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中日关系之因与改善中日关系之道

2014-11-19李丹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困局中日关系策略

李丹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日关系持续徘徊不前。中日关系受困,不符合双方利益。改善中日关系是中国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战略的重要一环,考验着中国外交的能力和智慧。为此,保住“经热”是维系中日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民间文化交往是提升中两国关系的情感纽带;利用大国关系赢得主动是摆脱对日被动局面的战略关键;在地区合作上达成更多的共识是盘活中日关系的良好契机。

关键词:中日关系; 困局; 策略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4-0104-08

近年来中日关系持续紧张,高层往来几乎完全中断,两国民众的相互好感度也陷入低谷。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邻邦,也是发达国家之一员,中日关系既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关键”一脉,也是我们大国外交的“重点”一支。在中国外交总体方略中,日本占据重要的地位。据《环球时报》自2006年起连续六年的公众调查数据显示,中日关系一直是民众心目中对中国影响仅次于中美关系的第二大双边关系。然而,与中美关系不同的一点是,美国是中国民众心目中最重要的国家,同时是最喜欢的国家、最想去的国家,而日本在中国民众最喜欢国家中名列第七,在最想去国家中排列第六。[1]调查折射出中国人对日态度的复杂性——中日关系对中国重要却不亲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民众对日本感到“非常亲近”和“亲近”不到10%;而感到“很不亲近”和“不亲近”者则高达50%以上。[2]2011年8月,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七次“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对日好感度为286%,比2010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3]而据日本内阁府调查,2010年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人仅占200%,创下了1978年实施该调查以来的新低。对中国没有亲近感者高达778%,增加了193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4]钓鱼岛争端升级后,日本公众对中国的好感率进一步下降。2013年春皮尤的调查显示,日本每20名受调查者中对中国持有好感的仅有1人,7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实力和影响是日本的一个主要威胁。[5]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绵延两千多年,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透过日本学到了许多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然而,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半个多世纪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对此,周恩来总理将其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一、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中日间的矛盾摩擦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台湾问题是公认的中日关系三大障碍,有的学者认为有“五大死结”①①金熙德把中日磨擦归为历史、台湾、安全、领土、经济五大领域,见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新特点[EB/OL].中国网,2002-4-19.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04/19/content_5135210.htm。周兴茂把中日五大死结概括为日本人的心理“死结”、地缘“死结”、二战侵略历史与战败的“死结”、当代国际格局的“死结”、台湾问题的“死结”。见中日关系的五大“死结”[EB/OL].http://blog.gmw.cn/u/30294/archives/2010/276352.html。,有的概括为“七大敏感问题”②②外交部在“中国与日本双边关系”中指出,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日美安全合作问题、战争赔偿问题、关于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光华寮问题是中日间敏感问题[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IAW/135961.htm。,有的人归结为“九大症结”③③“专家谈中日政治关系冷淡的九大症结”,认为参拜问题、战略环境、能源之争、日右倾化抬头、“知华派”受压、亲台势力得势、日本国家特性、国民心态及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日新思维”等反应是造成中日关系冷淡的原因,中日关系门户网站[EB/OL].http://www.sinojap-rhs.com/file/newsShow.asp?id=284&kind;=6。,还有的说是“十大困局”④④南京大屠杀、遗留化学武器、参拜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田、对华援助问题、慰安妇问题、日本历史教科书、钓鱼岛、日本入常问题、台湾问题,中日关系十大困局排行榜[EB/OL].讯纳舆论网,2010-6-21.http://17379.com/bang/jishibang/xinwen/2010-06-21/123948.html。。也有的学者干脆深挖中日关系的总病根,认为“根本症结”是互信问题⑤⑤李凌认为由历史问题而生的难以真正建立互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日关系。“也论中日关系的“症结””[EB/OL].(新加坡)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3/forum_jp060519.html。,有的以“安全困境”来解释⑥⑥封永平认为,中日两国出现摩擦的真正原因在于,双方陷入了短期难以逆转的安全困境之中。封永平.安全困境与中日关系[J].日本问题研究,2005(4)。,有的认为中国崛起引起的权力变更、认同对立论及日本对华的战略选择是中日关系趋冷的根本原因[6],有的认为最大症结是“美国因素”[7],也有的说“日本定位困惑”是症结所在[8],还有的指出中日关系的症结就在于还远未能就共同推动未来东亚秩序问题真正进行战略对话。[9]在这里,学者用的标准不一,有的说具体原因,有的谈综合因素,有的论过往事件,有的关注目前焦点,因此观点杂陈。但如果按大项归总的话,这些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因素上。

