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乔伊斯与大都市
2014-11-17曹霞
曹霞
摘 要: 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均以都柏林为背景,空间书写中将自己在都柏林的人生经历及民族主义情感融入作品中。在文本的交互中,乔伊斯与都柏林相互塑造,刻画了都柏林这一大都市镜像,勾勒出了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都市原型。
关键词: 詹姆斯·乔伊斯 大都市 都柏林
城市是人生活的场所,人是城市的主体;文学作品是记录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赋予城市生命和活力;城市生活也为作家创作提供了生活体验和思维空间,从而影响了作家笔下的人物行为和城市形象塑造。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出生并成长于都柏林,走过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见证了这个城市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这些城市生活体验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都深深融入了作品中。成年时期的乔伊斯虽长时间旅居海外,但都柏林却是他不能割舍的情怀,同时他又保持作家的忧患意识及对祖国的失望之情。可以说,乔伊斯既是都柏林生活体验者,又是都柏林的观察者,对都柏林掺杂了爱与恨的复杂感情。其一生所有作品均以都柏林为背景,创造出西方文学作品中大都市的原型。
1.都柏林城中的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都柏林人》、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及《芬尼根的苏醒》等在世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利西斯》被誉为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乔伊斯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信仰天主教的中产阶级家庭;乔伊斯从小在教会学校受过良好教育,小时候就表现出深厚的民族主义情感,并相继在贝尔维迪尔学校和都柏林大学学习。但由于其对文学和语言的爱好,乔伊斯坚定了当作家的决心。毕业后,乔伊斯对时政不满,对天主教会深恶痛绝,对都柏林中产阶级的虚伪、狭隘和媚俗反抗,对爱尔兰前途命运丧失信心。同时,《都柏林人》因涉嫌亵渎神灵及诋毁神职人员被爱尔兰拒绝。他离开都柏林去了巴黎,余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巴黎度过。虽然乔伊斯认为流浪才能使他忠实、完整、客观地在作品中再现都柏林生活,但这种地理和内心的双重流浪将他带入痛苦的深渊。
20世纪初都柏林是天主教势力的中心,正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最黑暗的时期。整个英国殖民度陷于道德瘫痪中,这种环境下的都柏林社会和人民生活自然成了乔伊斯笔下的焦点。他用文学作品书写民族主义情感,比如用“家里的陌生人”(《尤利西斯》第9章)代指他所痛恨的英国殖民者。
2.乔伊斯与都柏林的相互塑造
文学之于城市的描述建构了“文本”中的城市的同时,其本身也成为作家与城市之间的结合体;城市本身成为作家灵感来源,文本中的城市形象同时也是作家对于城市记忆和情感的反映。乔伊斯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其出生地都柏林为背景。正如乔伊斯在《都柏林人》山版前在给出版商的信中所说:“我的目的是为我的祖国谱写一部道德史。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疾的中心。”
乔伊斯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经历和感悟,其作品人物大多来源于生活。乔伊斯早期在都柏林的学习、生活及对这座城市不同阶层人民生活细节的观察,形成了对城市现实生活的观念;也可以说都柏林的生活早已一点一滴烂熟于乔伊斯心里,从而在文学创作中随手拈来。其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都来源于其在都柏林的生活体验。斯蒂芬这个人物同时出现在《都柏林人》和《尤利西斯》中,其个人成长经历再现了乔伊斯儿童时代所感受到的民族斗争,是儿时民族主义精神的重现,这些个人经历和文学作品人物都以都柏林为发生地。《尤利西斯》第一章再现了乔伊斯在母亲临终前出于对天主教的叛逆而拒不下跪的场景,还加入乔伊斯朋友半夜梦见被黑豹追赶,差点开枪打中他的经历。第十五章中的宪兵卡尔和宪兵康普顿,来源于乔伊斯曾在一家妓院喝醉遇上蛮不讲理的宪兵,幸好被他父亲的朋友亨特先生遇见解救,丁是亨特先生成为布鲁姆的原型。西蒙迪达勒斯、摩莉则分别以自己的父亲和妻子为原型。
