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2014-11-17刘巧萍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

刘巧萍

摘 要:《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有着深刻宗教寓意的小说。把作品还原到作者当时的宗教背景中,对于理解作品中反映的基督教思想,对于更全面地理解小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鲁宾逊漂流记;宗教意识;基督教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172-02

《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写的小说。国内很多人在分析这部作品时,更趋向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的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谋求利润进行疯狂的海外扩张和财富积累。但是很多评论者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小说反映了基督教的人生观。作者本人在小说的《序》中曾说:“这篇故事是用谦逊、严肃的口吻述说的,体现了宗教在具体事情上的具体应用。……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都要维护和宣扬上帝的智慧,让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处心积虑,企图用人力改变事态发展。”蒋庆先生曾说过:“一种文化代表了一种特定的人生方式。我们只有使我们的整个生命激情进入到某种人生方式中去,获得了这种人生方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从这种方式中产生出来的文化。”

宗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对其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将是不全面的。

官方记载,基督教进入英国是在公元593年,自那以后的文学都或多或少地有了基督教的色彩,也都反映出了作者的基督教意识。丹尼尔·笛福出生在一个家道殷实的商人家庭里,早年受教育的学校是一所专为不奉国教者设立的一个学院。笛福对宗教的兴趣很浓。他是不奉国教者。所谓不奉国教者,就是不承认英国安立甘教会教规的基督徒,是新教徒。而基督教新教则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教派,虽然分支很多,但是他们都承认3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惟独恩典与信心,惟独圣经以及信徒皆祭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正是反映出了这3个新教信念。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年轻气盛,执意要航海冒险。而第一次航海就遇到几乎灭顶的灾难。恐惧中,“我”也曾反思过,觉得这是上帝对“我”的惩戒。而“我”也为自己逃避责任、不听阻劝而深深懊悔。然而灾难过去后,却又把自己的懊悔都给忘了,在恐惧痛苦中做出的一切许诺也都抛到脑后。小说中的“我”将面临更为严峻考验,而上帝不让“我”有任何侥幸心理。等待“我”的将是更大的灾难和考验。

沉船后,鲁滨逊一个人登上孤岛,他渐渐感觉到了一股神秘力量的存在——上帝的意志,要他一个人在这无人小岛上度过余生。这时候他感到了恐惧、无助和绝望。但是他马上意识到,比起其他罹难的人,他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能够让他死里逃生,这已经是上帝的恩典了。

讓他真正醒悟过来的是他得了疟疾,而周围得不到任何帮助时,他想到了上帝。“我心中没有上帝,对上帝的审判没有概念,也不把现在这种悲惨处境看成是上帝的处罚。正如我也不把春风得意的日子看成是他的恩赐一样。然而,我现在一病不起,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情绪消沉,身心遭到高烧的严重摧残,这时候,沉睡的良知开始觉醒,我开始痛恨自己过去的生活,就是这种异常邪恶的生活触犯了天条,从而使我遭到上天异常的打击和报应。”(第53页)“……在这当口,我拿出《圣经》,开始阅读……映入眼帘的却是这句话:‘困难中呼唤我,我将解救你,你必荣耀我。这句话与我的处境很相吻合,我读到它时心里不觉一动,虽然还不像后来那样刻骨铭心。”“我一心一意想从这种状况中挣脱出来,却忽视了我已得到的解救。我扪心自问:‘难道我没有奇迹般地被从病魔中解救出来吗?难道这不是从最痛苦、最令我害怕的状况中解救出来吗?我可曾注意到这方面?我可曾尽了我该尽的责任?上帝解救了我,但我没有荣耀他,也就是说,我没对自己得救表示感谢,这样我又怎能指望得到更大的解救?

我极为震动,忙跪下来大声感谢上帝让我恢复健康。七月四日——早晨,我拿出《圣经》,翻到《新约》,开始认真阅读。以后我强迫自己早晚阅读,倒不在乎读多久,而是只要保持全神贯注地读下去。认真阅读后不久,我对自己充满罪孽的过去感慨万千,梦中的影像又一次浮上心头,‘所有这些历练都无法叫你幡然悔悟这句话在我脑海里回荡,我恳切地祈求上帝给我赎罪的机会。”(第57页)

至此,鲁滨逊开始了真正的基督徒的生活。每天他都阅读《圣经》,深深感受到了造物主的博爱、仁慈。在荒岛的28年,鲁滨逊不间断地阅读《圣经》,感悟着上帝的话语。正是基督教的信仰,让他有了精神上的支柱。“对上帝之语我不断研究,认真执行,仰仗他的仁慈,我产生了全新的世界观,对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第77页)

鲁滨逊完全顺服了上帝的意志,听从上帝的安排,日子过得也还自在逍遥。笃信上帝,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他常常阅读《圣经》。他认为孤岛上的生活对他来说是“一个难以描绘的,无限美好的福音”。在后来的章节里,鲁滨逊不断地提到圣经,提到上帝救助,他完全沐浴在上帝的恩典中,内心充满了感恩的激情。虽然物质依然匮乏,但也足够支撑他活下去,重要的是,精神上他非常满足。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上帝为我们提供物质上的必需品,更为我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一、笛福时代的宗教形势

