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论员如何在“新闻快评”中牢牢把握舆论导向

2014-11-19王健

中国广播 2014年11期
关键词:舆论导向广播

王健

【摘 要】“新闻快评”囿于评论员准备时间短、素材有限等原因,容易造成观点偏差。本文从实战出发,分析了评论员在快评中务必把握的几个关键因素:新闻真实性、主流价值观、评论的内涵和外延、建设性观点、语气和语态、时局背景。把握关键要素,才能在评论中牢牢占据客观理性的立场和把握好舆论导向。

【关键词】广播 新闻快评 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新闻是速度的比拼和较量。再丰富的信息、再翔实的记录,如果失去了时效,也无法称其为“新闻”。

近年来,媒体在不断加快新闻呈现速度的背景下,愈发重视对新闻事件的快速解析。通过评论员第一时间的解读、分析、评论,透过现象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往往能让媒体“棋活一招”。正因于此,“新闻快评”应运而生,并在媒体版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从2009年开始,采取评论员守候在直播间的方式,每半小时推出一段3分钟左右的评论,加快舆论引领的速度。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围绕新闻热点快评快议。

然而在赢取速度的同时,“新闻快评”也往往带来“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问题。评论员在时间压力下难以准确消化新闻信息、难以统筹组织论证材料、难以从容铺陈观点和论据、难以精到地组织语言……而评论本身就需要层层递进的缜密逻辑,需要三言两语“力透纸背”,这给评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评论员肩负着引领舆论的重担,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新闻事件观察清楚并点评到位,如何在快评中牢牢站稳立场并把握好舆论导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时评论员努力想实现客观、公正、观点引领,却难免忙中出错、事与愿违。怎样才能在快评中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相反?如何避免因观点偏差而错误地引导了舆论呢?在评论员准备快评的过程中,头脑中需要对以下六个问题有清晰的答案。

问题一:新闻是否已经“做实”?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信息庞杂、消息众多,难免有错漏之处,甚至常有“乌龙”。因此,评论员在评论时,一定要基于事实发表观点。如果新闻事件本身就是假新闻或新闻的基本要素存在出入,评论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13年8月31日,上海市宝山区一工厂发生液氨泄漏事故。恰巧当天早些时候,上海宝山、闸北交界处举行了一次“烟雾弹”演习。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将这次烟雾弹演习与液氨泄漏事故混为一谈,某些评论甚至认为上海市相关部门恶意隐瞒重大安全事故。其实,两地相距约9千米。评论员如果在事实没有查清的基础上就发表观点,会很容易错误地引导舆论。

在这个案例中,不能回避的是一些评论员已经形成对“政府部门隐瞒真相”的刻板印象,先入为主、对号入座,放弃了新闻评论应有的冷静、客观。

基于刻板印象带来的倾向性,很容易让评论员在匆忙之中忽视新闻必有的要素,这常常给评论造成致命伤。

2013年高考放榜,福建考生杨婷婷成绩大幅缩水,遂向媒体披露“自己的高考分数被掉包”。杨婷婷平时成绩一直不错,高考后查询分数时头三次显示成绩均为586分,但是7月20日之后成绩却变为364分。不少媒体基于这一事件发表了倾向性很强的评论。随后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经上级批准,在纪委、律师的监督下,向媒体公布了杨婷婷的各科原卷。经核查,杨婷婷高考各科答卷并无“掉包”,其中语文科目的作文答题区域空白未作答。杨婷婷高考成绩为364分,确认无误。先前的评论多数“跑偏了”。

类似这样的“乌龙新闻”在互联网时代比比皆是,评论员在发表“新闻快评”之前,务必要查看清楚新闻是否缺乏要素:“5W”是否交代清楚,各方观点是否均有呈现,官方调查是否已有结果……如果新闻还没有“做实”,就不要急于先入为主发表见解。

问题二:评论是否基于主流或大众认可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各种思潮泛滥。封建残余思想、官僚主义思想、西方的民主理念、民间的价值观都掺杂在一起,给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对一项新政策或一个新闻事件,从不同价值观出发加以审视,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

新闻媒体的评论员,理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新闻快评”时,要力争让评论基于大众认可的价值观,而不是小众的理念。这些价值观往往是社会主流认可的观念:法治理念、和谐文明、公平正义、兼济天下、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敬业友善、诚信待人、勤俭节约……

然而社会上有些价值观虽不免偏颇却不乏追随者,虽不入流却大行其道。例如,西方一些价值观认为,“穷人是懒人,过多的社会保障是骄纵了懒惰”;还有一些价值观认为“个人权利至上”,“奉献”“集体主义”都是伪命题。在东莞扫黄风暴后,一些网友公然表态,认为“存在的即合理”,反对扫黄打非,呼吁卖淫合法化。在演员黄海波嫖娼事件发生后,互联网上也不乏影迷表态,认为事件反映了黄海波的“高尚德行”。在一些报复社会的极端案件中,不乏对肇事者同情的声音。一些恶性杀医案背后,也不乏鼓掌欢呼者的身影……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就是评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评论员在快评时,一定要注意价值取向,不可因求“快”而舍本逐末。

问题三:评论的内涵或外延是否有所扩大?