《都柏林人》中的素材大多来源于乔伊斯生活的那条街的商铺小贩、教堂神职人员、学生、女佣等,这些人物大多在《尤利西斯》、《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出现。比如《母亲》里郝勒汉先生就是《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那位出版商,他们是同一个人分饰的两个角色。斯蒂芬·迪德勒斯的成长经历是乔伊斯的遭遇,即伴随在同伴中备受冷落和孤立、独醒的意识中进行的。《都柏林人》中的15篇故事折射出乔伊斯的生活和思想发展轨迹。他认为都柏林是一座“既亲切又肮脏的城市”(deardirty Dublin)。他通过对都柏林人民日常生活的描写,揭露和谴责都柏林生活闭塞、衰朽、丑陋的一面,“希望人们看清这个城市是一个瘫痪病源的灵魂”,同时鞭挞束缚人性的传统道德精神桎梏的阴暗面。
乔伊斯对现实的不满同样在《尤利西斯》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小说中的人物走遍都柏林的各种场所,学校、医院、海边、酒吧、妓院、教堂、图书馆等城市角落完美地串起一个城市的脉络,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流淌出自己对城市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从都柏林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展现这个大都市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书写出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
乔伊斯笔下都柏林这种苦闷与瘫痪的状态,同时也是自身精神状态的一种投射。在《阿拉比》中,阿拉比是小男孩为摆脱旧的生活空间而幻化出的一个新的世界。这个在都柏林随处可见的那种令人失望的市场,使小孩回归到严酷的现实,看见“自己成了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嘲弄的动物”,让他意识到都柏林苦闷的精神世界。这种苦闷的精神世界正是一面镜子,映出作者的精神状态,在都柏林这个空间里无限延伸着。
因此,都柏林这个大都市和乔伊斯是相互塑造的共存的整体。一方面,乔伊斯在都柏林的人生经历及民族主义情感都深深地影响其作品。其小说的人物、情节大多能从乔伊斯的人生中找到原型或共鸣。其次,这些小说又反过来抒写乔伊斯心中的都柏林,展现作者对故土的爱恨情仇。从一个本土人和一个旅居巴黎的流浪者的身份既客观又感性地再现了都柏林作为现代大都市的生活状态,赋予了这座城市新的灵性和生命。
3.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城市镜像
乔伊斯的作品汇聚了他的想象,浸透了他的感受,写出了乔伊斯自己眼里的都柏林。乔伊斯的每部作品都描写了都柏林的环境,从自然景物到城市空间布局,从小小的窗台到天空大地,每一处景观都是都柏林城市镜像的映射,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向一个老朋友叙述自己身边的故事。这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都表现出某种统一性,《都柏林人》中出现的街道、窗台、教堂、咖啡馆也同样会出现在《尤利西斯》、《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都柏林的图景表现出恒定性和单一性,对都柏林的历史、地理、建筑式样都有清晰的描绘和介绍,呈现出大都市的城市空间。
窗户:“她坐在窗前,凝视着夜幕笼罩住街道。她的头倚着窗帘,鼻孔里有一股沾满灰尘的印花布窗帘的气味,她显得疲倦。”(这里的对于窗户、窗帘描写,沾满灰尘和难闻气味等空间书写,说明伊芙琳非常厌倦现在的生活,想要逃离,和恋人去追求幸福生活。)
“透过候船室宽大的门口,她瞥见了巨大的黑色船体,停泊在码头的墙边,舷窗里亮着灯。”(通过对窗里灯光的描写,映射伊芙琳可以选择的新生活是充满希望和生机的。)
家,住宅:“家!她环顾房间的四周,再看看房间里所有熟悉的物品。多年以来,她每周都把这些东西擦拭一次,不知道灰尘究竟是从哪儿来的。也许她再也看不到哪些熟悉的物品了,她做梦也没想到会离开它们。”(通过对房间或家里物品的描写可以看出伊芙琳曾经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因为她每周都要擦拭。然而想到即将要离开她熟悉的环境,她有有些不舍。通过空间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犹豫、复杂的离家心情。)。
船只:《一次遭遇》中对于船只有多次描写:
“我们睡好沿着码头路一直走到船只停泊的地方,然互乘渡船过河,再走着去看鸽子房。
我们愉快地欣赏着都柏林的商业景象——远处的大船冒着一缕缕缭绕上升的黑烟,伦森德外面有一队棕色的渔船,巨大的白色帆船正在对面的码头卸货。
