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
2014-11-17王红梅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强化其本身的职业素质,养成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和教育资质,并把这些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教师;职业;素质
小学教师是人生的第一老师,是学生经常学习仿效的榜样。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教育中更是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人们总希望小学语文教师显示其本身的职业素质,并把这些素质传授给学生。教师职业素质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和教育资质三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人所必须共同具备的思想品德。这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即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举止端正,语言文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既为教育把握方向又提供动力。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完成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没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就不可能形成教育乐观主义,就只能做一个教育工匠。“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的献身教育的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师思想的核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有献身精神,才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而忠诚来源于热爱,必须要有教育热情,热爱教育事业。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知道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调整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倡导师生共建课程文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动态生成”的课程观,树立“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包括教养能力和教学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不仅有所知,还要有所感;不可以只片面地注重理解,不注重感受,使教学流于客观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直接通过情感和意志来影响学生的感召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结果无须时时询问:“你们懂了吗?”而是应具有这样一种观察力,从观察到一点点迹象—学生理解语言—作出相关的感受、体验和反应。小学语文教师用得较多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和朗读法,这是因为语文教学相当重视培养学生语言理解的能力,不同的教师使用同一份教案,实际教学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区别不仅在于执教者的水平。成功高效的教学,还需要涵盖教师本人谈识与非水平教养。例如语言表达,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通常是感知语音、字形而刻意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并作出相关的反应。
小学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同时要善于依靠现代化教学法分析资料。积累自身教学任务的经验,最大限度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全面语文能力”的教学观念,使学生掌握适当的方法,必须使自己的知识储备具有新鲜的活力,必须树立自身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充电加油”接受继续教育。
三、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资质
教育资质,强调的是对教师人格特质和人格品质的要求。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会议上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特殊条件,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师范毕业,为当教师奠定了基础,教师不能只希望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全部知识足够将来教小学。可见师范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还不能达到完全合格的要求,只能是“应急水平教学新手”。小学语文教师要用进修来提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提高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提高文化程度。从人格特征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需要有较强的感受能力,情绪稳定,注意力强,善于自省,乐于人际交往;就人格品质而言,教师应当公正、宽厚、仁爱、自信有责任感、有事业心。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有关的语文专业知识,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扩大教育的视野,拓宽教育思路;又要重视素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从各方面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师德师风教育,自觉做到认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一心扑在教学上,刻苦钻研,精心培育,无怨无悔。激发自我发展的愿望,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主动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增强自身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教风,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赵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红梅,女,1978年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蒙城县城关镇第六小学,研究方向:有效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