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科防治国际研究动态

2014-11-18维悌

科学生活 2014年11期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眼部眼压

维悌

眼睛疾患及屈光不正等眼科问题影响着全球大部分人,许多老年人更为眼科疾病所苦。许多研究人员加强眼科防治的研究,为人类解除病痛,每年都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这里我们将综述一些常见眼病的防治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u 开发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滴眼液取得进展

用于治疗致盲性疾病的滴眼药可能将成功地替代令人不适且昂贵的眼部注射药物,领导这项新研究的伦敦大学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一个突破,为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其他眼部疾患的病人带来福音。

全球75岁以上的老人中,约有1/5的人罹患可能致盲的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病。这一研究结果意义重大,因为患者进行眼部注射以阻止这一类疾病进展的需求日益增加。

这项研究已在动物试验中取得成功,并发表在美国纳米技术杂志《小》上。其结果表明,有可能开发加载治疗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贝伐珠单抗的微小纳米颗粒制剂,并输送高浓度制剂到眼睛的后部。论文主要作者伦敦大学医学院眼科的弗朗西斯科·代罗教授说:“开发这一滴眼制剂,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这将是巨大的突破,将在治疗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其他令人困扰的眼部疾病中发挥神奇效果。目前的治疗方法——将药物注射入眼内——令人不适,为患者深恶痛绝,因为往往需要每月在医院进行反复注射,并持续治疗24个月。我们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开发成果将使那些为眼内注射所苦的病人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

当前,英国在那些需要重复进行眼内注射的患者身上付出的医疗费用过重,而且其数量在未来10年将显著上升。眼内注射需求量大,操作难度大、费用非常昂贵,因反复进行而提高了感染和出血的风险。2010年,在美国实施了超过百万次的眼部注射。

过去认为,用于治疗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和雷珠单抗(Lucentis),其药物分子过大,以致不能用滴眼制剂有效地输送。论文第一作者本·戴维斯博士补充说:“开发微扩散系统以使大分子药物穿过包括眼睛角膜在内的生物屏障,将有显著效果。我们已在实验模型中做到,一个制剂系统使包括贝伐珠单抗的物质穿越眼部的障碍并输送给角膜细胞。从理论上讲,你可以按需自行设计方案,输送如雷珠单抗等不同的药物,因为后者的分子比贝伐珠单抗更小,所以运用这种方法可能更有效地实现传输。我们使用的所有部件都是安全的和容易获得的。”

本论文包含的功效数据显示,使用贝伐珠单抗后能制止血管泄漏,并形成新的血管。该技术已申请专利,并加快开发进程。

u 眼睛异常可能揭示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特点

美国洛杉矶希达-西奈再生医学系研究人员发现,眼部异常可能有助于揭示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的特点。研究人员在研究阿尔茨海默症的新型实验室大鼠模型时,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将眼部结构的变化相关联,以确定该疾病的初始标示物。

“检测大脑中标示阿尔茨海默症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研究的主要作者,再生医学学院生物医学科学系副教授王少梅博士说,“通过将眼睛作为反映大脑活动和功能的窗口,我们也许能够更快地作出诊断,让病人有更多的时间来为未来做准备,比如早期进入临床试验、处理任何财务和法律事务等。”

利用动物模型和阿尔茨海默症病人死后捐献的视网膜,研究人员发现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的变化和脉络膜层的厚度变化。他们采用先进设备,用最先进的精密成像和免疫学方法检测在这两个区域的变化。

运用高分辨率显微成像和视敏度的测量,研究者可以监测组织变性的细胞层和眼睛后部的血管层以及下降的视觉功能,发现它们与阿尔茨海默症有很强关联。

“这些眼部的显著异常可能意味着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概率更大。”亚历山大?柳彼莫夫博士、该论文的共同作者说,“我们发现,大鼠模型的眼睛显示出与人类疾病类似的迹象。如果在较大数量人类中观察到同样现象,将可以使用这些结果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并测试潜在的药物。”

虽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调查这些眼部变化的机制与大脑变化的关系,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研究最接近中枢神经系统的眼部,最终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诊断。

u 改变生活方式能避免视力障碍

今年3月发表在《眼科》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参加体力活动并偶尔饮酒的生活方式与视觉障碍发展的风险降低相关联。

视力障碍与生活质量较低下相关联,严重的视力障碍则与人们无法独立活动有关。在美国,到2020年,预计视力障碍者的数量将增加到至少400万。这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70%,主要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与年龄相关的眼部疾病患病率不断增长。

为了降低由于视力障碍日益增加的负担,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检查了视力障碍的发病率与三种可变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吸烟、饮酒和坚持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是以长时段(1988年到2013年)人口为基础的队列研究,对象为年龄在43~84岁的近5000名成年人。所谓队列研究是一种数据分析研究,以特定人群为对象,识别和观察某个可疑的因素在一定时段内对他们健康影响的不同风险,这个时段一般为几年而不是几周或几个月。

研究人员发现,研究对象总人数的5.4%有20年以上的视力障碍发展经历,视力障碍随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变化,结论如下:

⑴坚持体力活动者(有规律活动,每周三次或更多)。患视力障碍20年以上者中,6.7%的人久坐不动,2%的人坚持体力活动。在剔除年龄因素后,这些数据显示,坚持体力活动者罹患视力障碍的风险概率比久坐不动者降低了58%。

