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价值观引导

2014-11-17李刘静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生态文明引导

李刘静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价值观念作引导,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党员群体,其价值观取向出现多元化、功利化的现象。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中,使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价值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是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党员;价值观;引导

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加剧,生态危机成为全人类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胡锦涛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是要有科学的价值观念作引导。大学生党员是当代青年人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是党与大学生紧密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他们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其他的青年群体。在新形势下,根据高校学生党员的价值观现状,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使他们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坚定人生理想信念,对于促进高校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校园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党建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托马斯·伯里认为:人类社会将迎来一个追求生态文明的“生态时代”。[1]可以说,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对当代环境危机进行理性反思后所选择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亦称为“绿色文明”或“环境文明”,是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总和。[2]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有学者依据政治生态理论提出了“生态党建”的概念。作为我党发展党员的主要阵地之一,高校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培养的重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急剧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也受到冲击,一些大学生党员身上出现了诸如个人享乐主义思想、功利性思想、拜金主义思想,这给高校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学生党员是集高素质、高文化、青春、活力于一身的党员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当前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现状,不仅决定了大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也影响着高校生态文明校园的建立,从长远看更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因此,从生态学视角探索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途径,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党员价值观引导结合起来,对于新时期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从根源上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和谐生态,维护高校校园和谐稳定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特点

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人中的优秀群体,在党和国家多方面的教育培养下,大多都能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进取,艰苦奋斗,保持和发挥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但一些负面社会价值理念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思想和心理都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

1、价值追求功利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注重利益、追求利益成为普遍性的社会潮流。大学生群体普遍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期望实现自我价值并获得社会的认可,这就使得共产党大公无私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意识趋向弱化。不少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追求呈现一定的功利化色彩,太过于强调实用主义,片面追求个人需要,而忽视对自我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追求,缺少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精神。这突出表现在,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就很少考虑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这样,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就可能出现注重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和他人利益的现象。

2、价值认同波动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自由、民主、平等、竞争等观念被当代大学生党员所吸纳,使他们的价值观内涵得到丰富。再加上文化多元化和知识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思潮、新知识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影响着他们对人生、学习、生活、交际的态度。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自觉性,大学生党员正处于生长期,往往由于身体发育的超前和心理发展的滞后,导致感性认识多、理性思考少,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动摇,出现价值认同上的波动性,甚至进入价值选择的误区。

3、价值取向从众化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种重外在、轻内在的现象,经济攀比、嫌贫尚富、爱慕虚荣的现象愈演愈烈。进而演变为不少大学生党员在消费观念上也盲目追随“潮流”,处处讲求品牌,幻想、崇拜高消费的倾向。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特质和思想,作为引领普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标杆,一些大学生党员随着越来越多地接触外界环境,不仅未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反而追随社会流俗风尚,在价值观念、思想行为等方面盲目从众,在自我认知上出现错位。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大学生党员最应具备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三、构建大学生党员绿色价值观的途径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中央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文明建设体系的深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建立“绿色”的价值观,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中,使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及生存发展方式,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有益探索。

1、抓教育树理念,增强大学生党员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意识

生态文明作为社会的生态化表现,其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体现在社会制度、人类观念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过程即是一个加之引导的过程,要从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入手,让“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入脑、入心,并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结合,使他们增强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习惯、形成生态道德人格。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导向机制,在学生党员的前期选拔、中期培养和后期考核中引入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习惯养成、知识普及、社会服务等内容,并在各类个人和集体的考核、评比及表彰中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党员作适当的关心和照顾,从而增强学生党员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开展主题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党员绿色价值观培育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绿色价值观,重点要求大学生党员增强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感和责任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方向感,具备拒腐防变能力和 勇于跟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思想意识。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利用党团活动、课堂教育构建活动平台,以创建“绿色”、“阳光”型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通过创先争优活动促进比学赶超势头在党员青年中形成,为培养大学生党员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氛围。如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体验,向农村和社区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理念;以“党员一帮一”为契机,推动广大党员和青年学生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创造良好的生态学术氛围等。

3、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让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成长可持续发展

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应与时俱进,着眼于未来。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是让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成长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举措。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善于运用传统道德文化来丰富和激励自己的思想道德追求,能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求克己内省,自律用功”,时刻不忘完善自己的德行、修养自己的人格,远离粗俗平庸,向往高尚和卓越。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以成立“课题组”的形式,不断学习知识、更新观念,并善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达到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学习型党员,并在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成为影响广大学生青年价值观成长的楷模,成为真正有理想、有素质的一代青年,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

注释:

[1]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张连伟,金鸣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9):176-177.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生态文明引导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