(一)历史问题

这是个问题群,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都与历史问题有关,如对侵略历史的反省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慰安妇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是横亘在中日之间的最大障碍,它事关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涉及中华民族的感情。日本过去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国家和人民都蒙受了巨大损失。这些历史伤痛至今难以让人忘怀,许多现实中的事件,很容易让中国人与日本过去的行为联系起来。中方历来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愿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但前提是日本必须正视和承认历史。但日本极少数右翼势力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仍时有发生,不时挑起事端。一些右翼文人鼓吹日本首相要“一直参拜下去,直到中国和韩国都感到厌倦”,气焰十分嚣张。日本国民意识中普遍存在以下误区[10]:

(1)侵略定义未定说:没有一个国家承认自己是侵略,侵略定义可由各国自行解释。日本是否构成侵略尚属未定。

(2)自卫战争史观: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美国(America)、英国(Britan)中国(China)、荷兰(Datch)四国形成了“ABCD包围圈”,威胁了日本的安全。为了自卫,日本不得不拿起武器。

(3)解放战争史观:日本进行“大东亚战争”的结果是使亚洲其他民族获得了独立,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因此那场战争是“正义之举”。

(4)殉国史观:日本以前进行的对外战争是为神圣的天皇、为自己的国家进行的“圣战”,那些为此牺牲的人是“护国英灵”,不是侵略者。

(5)国家责任说:战争的行为主体是国家,责任应由国家承担,而不应对个人判罪。

(6)审判无效说:东京审判是按当时国际法中没有的“破坏和平罪”及“违反人道罪”等事后法进行的,而且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审判,没有中立国参加,故审判无效。

(7)对华非战败论:认为二战中日本败给了美国,没有败给中国;不后悔战争,但懊悔战败;精神上没输,输的只是战术。

(8)“受害者”论:日本在战争中死了300万人,并成为唯一原子弹的受害国,以至于无条件投降,全国被占领,日本也是受害者。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错误的认识,才导致日本人在历史问题上纠缠不清、执迷不悟,进而使中国等邻国对日本的冥顽不化耿耿于怀而心生反感。

(二)地缘安全问题

中日在地缘安全中处于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中日之间的“安全困境”上。“两国所处的情势完全符合安全困境的构成要件。今天中日两国相互疑惧的气氛甚浓,彼此对对方的战略意图明显抱有难以决断的巨大不确定性,这突出表现在‘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影响广泛,‘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市场。”[11]中日之间的安全困境既形成于新仇旧恨的历史关系之中,也形成于双方“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之中。对于日本而言,地理位置的狭小孤立、资源能源的先天不足使日本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向西部大陆寻找到落脚点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地缘纵深一直是日本的渴望。日本海军上将佐藤公开宣称,“我们帝国无论从地理方面还是历史方面来说,都有用一切手段在大陆求得发展的使命……像盆里的植物一样,帝国也只有把它的根延伸到大陆的时候,才能继续生存。”[12]因此,其对华地缘战略常被赋予合理主义的解释。台湾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及其丰饶的特产成为日本觊觎已久的对象,日本将其视为大陆政策和海外利益链的重要一环,二战后以贸易立国的日本更是把台湾海峡视其海上生命线。鉴于台湾对于日本具有的多重战略意义,日本比美国还更不愿意看到两岸统一。因为一旦两岸统一,台海变成中国内海,日本的咽喉将被中国卡住。钓鱼岛及东海问题也是牵动中日民众神经的核心利益问题。眼下,钓鱼岛问题成为最有可能引发中日关系恶化的导火线。美国《时代》周刊2012年5月24日发表题为“中日岛屿争端的时钟滴答作响”的文章。日本京都产业大学世界问题研究所所长东乡和彦也称,“这的确正在成为一个可以宣战的理由。”[13]这种最坏的预测不乏危言耸听的成份,只要日本不强行占据钓鱼岛,不挑战中国主权,那么中日之间还有各种斡旋空间,不会最终破裂。