⑵偶而饮酒者(在过去的一年里,平均每周饮酒少于一次)。非饮酒者(在过去一年中从未饮酒)中的11%罹患视力障碍20年以上,而偶尔饮酒者中只有4.8%。剔除年龄因素后,这些数据表明,偶尔饮酒者罹患视觉障碍的概率比非饮酒者大幅降低49%。

虽然重度饮酒和吸烟的人比不酗酒和从不吸烟者罹患视力障碍的概率高,但其关联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依据。

尽管这一研究提供了生活方式因素与视力障碍的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但是研究人员警告说,他们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这些研究结果的一部分可能涉及某些难以度量的因素,无论是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还是视力障碍的发展。这些数据并不能证明这些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与风险增加有直接的关联。

罗纳德·克莱因,医学博士及公共卫生硕士,本研究的首席研究员,他说:“虽然年龄通常是导致视力障碍以及很多眼部疾病的关系最密切的因素之一,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一个因素,但像吸烟、饮酒和体力活动等生活习惯是能够改变的。所以,这可能在预防方面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些生活习惯都在很长时段内与视力障碍的发展相关。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改变这些生活习惯是否能真的减少视力衰减。”

u 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新生血管性黄斑变性两年的结果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了为期2年的通过延长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方案在改善视力方面的治疗结果。

在这一研究项目中,120位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开始接受每月3次兰尼单抗或贝伐珠单抗注射。每月注射一直持续到没有新生血管生成。如果没有新生血管的活动,接受注射的时间间隔从2周延长到最多12周。在新生血管活性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这个间隔被缩短到2周。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丢失率少于15个字母(国外测试视力以能看到的字母数为准,能看到的字母数越多,视力越好)、12个月和24个月后的新生血管平均活性的变化。

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平均基线视力为51.2±12.1)的研究结果。分别治疗12个月及24个月后,平均视力从基线的变化为9.5±10.9和8.0±12.9个字母。接着,第一年进行平均8.6±1.1次随访/注射,第二年进行5.6±2.0次随访/注射。12个月后和24个月后,分别有97.5%和95.0%的患者视力损失少于15个字母。

有人总结说,“注入和扩展”方案以更少的注射和随访达到良效,其结果可与每月注射兰尼单抗的临床试验相媲美。

u 英国人群中系统用药与眼压之间的关联

研究者以人群为基础进行横向研究,试图确定在英国老年男女人群中系统用药与其眼压的关系。

此研究对象包括7093名来自欧洲前瞻性调查和癌症-诺福克眼科研究的参与者。排除标准为有青光眼治疗(医疗、激光或手术)史,以及从眼压大于5mmHg至失明之间的患者。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8岁(年龄范围为48~92岁),56%为女性。

研究者使用眼反应分析仪来测量眼压。每个眼睛读取3次数据并确定最佳眼压值。他们要求参与者把他们所有的药物处方和相关文档均收集起来以作健康检查,这些材料由研究护士通过电子病例报告表加以记录。纳入记录的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α-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硝酸盐、他汀类药物、胰岛素、双胍类、磺脲类、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研究者使用校正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后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用药与眼压之间的关联。模型包括含糖尿病药物的模型,进一步调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这意味着两个眼睛的眼压是主要的观察指标。

研究者指出,系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盐均独立与低眼压有关。此外,他们观察到,服用他汀类药物或阿司匹林与眼压之间的关联经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调整不再显著。

这是第一个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来证明和量化系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硝酸盐的参与者与其眼压之间在临床上的显著差异。他们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参与者中观察到的低眼压可以用系统使用β-阻滞剂来解释。该研究的结果可以影响对有合并症的青光眼患者的病情控制,并且可以为深入研究底层眼压的病理生理过程打下基础。

u 光动力疗法加贝伐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和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脉络膜息肉样病变3年后的视力预后

在日本所做的追溯、比较和介入病例系列中,研究人员比较了光动力疗法加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珠单抗双联疗法和光动力疗法的三联疗法(联合玻璃体腔内贝伐珠单抗和结膜下曲安奈德注射)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双重治疗后3年的视力预后效果。

他们回顾了为36位病人(其中,男性33人,女性3人,平均年龄73.5岁,年龄范围为63~82岁)的36只眼睛作黄斑下脉络膜息肉样病变初次治疗的病历。在此36个病例中,他们对17人进行双联疗法,对19人进行三联疗法。

这一调查报告说,三联疗法后视力的变化比双联疗法显著更好(p<0.05)。在36个月内,他们注意到双联疗法组中有5例(占29.4%),三联疗法组中有10例(52.6%)视力提高。他们对双联疗法组的6位病人(占35.3%)和三联疗法组中的5位病人(占26.3%)用起初疗法进行再次治疗,三联疗法组的无需治疗时段显著较长(p<0.05)。此外,需要附加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的病例数在为双联疗法组中更高。治疗后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只发生在双联疗法组中,分别均为1例(占5.9%)。

与双联疗法相比,这种三联疗法可能对脉络膜息肉样病变更有效。

编辑/暖阳

猜你喜欢

阿尔茨海默眼部眼压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下)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上)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有些头疼是因为眼压高
为什么要做眼部检查
戴眼罩有助消除眼部疲劳
如何消除用电脑后的眼部疲劳
早晨醒后别揉眼,容易感染
CH25H与阿尔茨海默病
兔小梁切除术后奥曲肽对眼压及滤过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