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数据与新闻生产相结合的路径
2014-11-19王涛
王涛
【摘 要】大数据的勃兴开启了时代转型之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的数据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也产生着巨大影响。本文就新闻人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好大数据并使其与新闻生产更好地结合进行了分析,提出大数据与新闻生产相结合的路径:掌握数据,挖掘数据;掌握专家库,解读数据;亮出观点,提供思想。
【关键词】大数据 新闻 生产专家库 观点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狄更斯《双城记》)在网络上,这段被广泛引用的名言,也从某种角度描摹出当今的互联网景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崛起、碎片化新闻的涌现、来自自媒体的冲击以及大数据的勃兴,一时间,传统媒体风声鹤唳。“新闻已死”“传统媒体必亡”的悲观论调,开始充斥着网络空间和社交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新闻还有用武之地吗?碎片化信息时代,新闻该怎么做?大数据来袭,传统的新闻内容生产如何应对挑战?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做好大数据与新闻生产的结合:掌握数据,挖掘数据;掌握专家库,解读数据;亮出观点,提供思想。
一、掌握数据,挖掘数据——大数据时代做好新闻的首要任务
什么是大数据?在百度百科搜索“大数据”一词可以得出如下内容: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整理并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达到积极目的的资讯。而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所著的被誉为国外大数据研究先河之作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大数据具有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进一步来看,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特征是“一切皆可量化”。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图片影像、娱乐方式、运动轨迹、地理坐标等都可以通过数据的形式来记录,甚至连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情感和经历,也都可以通过数据来呈现。
1.数据将成为未来新闻报道的重要来源
作为新闻人,我们必须直面这样一个事实,大数据已经对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为何不好好利用它,让数据成为新闻报道的来源呢?首先,要利用新技术充分地挖掘数据,使其成为新闻生产的有力帮手和支持工具。国外已经出现了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算法来撰写新闻的案例。美国有一家名为Narrative的公司,规模不大,仅有30名员工,它的新闻生产就是运用了一种自动技术完成的。据统计,Narrative公司运用Narrative Science算法,大约每30秒就能够撰写出一篇新闻,而借助于这种算法写出的新闻还发表在了《福布斯》的网站上。①
这个案例看上去有些“遥远”,但是思路足以让国内新闻人有所启发。目前,国内谈论大数据,大多应用在精准营销和用户个性化的分析中,但很少涉及大数据与新闻生产的结合。大数据可以成为未来新闻报道的重要来源,因为它的精准性和预见性比人的主观判断更强。很多情况下,数据对于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进程的呈现往往比记者的观察与调查更为准确,更具说服力。而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信息采集、现场观察与新闻分析等工作,也会因为数据的出现而变得更为快捷。
2.挖掘数据背后的新闻,对新闻人提出新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比拼的不仅仅是团队规模,更看重具有新闻敏感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来实现数据的新闻化呈现。这给传统媒体未来的生产流程与人才结构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广播来说,传统的采编播工种将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对广播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测的是,未来国内媒体将会出现更多专门与数据打交道的记者,他们将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来进行新闻报道。他们将引领帮助受众去挖掘出隐藏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之后的事件逻辑关系。通过数据挖掘呈现的新闻报道,往往比传统途径下生产的新闻报道更有深度也更有力度。②
二、解读数据,提供观点——数据与新闻生产相结合的关键环节
数据与新闻生产相结合的关键,是掌握专家库,提供独到而精准的数据解读。
数据挖掘是“通过仔细分析大量数据来揭示有意义的新的关系、趋势和模式的过程”。对于新闻实务从业者来说,挖掘这个过程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挖掘出来的数据更有效地送达受众。换一个说法,就是如何更有效地提供新闻产品。因此,挖掘数据之后,更关键的步骤是解读数据。
