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现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14-11-17赵云
赵云
摘 要:工学结合是我校推进学生管理及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本文联系到我校工学结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列举了工学结合过程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在学校在工学结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逐一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 工作与学习既动态融合,生产与教育同步进行,相互促进,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学校要与企业加强联系,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国家对工学结合的重视程度。
我系从2007年开始就不断地在各行政班试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管理模式的改革,组织相关专业的班级到周边的电子企业(例如扬州万事通、扬州可瑞尔、宝罗电子等企业)开展时间从两到三个月的工学结合试点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是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只有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才能在下一阶段工学结合的工作中做到更好。
1 现状
(1)普遍存在着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及管理理念上的认识误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难度变大,成本更高。因此,部分教师存在着对工学结合模式不认可的态度,对于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存有消极情绪,采取了一些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同时企业的自身的管理与学校的管理存在差别,因此也在具体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
(2)校企合作难,工学结合有名无实。职业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工作首先必须寻找愿意合作的对口企业,为学生工学结合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我系的电子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在仪征及扬州地区能够找到并且愿意与我们合作的企业实际上并不多,像万事通电子、扬州可瑞尔以等为数不多的合作企业,很多时候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协作。工学结合只是让学生参与流水线上的生产,充当廉价劳动力,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以及常规管理,工学结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企业和学校之间存在的难以调和矛盾,存在冲突。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边工作边学习,用以致学,达到提高知识和技能的目的,但是很多企业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比如,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危害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对工学结合产生厌倦情绪。工学结合的学生在企业缺少系统学习的时间,具体操作中却很难工学兼顾,失去工学结合的意义。
(4)工学结合学生专业对口难。职业学校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存在不对口情况。工学结合是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学习撑握一定操作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基础的有效形式,但目前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学校很难联系上专业对口的企业,造成学生工学结合期间 "工"与"学"毫不相干,专业不对口,影响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5)"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学生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学籍管理、实习管理等问题增多,跟踪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2 实施过程中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专门管理工学结合的职能部门。
推进工学结合必须要建立起一套既融合学校管理特色又能体现企业管理的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但是目前职业学校还没有体系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而正是这种管理制度上的缺失造成了工学结合中管理方面的问题频出。此外,目前很多学校没有能够全力保障工学结合实施的职能部门。目前,我校的工学结合主要由系部联系,招生就业办统筹负责。学校还没有把工学结合予以更多的重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与招生、就业上。
(2)企业与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矛盾冲突,导致管理上的真空地带。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学生既然在企业,自然也应该采用企业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的管理调动;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生虽然在企业,也要按照学校的管理要求来进行管理。正是由于校企双方在管理上矛盾冲突,反而导致了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在学生管理上出现了松懈的状态,也是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问题频出的重要原因。
(3)内部管理、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师生工学结合的热情,弱化了工学结合的效果。首先,缺乏对教师的激励措施,没有明确的下企业锻炼、实践、指导学生的教师工作量、业绩考核办法和具体的奖励措施,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其次,没有对学生的引导机制,未能帮助学生理解工学结合的含义、目标以及内容;缺乏必要的考核激励机制,还没有采取如建立学生工学结合实践档案,对积极参加工学结合实践活动、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有一定生产工作经验、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优先推荐就业等措施,从而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工学结合带来的益处。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才能更好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通过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引导企业以工学结合为己任,平衡校企利益,完善内部管理,激发师生工学结合的热情,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2]《多角度解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5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