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海洋:纳米技术驱动石油开发

2014-11-20严永红

科学中国人 2014年16期
关键词:石油大学生物医学磁性

本刊记者 严永红

海归学子,青年科研人员,中国石油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石油大学于海洋博士于2012年10月回国,成为我国石油开采研究领域的一股崭新力量。抢占石油开采的新高地,于海洋一直在奋力前行。

200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动力工程系,保研到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2008年又以优异表现被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录取,开始攻读石油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直到2012年10月回国,于海洋的成长路径非常清晰。锁定超磁性纳米颗粒在石油领域的应用、数值试井、压裂水平井等储层评价研究,他选择了执著前行。

早在20世纪80年代,纳米技术已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而超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也已开始广泛的研究,它可以增强成像和生物传感、促进生物分子和细胞分选、输送药物到达人体器官等。

“超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传感和输送作用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因此我们进行研究,希望将它应用于石油工程领域。我之前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石油工程系的课题组已经从理论上证实超磁性纳米颗粒可以作为注入剂以提高重油以及二氧化碳驱的采收率,可以改变和控制二氧化碳埋存过程中的流度比,也可以作为探测地层油藏参数的传感器。”于海洋表示。实际上,这也是他目前的主要科研方向。

据他介绍,超磁性纳米颗粒在石油工业应用的先决条件是其在储层油藏岩石中有较好的传递性,即超磁性纳米颗粒在岩石表面有极小的吸附性和滞留性。但是超磁性纳米颗粒在油藏中的传输距离和停留时间比生物医学领域中大几个数量级,并且油藏中的工况更“恶劣”,比如p H值、高温高压、高盐度等,这些都是在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着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于海洋利用中国石油大学提供的平台,开展了诸多探索工作。

“这些成果最后将用于油田的动态检测,对石油开采产生积极的作用。”于海洋说。“实际上,在美国的科研工作中,我们根本无法接触到核心的技术,只能做一些前期的工作。而且,这项工作的突破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七八年,或者十年就能见效。很多制约因素在里面。”因此,怀着振兴民族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迫切愿望,于海洋回到了中国石油大学。

当然,除了科研工作之外,于海洋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国外求学四年,于海洋对科学研究有了全新的思考。他说,美国的博士生大部分时间能够集中精力搞自己的研究,而国内的博士生则需要参与更多的项目研究,导致专注论文的时间被相对压缩,博士论文质量可能会相对低些。当然,国内的体系对硕士生的培养有一定优势。因为他们可以更多地参与课题的研究,特别是横向课题的研究,更多机会接触到一些企业,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说起未来的教学规划,于海洋表示,为了响应学校号召,开设一门《油层物理》的纯英文课程。他介绍说,关于国际化这一块,学校的惯例是请国外的知名专家来授课,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得比较集中,大致在一个星期左右。对于学生来说,是开阔了学术视野,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生就产生了“消化不良”的问题。而于海洋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海归优势,开设一门常规的全英文课程,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和水平。

态度决定命运,行动决定未来。于海洋将继续奋进,描摹精彩的青春。

猜你喜欢

石油大学生物医学磁性
广西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蝾螈的皮肤受伤后可快速愈合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前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前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围棋棋子分离器
生物医学大数据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自制磁性螺丝刀
纳米机器人及其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