今天,互联网的普及几乎让人们查找任何数据都变得触手可及,而在一些专业的金融数据机构,数据往往更易获取,归类方式也更为合理。比如炒股人想获取股票市场的数据,只需要打开浏览器登录互联网。因为每个上市公司都将公司的重大调整上报到股票交易所,每季度也要对外公开财报,这些数据在网上随时可以搜索查找。
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单纯的数据对于听众来说就像空中飞过的鸟儿,如何在听众头脑中留下痕迹?广播媒体不能提供彭博社《今日图表》那样直观的数据表述,广播媒体的数据新闻生产最重要的依然是对数据的解读方式和切入点。掌握专家库对于广播媒体来说,是数据新闻生产的核心部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建立了拥有五百余名经济学家及证券分析师的庞大专家库,当有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经济热点出现时,经济之声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寻找到专业对口的人士进行解读。同时由于专家库的丰富性,确保了能够找到最合适、最优秀的人进行点评,从而为受众提供最权威、最有效的观点。这也是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节目收听率与口碑一直保持稳定和颇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三、亮出观点,提供思想——观点比资讯更重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已经大面积地进入到了主观传播时代。数据和资讯对于任何媒体和媒体人都是平等和相同的,不同的是我们提供的选择和亮出的观点。
以前,做新闻就是陈述事实,可是显然,现在仅仅陈述事实是不够的,因为事实摆放在那里,每个人都看得到。过去新闻媒体的竞争强调的是事实为王和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到现在为止都深深影响着传媒人。过去我们迷恋于某条新闻是否首发、是否独家,但现在人们每天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和资讯,似乎已经很难界定谁是首发、谁是独家。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公开讲座中说过这样一件事: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个调查,央视新闻频道刚推出时,每天新的资讯量达到200多条,后来的目标是争取达到首发新闻1000条。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从200多条向500多条挺进的时候,新闻条数的增加和收视率的增加成正比;超过500条之后,收视率不再提高。由此可以理解为,量在一定的时间段是有效的;但到了某个阶段,量就失去了意义。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说,受众每天核心关注的新闻其实不超过三条,一个频率(频道)和一张报纸提供了多少新的资讯量是基础,对人们最关心的东西施行了多少有穿透力、个性化和让人信服的、高质量的报道,这才是关键。量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对人们当下最关注的那三条新闻的质的穿透。
《周末画报》上刊登过一篇对美国著名记者彼特·阿内特(Peter Arnett)的专访。彼特长期给美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做撰稿人,过去十年一直在汕头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当教授。彼特接受采访时说:新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事实去说话的传统新闻观念已经死亡了。他强调的是“事实从不说话,用新闻去推动时代进步的不是你提供的事实本身,而是你的选择和你的观点”③。
当然,新闻学最核心的新闻客观性的前提依然要坚守,在这个基础上,对客观性的理解应该顺应时代有一些变化:第一,事实必须是真实的;第二,客观不是由单篇报道构成的,而是由多种不客观但是都能为它提供声音的平台而最后形成的总体客观。这就比如同样的一个新闻事实,不同的记者到现场,截取的侧面和角度不一样,最后的报道也是不一样的。
美国广播公司(ABC)《晚间新闻报道》(也译做《今晚国际新闻》《晚间世界新闻报道》等)主播比特·詹宁斯(Peter·Jennings)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过,《晚间新闻报道》每天的核心工作是两件事:确定什么是头条和新闻播报顺序。他说,百分之二三十的头条是天生的。除去天生的头条之外,剩下的头条是要根据传媒的价值观和其他媒体竞争的比较、掌握的素材和进入的深度等来确定头条。接下来他的一句话非常重要,他说:“其实我们每个新闻人都有能力也有权利来确立属于你自己的头条,困难的是当你确立完这样的头条之后,如何去操作,如何让这个头条具有极大的说服力,让受众接受你的选择是对的,这才是最大的挑战。”④
正如詹宁斯所说,这也是大数据时代对于每一个传媒人的冲击和挑战,敢不敢亮出自己的声音和解读?观点比资讯更重要。
注 释
①《连线:未来超90%新闻电脑撰写 威胁新闻人员》,中国广播网 http://news.cnr.cn/kjxw/sytj/201205/t20120504_509550309.shtml.
②陈昌凤 《大数据时代如何做新闻》,载《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1期。
③《霍斯特·法斯:留下不止一道轨迹》,载《周末画报》2012年第702期。
④王英 《ABC〈今晚国际新闻〉主持人詹宁斯的一天》,载《新闻与写作》1986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著 盛杨燕 周涛译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版。
2.王光宏 蒋平 《数据挖掘综述》,载《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本文编辑:吕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