上岸之后,我们观看那条漂亮的三桅船卸货,我们在对面码头时就看见它了……”(文中在“我们”的“冒险”之旅中多次反复提到船只,反映出“我们”想摆脱枯燥无聊的学校生活,摆脱《罗马史》这种被巴特勒神父视为应该背诵的教材的束缚,投入崭新的、充满挑战的真正的冒险生活中。)
街道:街道是城市生活的典型景观,它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成为人和物的活动空间。在乔伊斯的小说中,街道为故事情节提供场景,对于故事的叙述和转换起着媒介作用。例如,在《母亲》中,作者多次提到“街道”这一场景:
“他不断地东奔西跑,尝尝在街角站上个把钟头争辩理由,还作了笔记,但最后真正把一切安排好的却是基尔尼太太。”(这个描写体现出基尔尼太太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和咄咄逼人的气势,以至于音乐协会助理秘书郝勒汉先生努力完成的工作都被基尔尼太太领了头功。)
“在特定的星期天,当基尔尼先生和全家一起去教堂时,弥撒之后总会有一小群人聚集在教堂街的借口。”(这个描写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场景:基尔尼家的朋友,很多都是音乐方面的朋友,他们开始说三道四,谈论别人的故事。这正是基尔尼太太所需要的,因为正是在这些朋友的谈论中,她知道了音乐会伴奏的信息,而这是挣一笔外快的绝佳时机,基尔尼太太不会放过。)
“星期五一大早,一群群小男孩被派往都柏林主要街道,散发一捆捆传单。各家晚报都刊登专门的短文或广告,提醒爱好音乐的人别忘了第二天晚上的精彩演出。”(这段描写为读者展示了都柏林城市的日常生活,人们如何宣传信息。)
“她望着外面的雨,知道湿漉漉街道的阴郁感从她扭曲的脸上抹去了撑死和热情。”(音乐会上没有几个人,而“湿漉漉的街道”正体现了基尔尼太太此时的失落心情。)
小说中的酒吧、街道、忏悔室等都是社交场所,构成了都柏林的公共空间。酒吧生活成了都柏林生活的重要部分,是《都柏林人》中最频繁出现的城市空间之一。如杜克街21号的大卫伯恩酒馆;公爵街的苏格兰酒馆、普尔贝格街的马立根酒馆、莫尔大街的巴特勒酒馆及奥尼尔酒馆、麦奥利酒馆、黑鹰酒馆等;其中大卫伯恩酒馆还成了《尤利西斯》中主人公布鲁姆活动的舞台之一。
作者采用抓取都柏林这些视角描绘空间,以及在这个空间里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各种表现探索都柏林和人性,通过对环境的感受,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些街景也映射了人物的主观感情。
对城市空间的详细铺陈是乔伊斯小说主要特色之一。詹姆斯·乔伊斯通过文学中的城市空间表现了现实生活中都柏林作为大都市的颓废与瘫痪,使空间获得一种生命力,将自身都柏林的经历和流亡海外对都柏林的观察,通过空间的转换和文中人物在文学空间中的活动表达了出来。通过这些作品对都柏林的描写,乔伊斯与都柏林已融为一体,并勾勒出了西方文明中大都市的原型。
参考文献:
[1]Charles Baudelaire.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and Other Essays.Trans.&Ed.Jonathan[M].Mayne.London:Phaidon Press Ltd.,2001.
[2]C.H.Peake.James Joyce,the Citizen and the Artist[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3]Ellman,Richard.James Joy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Gifford,Don,with Seidman,Robert J.Ulysses Annotated:Notes for James Joyces Ulysse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5]Gilloch,Graeme.Myth & Metropolis:Walter Benjamin and the City[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7.
[6]Morris Beja and David Norris.Joyce in the Hibernian Metropolis[M].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
[7]詹姆斯·乔伊斯.王逢振译.乔伊斯文集——都柏林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8]詹姆斯·乔伊斯.金隄译.尤利西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湖州师范学院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KX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