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2014-11-17孙平
孙平
摘 要: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施有效策略,打造高效课堂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理性地思考这几年的课改之路,在取得一定的成功的背后,也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所以,把目光投向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改进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谈谈体会。
一、抓住重点词句,细读品味
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时,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笔者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与小男孩的对话。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中,慢慢触及人物的内在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也由于对人物对话的深刻理解迎刃而解了。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依据文章特点,激发想象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极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江南春》这首古诗时,笔者让学生先读题目,再让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笔者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春天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每一次画、说、评,学生实际上都是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欣赏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再问:“你又从哪里看出是写江南的景色?”学生找到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点。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色景物的,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展开说说,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处的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点的。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还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一会儿在春游。《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三、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地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摇 ?摇),顾不上(?摇 ?摇),顾不上(?摇 ?摇),甚至连(?摇 ?摇)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摇 ?摇)。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摇 ?摇)。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了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四、倡导对话互动,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
教学《春日偶成》这首诗时,在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离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收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
五、适应儿童特性,拓展练笔
小学语文的奠基作用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鸾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小。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实现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只有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萍.现代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2.
[2]贾志敏.贾老师教作文.上海电视台,1992.
[3]王林发,李晶晶.新课程语文教材教法.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