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北京文化产业优势
2014-11-20何超琼
文 何超琼
作者系信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相信只要建设有利的政策环境,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原有优势,北京将会在全国和国际的文化产业领域中成为领跑者。
北京历来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 深厚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一直傲视全国乃至亚太各地,但近年来上海、香港等城市努力追赶,北京的中国文化艺术中心地位似乎正被动摇。因此,如何“突围而出”,如何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北京文化产业的优势,都是急需探讨的问题。
相对于沪港两地,北京原有的优势,首先在于北京的历史文化沉淀深厚,众多高等文化艺术学府在京建立,为文化行业提供了最有保证的人才培训。加上老北京草根文化由来已久,许多文化产业有其独有的特色,例如798艺术区、芳草地、宋庄等等,已成为国内著名的艺术集聚区。
其次,北京背靠亚洲增长最强劲的中国财富阶层,兼且国内艺术家、拍卖行、画廊云集,是中国最活跃的艺术品交易中心。据统计,2012年全国画廊有1649家,画廊交易占全国总体艺术市场交易结构的28%,而北京画廊就已占全国画廊总数的44%。北京艺术品二级市场也很繁荣,聚集了保利、嘉德和瀚海三大拍卖行。2012年中国拍卖行交易量占全世界份额的三成(33%),北京就占了当中的60%以上。
再次,北京市政府一直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响应“十二五”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推出文化之都多项举措、提出文化“走出去”的扶持政策,如组建文资办统管全市的文化国资,设立专门的文化投资企业,集中使用政府文化促进资金,在天竺综合保税区和大山子地区预备筹建“文化保税区”和“文化保税中心”项目等等。
北京虽然有以上种种优势,但亦面对不少问题,发展受到阻碍。
第一,受制于国家相关政策,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落实工作仍有困难。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突破上显得过于严谨,创新意识强度不够,兼且立项审批涉及部门较多、程序繁复。
第二,北京较少引进世界一流的艺术展会,因为涉及境外展的申请审批、进境监管及海关押金、税金等因素,令北京的文化艺术展会更多转向本土化的艺术市场,缺乏国际参展商、经纪人、艺评人及买家的注入,无法形成具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亦未能做到如国外博览会“服务经济衍生综合体”模式,形成文化产业的经济链条。反观香港,有亚太地区最为国际化的巴塞尔艺博会,上海则依托外高桥保税区打算开始与国际展会合作,如威尼斯双年展、法国巴黎大皇宫手工艺品博览会等等。
第三,国内沉重的赋税和复杂的商业环境使国际大型艺术机构望而却步。国内进口关税6%、增值税17%、所得税20%,总税几近五成(47%) 之多,超过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税率,迫使艺术品买卖流向其他地方。据报保利、嘉德等几家一线拍卖公司已开始转战香港,一些规模较大的艺术机构也有此考虑。
第四,相关法律不健全,缺乏业界规范。2012年“海关查税门”事件显示,中国艺术品交易长期发生偷漏税行为。2010年联合国公布从香港进口到中国内地的艺术品总额为1270万欧元,但内地统计仅为170万欧元,差额之大令人咋舌。
第五,北京还尚未形成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辅助产业链”,诸如鉴赏、评估、仓储、修复、具公信力的专业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等等。
借鉴沪港两地经验,建议:
第一,国家正面临文化大发展的机遇,有关部门应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在文化产业的管理、发展等方面,大胆借鉴香港、新加坡、荷兰、瑞士、英美等地的经验,寻求创新和突破,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措施和政策。
第二,在产业规划方面,可在原天竺文化保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保税文化特区”或“京港文化合作特区”,在“特区”内积极借鉴香港在文化艺术品市场里成熟的管理体系,或者吸收上海自贸区的一些做法,放宽政策管制,给予合格的企业、机构或展会以特殊的税收减免、税收补贴、海关便利通关等政策,方便打通文化进出途径。
第三,在资金支持方面,可以通过专项财政基金资助的方式,降低艺术品交易成本。引进国际知名的博览会,如欧洲古董和艺术展( TEFAF),给予场地、经费资助。在展会期间,物流、仓储、交易等环节予以税收减免及海关通关便利措施。
第四,着力建设健全的文化贸易平台,令这方面的物权转让及交易转为合法化和透明化。
第五,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设立跨部门机构推动文化产业,可有效避免多部门内部的政策瓶颈,简化审批手续和加快政策的施行。涉及的部门包括海关、规划、国土、工商、商务、文化、文物、税收、国资等管理部门。
第六,在北京筹建文化艺术保税综合体,为艺术品的进出口、仓储、鉴赏、评估、交易等方面建设一个完备的服务平台,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政策限制,以及刺激北京艺术品交易市场。
总的来说,相信只要建设有利的政策环境,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原有优势,北京将会在全国和国际的文化产业领域中成为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