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
2014-11-17谢雯
谢雯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以积极人格、积极体验、积极社会组织等为研究内容的高级品质的科学,它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具有促进作用,但我们不应过分夸大其作用,在学习吸收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同时,对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要予以客观的评价与定位。将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渗透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有利于塑造积极人格,发展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积极情绪,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目前的社会上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方面还存在这不小的误区,普遍认为只要大学生没有心理问题那他就属于是健康的。有了心理问题能够寻求心理咨询就是目的,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宗旨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关键词: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的本质
针对传统心理学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寨里格曼、谢尔顿和劳金,指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它的研究重点是人在自身的积极因素,而不是只关注。它主张利用心理学完善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类的美德等。并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人类的潜能,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得到良好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
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中一直主张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积极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从而来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积极性,也能使大学生获得比较深刻的情感认知体验,最终目的是能够培养大学生积极的面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从主观方面来研究积极情绪与体验,这其中包括了希望、快乐、满足、幸福和乐观主义,主要是针对人的幸福感而进行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幸福、乐观的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其次是从个人方面对积极人格的特质进行研究,对于人类而言积极的品质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我们已经开始涉及到了感受力、创造力、乐观态度、爱、毅力、好奇性及天赋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而快乐、希望、幸福、信心等也成为了人们成就的最主要方面的动机。最后是从群体方面对积极组织系统所进行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非常重视社会机构和积极团体对个人健康成长方面的研究,而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组织系统的建立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积极的力量。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产生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让更多的普通大学生受益,使心理老师的关注慢慢从“问题学生”转移到正常学生身上,这能预防正常学生在一定情况下所造成 ,其重点也主要是放在如何解决心理问题上,进而已完成忽视广大普通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绝大部分学生心理是健康的、积极的、阳光的,但也存在一些“边缘”学生群体需要我们来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这就不仅要求我们需要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更要针对心理问题来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动预防政策。
四、如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积极心理学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上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像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四点主要任务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各大高校团体已经开始对学生们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来帮助大学生们认识健康的心理在成长和成才中所起的的作用。也为大学生介绍了如何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其自强、自尊、自爱、自律的高尚品格和良好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的开发较强的心理潜能。
(二)如何看待积极与消极直接的关系。对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而言它们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为此我们在分析一些影响因素时,不能只是一味的看到其积极的、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他所存在的不足。消极思想从很大的层面来讲他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体现,对于个体而言他所存在的消极态度也是一种过分自我保护的态度。消极态度还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提醒自己在内心深处存在着病区,提醒着我们应该针对这些病区而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我们经常所说到的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清净无为的幸福观,也是要告诉人类顺从人和物,自然的天性才能使我们真正获得幸福。他们这种消极的幸福观念,对于我们对待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的处理问题上起到了一定得积极作用,因此消极的态度也具有提醒的功能。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消化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也不是金科玉律,还存在着本土化的学习。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界、心理学等领域产生和发展的这十几年都对其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但其自身却存在着一定得不足需要在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深度等反面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策略
(一)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作为首要目标来健全人格
是一种极为理想的人格类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格问题上不仅主张要认真研究问题人格的成因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原因,还主张要着力研究人人格良好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积极人格作为我们人类人格中的动力而言,不仅可以积极预防消极人格对我们所产生的破坏作用,还能够有效的促进积极适应能力对于自身的发展,进而维护、健全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我国学者陈旭、张大均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因此,积极人格的塑造应是健全人格培养的前提和保障,积极人格的塑造应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把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做为其重点内容。在积极心理学中普遍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具有自我向上的个人成长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点应该要多培养一些大学生健康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例如要具有积极的情绪表现、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个人心态、积极的组织、培养积极的人格和养成积极的习惯等,再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这里包括了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的承受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的调节能力及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等一些能力,还包括了自信心、自制力、诚实、真诚、正直、坦诚、忠诚、率直等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六、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把他同学校其他的工作割裂开来,也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其他工作对立起来,必须是一个融合的有机的整体。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具有一定得宽泛性,我们应该充分调动、挖掘和利用学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切资源,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课堂以及渗透到学校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个个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试者,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这些都能够成为解决心理问题最有效的资源。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重新整合社会上、家庭中、校园里的各种有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园地,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三级一体的载体,构建完善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从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的最大作用。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方向与主导方向是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层面来研究心理健康问题的,也是从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逐渐演变的过程,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打开了视野,也为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面开创新剧目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2] 李文红.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J].天津教育,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