(三)美国因素

东亚是大国地缘战略利益交汇集中之地,中国和日本是东亚中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但中日关系始终受到第三国美国的影响,美国因素是造成中日关系复杂化的重要外因,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都与美国有关。日本追随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暧昧政策,实际上一直把“台湾归属未定论”作为对华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更是难辞其咎,1971年美国把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向日“归还区域”,直接导致日本对钓鱼岛之“行政管辖权”。美国也是影响中日关系最直接、最关键的现实因素。日本外交历来有“傍”大国的传统,二战后日本由“脱亚入欧”改为“脱亚入美”,美国是日本最依赖的盟友,中国成为日本最防范的对象。1997年9月,日美签署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双方结成“对付周边事态”的同盟,日本利用美国的撑腰和怂恿有恃无恐地向周边邻国特别是中国挑衅。1999年日本国会又通过了《周边事态法》,该法案主要适用范围是所谓的日本周边地区,里面包括我国的台湾地区。“9·11”事件后,日本由配合美军维护自身安全升级为协同美国远东军事行动,赋予自卫队“为创造更加稳定的安全环境作贡献”的新使命,使其得以公开涉足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美日同盟助长了日本右翼民族主义势力,也间接刺激了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民族主义,这是造成中日关系波动的重要原因。对美国而言,对日结盟、以日制华,建立“地区干涉型”的日美军事关系,是其东亚政策的短期目标;防止出现一个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大国是其东亚战略的长远目标。使中日两国互相制衡是其外交手腕之一,美国不希望看到经济上实力上升的中国与政治上地位提高的日本联手主宰亚洲事务、将美国拒之门外的状况,它希望看到的是一种不即不离、不断摩擦的中日关系,美日、美中关系均要好于中日关系,这样才能使美国在战略上处于最佳位置,符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利益。这不能不说是中日关系中的一大掣肘因素。

(四)力量对比问题

中日之间问题不少,麻烦不断。这是不是与中日两国的地位消长有关?一部漫长的古代史,基本上是“中强日弱”的历史;而近现代史,则主要是“日强中弱”的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成长为经济大国的序幕。1983年,中曾根首相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目标,标志着日本开始向政治大国远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大国道路越走越顺,当年的“穷邻居”正在向经济强国目标冲刺,而日本的政治大国进程则随着经济遭遇长期疲软后停滞不前。中日关系在经历“中强日弱”、“日强中弱”两种形态以后,首次出现了中日国力趋向均衡即“中日两强”之势。[14]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势头不减,日本依然没有走出泡沫阴霾。2010年中国在经济总量上正式超过日本,中日关系遇到了一个坎。很多日本人担心中国强大起来以后会不会对日本“秋后算帐”,日本当权者在对华政策中越来越多地注入对抗色彩,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正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不适应日本的上升一样,现在日本很多人也尚未完全做好接受中国强大的心理准备,“先发”的日本对“后发”中国的赶超呈现出复杂心态,这是日本民众嫌华情绪的根源之一。