评论是一项精准的艺术,尤其是在讨论某个现象和探讨某个问题时,评论员必须注意评论的范围,不能随意扩大评论的内涵或外延。属于“个别”现象的,一定要表明“个别”;属于“部分”现象的,要说“部分”人群、“部分”党员干部。在评论中,慎用“许多”一词,除非评论员十分清楚,现象属于“绝大多数”的范畴。

事实上,在“新闻快评”中,盲目扩大批评范围,“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快评准备的时间紧,评论员较容易给某个现象“穿靴戴帽”,对号入座,常见的有:社会不公、应试教育、缺乏监督、官僚作风、权力寻租、面子工程、资源匮乏、病态心理、审判不独立、市场不成熟、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欠缺、国民素质低下、缺少问责机制、一刀切,等等。

正是在“扩大化”的过程中,个别现象成了普遍现象,具体问题成了抽象概念,实践层面上升到了理论辨析的高度,评论的外延和内涵无形之中被延展,辩证看问题的视角也由此被抛弃。

此外,在评论中评论员应慎用“标签”。随意使用“标签化”的语言,同样很容易扩大评论的外延和内涵。例如,“官二代”“富二代”“公知”“大V”“中国式”“中国人”“仇富”“仇医”,等等。

问题四:批评是否留有余地?是否给出建设性意见?

评论某一现象,不能随意扣帽子、打棍子,要留有余地,给人以改正错误的机会,所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某些情形下,好与坏、对与错之间彼此能够相互转化。

然而在“新闻快评”中,由于准备时间有限,评论员往往选取最核心的矛盾加以点评,忽略了平衡和客观。最常见的现象是在评论时用语尖刻、态度严厉、不留余地。

评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而把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把业务探讨的事情上升到大是大非的范畴并加以挞伐,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即便时间紧迫,快评中评论员批评某种现象、议论某个政策的时候,也应切忌穷追不舍、咄咄逼人。需要鼓励的方面一定要指出来,需要批评的方面也要留有余地。

例如,某些部门出台的政策,往往为了改善某个疑难现象,有良好的初衷,但政策没有系统考虑所带来的副作用,有时事与愿违。类似这样的现象,在评论时就应当“三七开”:既鼓励在管理中大胆尝试的勇气,也批评调研不足、脱离实际的问题。

批评他人总是容易,把事情做好却很艰难。因此评论员千万不能给人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印象。在批评的同时应多一份宽容和鼓励,在指出谬误的同时应更多指明改进方向。评论的目的是让工作得到改进,而不是放弃努力,因此,评论一定要给出建设性意见。

问题五:评论的语气是否冷静?是否夹带了过多的个性色彩?

“新闻快评”往往要求评论员倚马可待,当有突发新闻时,评论员要能第一时间进入直播间发表评论。因此,评论员能否及时调整情绪,让理性客观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递给听众,至关重要。

对有些新闻事件,评论员如果本就带有“刻板印象”,匆忙之中容易按图索骥,夹带不应有的情绪。这一点在针对铁路客运、教育话题时尤为明显,评论员容易把个人情绪带到话筒前,梗着脖子说话。有时,尽管评论的内容言之有理,但听上去却难言客观,原因也在于评论的语态、语气不够冷静。

当然,每一位评论员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有的辛辣、有的幽默、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娓娓道来。但无论怎样,评论员都应当明白,自己的个性风格不能影响评论观点的表达,亦不能影响媒体一贯传递的价值观。毕竟话筒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人民。只有在符合媒体风格的基础上,评论员才应大胆发挥个性特质,通过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来展现观点。

在“新闻快评”中另一种情况常常出现:评论员囿于素材有限,为支撑论点,有时会拿自身的经验举例。这一点务必小心,因为个人经验常常缺乏代表性。“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告诉我们,仅从自身经验或观察出发,往往易犯经验主义错误,难免“盲人摸象”。而从受众感受来讲,也容易让人感觉主观有余、客观不足。

问题六:评论是否契合当下的时局?

评论的话题不是一成不变的,评论的观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闻评论能否因时而动、因势而动,往往也决定着评论的客观性。

这一点在国际新闻方面最为明显。外交无小事,外交工作也需要新闻战线的配合。在发表评论时,一定要注意对外交关系的影响。例如,在两国领导人即将举行历史性会晤的时候,新闻评论就应当更多指出两国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和交集,为会晤营造良好氛围。这有利于双方达成更多共识。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在出访之际,常常在外媒发表署名文章。由此可见,新闻评论对于引导舆论、创设氛围有多么重要。

当然,外交关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当某些西方政客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发表混淆视听的言论时,评论员理应发表观点,做出针锋相对的回应。

新闻评论要符合时局的另一重含义,是指评论员要关注到事件不断发展的进程。例如,重要的法律草案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阶段,评论员尽可以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础上发表观点、直陈胸臆,推动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而当法律草案经人大审议并成为正式法律后,评论员就应当把视角放在宣传法律、解读条款、推动民众对法律的理解和执行上。如果法律草案已经审议通过后,评论员依然揪住条文中的部分内容喋喋不休,甚至流露出过多的失望情绪,则不利于法律的传播和执行。

“新闻快评”重在“快”,但正确的立场和导向是基石。如果因为片面追求速度,导致评论的立场有所偏差,则新闻的客观性丧失殆尽。冷静和客观,理应成为评论员流淌的血液,这一点不应因时间紧迫而有任何折扣。正由于此,“新闻快评”切忌“萝卜快了不洗泥”。

在“新闻快评”中,评论员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在平日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养,正所谓“功夫在‘事外”。与此同时,面对话筒,评论员学会把握新闻的基本事实和价值观等关键性要素,对于把握评论的方向和立场,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本文编辑:刘园丁)

猜你喜欢

舆论导向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试析新闻报道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坚持正面宣传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论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浅谈新常态下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掌握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