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阵痛”今何在

2014-11-20财经评论人

北京观察 2014年8期
关键词:阵痛定力国务院

文 齐 岳(财经评论人)

年初时候,决策层认为当前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者的叠加,并据此立下政策要“保持定力、主动作为”的治理原则,意图完成顺利转型。但自3月以来,由于国内经济景气不见提振,这“定力”也越来越让人担忧。事实上,已经推出的一系列“保增长”政策,早被不少人解读为“四万亿2.0版”。

先是3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稳增长”概念正式提出。之后,国务院陆续跟进具体措施,林林总总,加起来有了三四千亿的财政刺激力度。相比以往的刺激措施,这些政策的确相对温和,不过也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保持定力”和政府刺激老套路某种程度上是兼容的,结合点就是“微刺激”。

那么,问题就是这个“兼容”程度有多深了。财政既然已经动了,货币自然也是要配套的。央行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部门的授信规模,进行了定向降准,随后又传出有“补充抵押贷款”的工具出来,简称PSL。

银监会也有动作,一方面放松了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同业存单等业务方面的监管压力;另一方面又发文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组织管理进行指导。能看出银监会也是力图将商业银行全盘纳入统筹管辖的范畴,保证国务院政令运达通畅。

这些政策中,尤以最近爆料的PSL规模为大。央行二季度批准了国开行一万亿规模的信贷额度,专项用于全国棚改事业。由于有抵押,所以不敢说这是中国的“量化宽松”。但规模之隆、操作之硬,却几乎做实了“四万亿2.0”的名头。

尚有操作更“硬”的。7月下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批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不能“单纯追逐利润”。事已至此,只能说决策层工具箱中的“市场化手段”已经宣告无用,需要行政大棒来直接督促了。

关于当前刺激政策到底属于什么,口舌之争是没有意义的,看改革的关键是要看整体宏观经济运行方式有没有发生变化。长久以来,中小企业通常只能通过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来解决融资问题。国务院几番发力,希望靠商业银行“讲政治”来改变这一现状,没法执行。城商行、农信社等机构遍布全国,政治布局意味明显且运行多年,却为啥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问题至今依然尖锐?倒是大量资金通过这些机构进入了房地产、股市种种。政府隐性担保、土地财政扭曲资产价格、商业银行长期定位为体制内账房,这几项才是融资成本无法调控的关键。不改变这些,不能称“改革”;不改这些领域,而让“利率市场化”孤军深入,很可能就是折戟沉沙,最多得其形而失其意。

当前的经济问题很难说是“改革阵痛”导致的,而是经济自然换档与前期政策遗留问题的综合作用。问题一旦露头,改革方面就不再继续施压了,“微刺激”牌“经济止疼片”开出了不少,却最多是让一些问题不再继续累积。

改革从来都是短期风险高、收益小的事业,第一稀缺的是猛冲的勇气。反腐领域“人仰虎翻”,不知经济改革领域最近是否也能挑出些“大虫”级别的问题,一举爆破呢?否则痛则痛矣,却没有改革,真不知让后人说何是好。

猜你喜欢

阵痛定力国务院
最硬核“创新之城”在疫情应对中彰显定力与温度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定力在心安如山
冬·发心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一图了解)
时光的阵痛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国务院确定2016年深化医改重点
张翎小说《阵痛》里的他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