二、改善中日关系之道

在中日发表的第四份政治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双方确认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尽管如此,中日关系依然没有明显回暖迹象。在双方的核心关切上,即在中国关注的反“台独”问题上,以及在日本所关注的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上,中日双方的立场都难以使对方满意,两国的态度尚不足反映“战略合作伙伴”的契合。[15]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本来可以成为双方改善关系的契机,却因日本宣布“购买”钓鱼岛受到影响。尽管短期内突破中日关系困局将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但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索改善两国关系之道。

第一,保住“经热”是稳定中日关系的物质基础

中日经贸关系尽管受到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影响,但一直保持较为快速的发展。这是中日关系中的亮点,也是中日关系历经波折但始终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中日双边贸易、日本对华投资、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并称中日经济关系的三大支柱。中日贸易规模大,贸易互补性强(产品互补、劳动力与市场方面的互补、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以及生产、流通等方面的互补),相互依存度深。中日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例最高年份(1996年)高达20%以上。此后,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中日贸易的绝对量不断增加,2000年以来年年创新高。2002 年中日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 亿美元大关,达到 10191 亿美元,2005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 18445 亿美元,日本位列欧盟、美国之后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日贸易额首次突破 2000 亿美元,达 20736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3%。2010 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总额再创30185 亿美元新高,同比增长率 30%,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对象国。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34289亿美元,增长151%。2012年中日贸易额3294亿美元,2013年为31255亿美元,出现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因此,有人指出,中日关系正在从“政冷经热”走向“政冷经寒”。[16]前几年中日在“政冷”的情况下之所以保持“经热”,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而目前这种互补性正在为竞争性所代替。

当前,要巩固中日经贸关系成果,需培育中日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一是要拓展能源、环保、高新科技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为两国经贸合作增加新的动力。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而日本恰是全球环保产业发展水平最高、技术最为成熟的国家。中日加强节能环保合作潜力巨大,市场广阔。二是要对出现的贸易滑坡、磨擦与冲突加强管理。近年来,中国许多商品被日本所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拒之门外,这固然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别、部分产品质量标准相差较大相关,但不能排除日本以产品卫生标准和环境标准为理由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主观恶意,背后的问题是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强烈反差及随之在日本出现的“威胁论”、“恐慌论”。在两强并起的情况下,中日两国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并排高速行驶的两辆汽车,中国是重型载重汽车,日本是轻型轿车,即便重型汽车的司机没有恶意,轻型轿车的驾驶员仍然惶惶不安。[17]因此,第三个方面,中日双方都要调整心态和举措,日本人要慢慢接受中国正在崛起的事实,中国要体察日本的压力并善于缓释这种压力。中国的崛起之路恰如日本当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变化类似于日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历,两国之间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当年美国打压日本与日本民族主义者对美说“不”与现在日本对中国防范、中国愤青对日不满是何其相似!从我们一方来说,应放平心态,注意减少磨擦,主动加强沟通,增信释疑。后金融危机时代,进一步加强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不仅是亚洲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中日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中日关系日益敏感复杂的情况下,维护并扩大这种共同利益,是中日关系的稳压器。

第二,加大民间交往是提升两国关系的情感纽带

民间交往曾是打开中日关系大门的一把钥匙,在推动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的过程中,曾担当着先行者的角色,发挥了“贸易入手,以经促政”、“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半民半官,以民代官”、“与官并举,官民并茂”的特殊作用,成为两国最终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强大动力。中日建交后,民间交往深入两国关系的各个方面,由小而大,越发显示出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与政府间的交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推动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在两国关系受到破坏、出现倒退、陷入低潮时,民间外交又是双方克服障碍、打破僵局的调节器。在中日关系处于低潮的2005 年,两国数十个民间友好团体的代表集会东京并发表《中日和平与睦邻友好呼吁书》,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奔走呼号,成为推动2006年安倍首相中国之行的动力之一。中国驻日大使王毅对媒体表示:“每当两国关系出现尖锐问题,民间友好人士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要重新提升民间友好的温度,增进新形势下的相互了解,力求通过民间友好再次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18]面对日本人对华亲近感日趋下降,目前应该继续保持发扬民间交往传统,积极推动各界人士互动接触,增进民众之间相互理解。

