的结束部分会引入一个新的出场人物或者留下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这些人物的来历、问题的解决都会在下一章节中得以说明,这样各个章节在前后呼应,首尾相接中完成了小说故事内容的延续和展开。这种情节结构的巧妙设置使得故事更加充满悬念,也更加充满魅力,让读者欲罢不能。《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情节设置更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由于章回体小说起源于宋代平话,《三国演义》也一直保持着平话的叙事特点,特别适合被说书人演绎讲颂。不仅在中国,在韩国的李氏朝鲜时期也有说书人全篇演绎《三国演义》。朝鲜文人赵秀三在《秋斋集》中曾经描写过在首尔东大门外的职业说书人。

“叟居东门外,口诵谚课稗说,如淑香、苏大成、沈清、薛仁贵等传奇也。月初一日坐第一桥下,二日坐第二桥下,三日坐梨岘,四日坐校洞口,五日坐大寺洞口,六日坐中楼前,溯上既,自七日,沿而下,下而上,上而又下,终其月也。改月亦如之,而以善读故,旁观匝围,读至最吃紧可听之句节,忽然而无声,人欲听其下回,争以钱投入,日此邀钱法云。”

不难看出,这种章回体小说的形式使得读者或听书者能够保持长久的兴趣,这也是《三国演义》能在韩国流行的基本原因。

(2)混杂在白话中的文言

一般来说,《三国演义》及其之后的《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都被称为白话文小说。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和《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相比,《三国演义》却不能算作是彻底的白话文小说。由于《三国演义》中有些章节照抄史书原文,因此保留了大量的书面用语。虽然《三国演义》在白话文小说中首屈一指,但小说中语言实际是以文言为主,混杂口语,可以称为是文白混杂、半文半白。而在古代韩国,通晓中国文化的朝鲜文人们对中国的文言文更加熟悉,而且,《三国演义》的文言部分并不如正史那般晦涩难懂,这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使具有一般阅读力的人都能看懂,所以《三国演义》中的文言更容易被这些文人接受,进而被传播。

2.社会因素

(1)壬辰倭乱中的关羽信仰

壬辰倭乱在中国称之为朝鲜之役,指的是万历年间中韩与日本间长达七年的战争。1592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派兵二十多万入侵朝鲜,李氏王朝一溃千里,一个月内被攻陷了首尔和平壤,宣祖仓皇出逃,并向明朝请求救援,明朝为“字小存祀之义”和“门厅切近之忧”决定遣大军援朝抗倭,苦战七年,前后用兵数十万,靡饷八百多万两,终于赢得战争。当时出兵朝鲜的明朝将士中很多人都信仰关羽,奉其为战神,在驻兵处立像祭祀、焚香祷告。受中国军队的影响,韩国和明朝军队都认为在几次重大战役中都是关羽“显灵”,帮助他们击败日军。自此关羽信仰在朝鲜开始广泛传播,以壬辰倭乱为题材的朝鲜汉文小说《壬辰录》还将关羽视为朝鲜的保护神,描述了关羽帮助朝鲜杀退日军、重建国家的情节。随着《壬辰录》的流传和关羽的忠义形象在朝鲜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一书也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并在壬辰倭乱之后流传开来,渐渐脍炙人口。朝鲜学者金万重在《西浦漫笔》中曾描述了《三国演义》在朝鲜流行的盛况:“今所谓《三国志演义》者,出于元人罗贯中,壬辰后盛行于我东,妇孺皆能诵说。”

(2)《三国演义》的教化功能

壬辰倭乱中明军的参战和胜利使得朝鲜有了重建国家的机会,宣祖感念中华的君臣之义、再造之恩,于南汉山的山崖上摩岩刻石,上书四个大字“再造番邦”,至今留存。但是战争结束之后不久,中国明清更迭,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率兵攻打朝鲜,朝鲜仁祖被迫签订《丁丑条约》,向清朝呈表称臣,岁岁朝贡。朝鲜虽然屈服于清朝的统治,但是君臣上下一致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并始终视明朝为中华正统。在这种思念亡明的氛围中,《三国演义》中所体现出的蜀汉正统论完全符合统治层对于尊周大义的强调。

与此同时,朝鲜文坛对于小说的看法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朝鲜前期小说由于故事情节乖张、主题与儒家思想不符等原因一直受到主流的排斥,历史小说更是因其歪曲史实而不受到认可。但是在17世纪末期,朝鲜统治阶层逐渐认识到了小说的教化功能,而《三国演义》等演义类小说由于其借古说今、通俗易懂,更易被民众所接受而得到重视。《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迎合了朝鲜各个阶层,其中体现的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念不仅在朝鲜民众的心中深深扎根,关羽、诸葛亮等作为儒家忠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更成为朝鲜学者所景仰的对象。

(3)民众对英雄的渴望

壬辰倭乱等战乱之后,朝鲜民生凋敝,百姓生活越来越贫苦,加上丙子胡乱后由于朝鲜每年要向清朝朝贡,朝鲜民众的经济负担愈加沉重。在饥寒贫困中,普通百姓们的心中很自然产生了对英雄的渴望之情。《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义、关羽等名将的忠诚勇猛让深处战乱之中的朝鲜百姓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在《三国演义》中,刘琮将荆州献与曹操后,刘备因舍弃不下新野与樊城百姓,担心曹操再次屠城,便带上百姓一起渡过汉江转移。这种仁君的形象与当时在壬辰倭乱中舍弃百姓独自逃往义州的宣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关羽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华容道等故事片段也使朝鲜百姓对战争中溃不成军的朝鲜军队感到失望。

百姓们希望能出现一个仁君能带领他们克服困难重重的生活现实,恢复国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在频繁的外敌入侵之后,饱受屈辱的朝鲜百姓也渴望一个像关羽一样勇猛的将军出现来拯救国家,保护人民。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中国传入的《三国演义》正好满足了当时久经战乱的朝鲜民众对于仁君和英雄的幻想和渴望的心理,这也促成了《三国演义》在朝鲜的盛行。

目前,《三国演义》在朝鲜仍是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书中性格鲜明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受到了朝鲜各界的喜爱。它在韩国的传播和盛行也对后世韩国的文学、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17???-18??? ???? ???《?????》? ??.韩国:

??????15?,2003

[2]赵贤植.《三国演义》与韩国文化.历史教学,2014(4).

[3]赵维国.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学术界,2011(6).

[4]谭红梅.《三国演义》在朝鲜广为流传之原因.东疆学刊,2006.10.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在韩国走马观花
O2O 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