从宗教形势上看,丹尼尔·笛福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宗教局势最为复杂的时期。欧洲早在16世纪发生的宗教改革,使基督教新教从罗马天主教中脱离开来,而英国经历的宗教改革与欧洲的宗教改革情况不同:当时的英国王亨利八世想要与王后离婚,但是这是与罗马天主教的教义相违背的,一气之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会断绝了关系,进行宗教改革,把自己立为高于教会的统治者,而在这之前,欧洲的教宗是高于世俗权力至上的。英国的教会制度,形式上是新教,但是内容上还是天主教的。在经历了“血腥玛丽”对新教徒的疯狂镇压后,伊丽莎一世即位。她是一位新教徒,但在神学观念上却与新教教义缺少共鸣。在其任职期间,她只是允许在一个温和的天主教组织和礼仪框架下采用温和的新教。伊丽莎白的安立甘教会(即英国国教会)更像天主教,而国教教会只承认惟独借着恩典因信称义的教义,却拒绝其它的新教神学。在英格兰,只有伊利莎白一世的势力支撑着安立甘教会。此外,还有高教会和低教会,它们之间的争斗一直都在继续。所谓高教会是指那些力争使英国教会总体和利益尽可能保持天主教的模式。实质上还是希望归入到天主教中去;低教会是那些亨利八世时代的新教徒,他们想要废除教会中的天主教内容,废除教会中的阶级等。后来这些新教徒被称之为“清教徒”。

而英国的“不奉国教”者,是所有不遵从安立甘教会的新教徒的总称。从《鲁滨逊漂流记》中,我们能够看到笛福的宗教信仰完全是新教的信仰。即相信圣经、相信惟信仰得救、信徒皆祭司等新教原则。有评论说,《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自传体小说。我们知道小说的故事是笛福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是他也只是采纳了这个故事的大致框架而已,而真正的宗教思想应该是作者本人的。通过鲁滨逊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在经历了许多之后,精神是应该归顺上帝的,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精神上的安宁平和。

二、基督教的人生观

《鲁滨逊漂流记》在整体思想上应该说是表现出了基督徒的人生观,即按照上帝的意志生活。无论何时,都要把上帝的意志放在心上。这样,也就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了。在这部小说中,人生观具体表现在鲁滨逊对待焦虑、痛苦和恐惧的态度上以及对待财产的态度上。

被风暴抛到孤岛上后,鲁滨逊的恐惧焦虑的情绪不难想象。在叙述中他提到,想到自己的处境,他就会像孩子一样痛哭流涕;有时他突然停止了工作,烦闷苦恼一、两个小时。尤其是得了疟疾,面临死亡时,他恐惧到了极点。而此时,良知开始苏醒,他开始悔悟,懊悔自己荒诞邪恶的过去。当认真阅读圣经的时候,他得到了精神上的力量,也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目前的处境:尽管一人处于荒岛之中,但是岛上物产丰富,没有对他生命的威胁。由此激起了鲁滨逊的感恩之情,随着他的宗教意识的苏醒,孤岛也就变成了人间乐园。

恐惧和焦虑是人的本能,产生这样的情绪是因为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不了解。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也能控制这个世界。相信上帝,也就无所惧怕了。但是有人会问,既然上帝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那为什么要让人恐惧?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是希望人通过经受磨练,使自己得到提升。这种磨练是有害或是有利,那就看人们是以何种态度、方法来应对这些磨练了。战胜恐惧、焦虑的唯一有效辦法就是以上帝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相信上帝,人们内心就会有一种绝对的平静,就能战胜恐惧,相信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控中。焦虑是恐惧的另一种形式,会使人不知道如何应对目前的状况。基督教的观点是:人应该关注现在而不是未来,焦虑的发生就是把对明天的担忧和责任拉入今天的生活中,好像上帝不存在一样,是一种生活中的无神论。基督教认为,上帝会为追随者进行引导,提供力量,会使人得到安全感和内心的平静。

鲁滨逊在开始进行海上冒险之初,曾想着一夜暴富。掠夺财物、贩卖黑奴、几内亚淘金等罪恶勾当他都干过,反映出了他贪婪的个性。但后来荒岛上的生活使他意识到了真正拥有财富的价值是:“只有对我有用的才具备价值,我够吃、够用就行,其余剩下的对我又有什么用?……什么东西积攒多了,最好送人,我们能享受的,只是我们能用得上的那部分。那些贪心不足的吝啬鬼只要遇上我这种情况定能治好贪婪的毛病,因为我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第77页)

拥有财富会让人有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使人不再去寻找只有在上帝那才能寻到的真正的安全和精神安慰。应该说,不是人拥有了财富,而是财富控制了人。人要学会让财富为自己服务,为上帝的目的服务。

在鲁滨逊离开荒岛后,他在处理自己在巴西的产业时也用同样的态度——给予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经济回报,实践了基督徒对待财富应有的态度。

鲁滨逊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许多年,后来从野人那里救下了“星期五”,也开始了与他为伴的时光。小说中鲁滨逊把“星期五”叫仆人,实际上,“星期五”是他的伙伴和朋友。在用基督教教义引导“星期五”的同时,鲁滨逊自己也更进一步了解了上帝。他对待“星期五”的态度,是基督教的人生观的又一体现:基督徒的爱;尊重人以及尊重人身上的神性;促进相互的发展、提升。“星期五”最终成为了一个基督徒,这也正是鲁滨逊帮助的结果。

总之,《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反映基督教寓意的小说。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体现了宗教在具体事情上的具体应用”。我们在理解小说故事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的宗教意识以及反映在小说中的宗教寓意,这样才能加深理解作品的含义。

参考文献:

〔1〕詹姆士·里德.基督的人生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89.

〔2〕梁实秋.英国文学史[J].新星出版社,2011.

〔3〕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4〕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鲁滨逊漂流记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思考
《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浅析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之人文主义体现
《鲁滨逊漂流记》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
孤岛情结
解析《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吵嘴吵出《鲁滨逊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