民间交往中,青年先行是重点。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上所言,“中日世代友好的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少年。”麻生太郎在贺电中回应,“两国青少年间心灵的沟通,将大力增强未来两国国民间的信赖关系。”[19]我们应深入了解青年一代的多面性和现实性。“对国人来说,不忘旧日本,更要关注新日本,这一点十分重要。过去我们常用二分法看待日本,非黑即白,忘了两端之间其实还有很大的无色地带。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日本,以现实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关注新日本。”[20]日本80后青年作家加藤嘉一说,民间情绪不能简单地用“对立”一个词,“我认为如果我们用‘愤青两个字来形容今天年轻日本人的情绪,太高估他们了。无论对内政还是外交,日本青年都不愤怒,他们找工作、谈恋爱,但就不关心时政问题。”[21]因此,我们要了解日本年轻人的想法,降低政治调门,并善于区别对待,既要区分新生代与老一代,更要区别对待极端右翼势力与对华友好人士、少数反华政客与普通民众。2008年是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双方决定将连续4年每年实现总人数4000人规模的青少年互访。同时,中日互派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多,25万多名留学生是沟通中日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民间使者。从北京大学毕业的日本政治家、民主党议员高邑勉曾说,“在日本,不了解中国的日本人很多,对中国GDP即将位居世界第二,他们会感到惊讶,甚至感到是威胁。但对于在中国留学过的和在中国工作过的日本人来说,反而会认为这是一个机会。”[22]这说明中日之间的难题最终还要靠两国人民加强感情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来解决。

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仅是两国政府之间的理解与合作的问题,更根本的关键在于两国国民之间如何加强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国民情感层次的友好交流才是促进两国关系改善的真正动力。民间外交在中日关系中创造过奇迹,它还会带来新的惊喜。

第三,在大国关系中赢得主动是摆脱对日困局的战略关键

中日美俄是当今世界左右亚太局势的四大重要力量,尼克松当年所说“五大力量中心”,中日美俄都在其中。当前,美中日三国分别是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中美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日俄是亚太尤其是东北亚三个最重要的国家。中日美、中日俄成为世界格局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大三角关系。按照迪特默的博弈分析,战略三角有四种不同的互动模式:三方共处(由三个行为体之间的对称性和睦关系构成,三者互为朋友)、浪漫三角(其中存在着“枢纽”行为体与两个“侧翼”行为体之间的和睦关系,而两个“侧翼”行为体则相互对立)、稳定婚姻(其中两个行为体之间具有和睦关系,两者互为伙伴,并与第三者处于对立关系,该第三者在三边关系中处于孤立地位)、单位否决(即每一个行为体都与另两个行为体处于对立之中,三者互为敌人)。在此分析框架下可以把中美日三角格局定位于浪漫三角和单位否决这两类关系之间。[23]“三组双边关系在相当阶段内仍将是美日关系最密切,中美关系次之,中日关系比较脆弱。‘美主日从色彩不会很快消失,‘二对一在三角关系中会时有表现。相当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美日关系强于中美、中日关系的状态。”[24]因此,“中国应该高度警惕中美日三角格局下‘二打一局面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美日牵头建构‘有影无形的包围圈之后更应如此。”[25]

中国要改变在中美日三角关系中的不利局面,主要途径应该是提升与美国的合作水平。日本非常看重与美国的关系,“日本具有追随强者的传统,‘从强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之一。”[26]2005年有六成日本被调查者认为美日关系是日本外交的准绳,中日关系发展要服从于美日关系的需要。[27]2008、2009年有66%的日本人认为美国是日本的伙伴,到2013年这一比例则上升到76%。[28]如果中国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保持与美国较高的合作水平,那么在同日本打交道时,将更有回旋余地,在日本人眼里也更有谈判价值。日本人不相信“等边三角形”的说法,“鸠山所谓构建中美日‘等边三角形的说法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罢了。日本是无法完全依靠自我力量完成安全保障的,日本的存续要依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承诺哪怕是流血也要保护日本的国家,这是其他国家与日关系所不能相比的,怎么能说成是‘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呢?”[29]中国应在外交上借美制日,联手美国抑制日本“修宪”、“改史”、“争常”的企图。另一方面,在中日俄三边关系中,充分利用中俄的战略互信及两国与日本在领土领海问题上的争端,打击日本在钓鱼岛等问题上与中国争夺的气焰。中日美俄四大力量牵动亚太局势乃至世界大势,中国应利用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地位及作用在这四大力量中把握有利时机,打好“组合”、用好“太极”,主动出击,摆脱对日关系的困境。

第四,在地区合作上达成更多的共识是盘活中日关系的良好契机

东亚共同体目标能否实现,与中日两国各自采取什么样的亚洲政策及中日双边关系紧密相关。未来的亚洲不可能是中国的亚洲或日本的亚洲,只能是联合的亚洲。亚洲的发展离不开中日协调与合作,这是不以人的好恶为转移的。“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动东亚地区合作,东亚地区合作是中日克服历史困境、克服安全困境、创造双赢的唯一出路。”[30]中日参与地区合作,在其中彼此合作,将能够不断强化彼此信任关系。从现实来看,中日只有齐心协力引领亚洲一体合作才能最终排除域外大国的主宰,实现亚洲自主——中日成长为真正大国强国之本。

因此,在亚洲联合自强大局当前的情况下,中日作为地区性大国均有责任进行自我反省与检测,为什么中日不能像法德成为一体化的轴心?中日成为真正一流大国、中日关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双方能着眼大局和未来,而不是纠缠细节和历史。这一点局外人可能看得很清楚。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前主任柯伟林(William C. Kirby)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针对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曾说,“中国也不要过度反应,给日本可乘之机。大国不应该让一些小事件成为他们的核心关注点。……人们选择面向未来,而非过去。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有的从未跟一个日本人照过面,但表现得比他们的长辈还要抗日,这是说不通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去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当然要抱怨,要抗议,但不要被这个问题困住。战时的日本做了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历史问题真的应该成为当代中日关系的核心吗?”[31]东亚一些学者也指出,“中国人与日本人在历史文化上都有心结,缺乏自省。中国人的问题是把历史问题当成了解决现实问题的理由……而日本人的问题是,承认历史就等于承担责任,就等于否认祖先,就等于动摇权威与基础。于是,靖国神社里供奉的几个死鬼牌位便成了即使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顶礼膜拜的偶像。”[32]中日两国要从地区合作的大局出发,拔开当局者迷的雾障,解开两国人民之间的历史心结。从我们自身来看,要以大国心态逐渐形成正视自身与对方的理性认识,“中国整体实力持续上升,加深了日本对其经济相对停滞的挫折感,同时,日本基本认定中国会遵循“弱肉强食”的法则,利用“历史问题”来反复敲打日本,使日本“蒙羞”,由此激起强烈不安全感。承认并适度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应成为今后认知、处理新格局下中日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所在。[33]好在也有一些日本的有识之士做出回应,日本自民党副干事长、众议院议员中谷元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日中关系不好转是不行的,一定要好转。两国之间的问题是多元的。历史问题、领土问题,如鱼骨在喉,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们还有很多别的方面可以做,其他交流可以帮助我们忘掉这块鱼骨。日中关系,切不断,必须齐心协力。日中应在良性竞争中求发展。如今日中的GDP占亚洲的2/3,这是在东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日中互惠互利,自然会有双赢。”[34]如果中日和解能带来地区效应,那么收益就不仅是双赢而且是多赢了。

(本文受厦门大学985工程、211工程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人看世界[EB/OL].环球网,2011-01-04[2013-12-08]. http://poll.huanqiu.com/dc/2011-01/1395647.html.

[2]李慎明.中国民众的国际观[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

[3]舆论调查显示:中日双方相互好感度下降[EB/OL].中国日报网,2011-08-11[2013-11-09].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1-08/11/content_13090280.htm.

[4]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人仅2成[EB/OL].人民网, 2010-12-18[2013-10-09].http://world.people.com.cn/GB/13519233.html.

[5]Asias View of China - Mostly Wary, But Japan Most of All, Pew Research Center, August 5, 2013, http://www.pewglobal.org/2013/08/05/asias-view-of-china-mostly-wary-but-japan-most-of-all/.

[6]朱锋.权力变更、认同对立与战略选择——中日关系的战略未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3).

[7]庞中英.中日关系根本症结不在日本 美国左右中日走向?[N].中国青年报,2005-04-04.

[8]邱震海.中国需要“亚洲大智慧”[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1.

[9]金熙德.中日关系的新特点与新趋势[J].亚非纵横,2008(2).

[10]刘江永.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8-306.

[11]封永平.安全困境与中日关系[J].日本问题研究,2005(4).

[12]佐藤.如果日本与美国发生战争[M]//段廷志.改善中日关系应刷新地缘政治理念:21世纪的中国与日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35-136.

[13]美媒:钓鱼岛争端两年不解决 中日或爆发战争[EB/OL].中国新闻周刊网,2012-05-29[2013-12-11]. http://news.inewsweek.cn/news-25826.html.

[14]金熙德.21 世纪的中日关系[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9.

[15]沈丁立.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以及东北亚国际关系[J].当代亚太,2009 (2).

[16]王明.中日关系:政冷经寒?[EB/OL].FT中文网,2012-12-14[2013-11-12].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024.

[17]封永平.中日关系困境解读[J].国际论坛,2006(1).

[18]孙巍.中日50亿日元基金资助民间交流[N].国际先驱导报,2005-01-13.

[19]吴绮敏.明天会更好——记温家宝总理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N].人民日报,2008-12-21.

[20]王泰平.风月同天:话说中日关系[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408.

[21]化解中日争端需“战略耐心”[N].南方日报,2010-10-21.

[22]蒋丰.中日应进入“超越友好”时代[N].环球时报,2010-03-19.

[23]陈志敏.中国、美国和欧洲:新三边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1).

[24]陈颖.可塑性增强的中美日三角[J].当代世界,2010(3).

[25]赵全胜.北京-东京-华盛顿三角格局下的中日关系[M]//大国政治与外交——美国、日本、中国与大国关系管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199.

[26]孙震海.文化背景下日本的战略形成机理与中日之间的战略利益互动[M]//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的互动.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73-74.

[27]中日民意调查解读:日本精英阶层如何看中国[EB/OL].新浪网,2005-08-23[2013-04-24]. http://news.sina.com.cn/c/2005-08-23/11217571767.shtml.

[28]U.S. Partner/Enemy: Is the U.S. more of a partner, more of an enemy, or neither? Pew Research Center, http://www.pewglobal.org/database/indicator/55/country/109/.

[29]中美日“等边三角”只是文字游戏[N].环球时报,2010-02-26.

[30]王勇.以地区合作化解中日结构性矛盾——全球化与东亚的视角[J].战略与管理,2004(1).

[31]中国很强大,但仍不够自信[N].环球时报》,2014-02-19.

[32]杨富有.历史心结与中日关系[EB/OL].联合早报网,2007-09-28[2013-09-18].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5/forum_jp070928.html

[33]沈雨.别迷信中日“一衣带水”[N].环球时报,2010-09-27.

[34]中谷元.日中关系一定要转好[N].环球时报,2014-02-19.

责任编辑:邓卫红

猜你喜欢

困局中日关系策略
困局
Trouble I’m In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Passage Four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