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的人格风范对当今共产党人的警示

2014-11-17于海英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李大钊共产党人人格

于海英

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而且是一位践行党的宗旨、知行合一的卓越共产党人。他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勇气;求真务实、不断探索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品格;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情操,无一不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

在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利益至上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物质欲望正在侵蚀着信仰的根基。一些共产党人,经不住色迷利诱,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人格扭曲。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李大钊同志伟大的人格、高尚的共产主义气节和操守,对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评价:“李大钊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将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人生观——“践其所信 行其所知”

李大钊同志勇于献身的革命气节,清正廉洁、无私奉献高尚品德,正是源于他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源于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追求真理,立志报国。一个人的信仰决定着他人生的轨迹。信仰不坚定,将会是精神之患,滑坡之始,腐败之源。

李大钊出生在战乱动荡的年代,自小目睹了民不聊生的悲惨境界,加之自幼父母早逝,使他备尝生活艰辛,也因此李大钊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沉稳坚强的性格,也奠定了他一生清廉俭朴、慷慨仁爱的根底。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1917年,李大钊发表了《真理之权威》一文,阐明了自己的真理观:“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正因为李大钊具有坚定的信仰,具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所以他能最早的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习近平同志对李大钊的评价:“李大钊同志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忠贞不渝,从容就义。为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钊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一生多次受通缉,但始终以大无畏的勇气,坚守战斗岗位。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在安排多名同志安全转移后,自己却继续留下来主持北方区委的领导工作;被捕后,面对敌人的酷刑、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为了自己坚定的革命信仰慷慨赴死。

习近平同志曾形象地比喻,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大钊同志以其追求真理的勇气,矢志不渝的忠诚,为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树立了信仰的高标,纯洁的典范。

事业观——“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李大钊同志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植根于他求真务实的质朴作风和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勤勉务实,不为虚名。李大钊不仅是名重当世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图书馆学等多个学科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一生著作600余篇,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神遗产。他有句名言至今启迪着我们: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09年5月,习近平同志曾经引用大钊同志这句名言,引导教育年轻的党员干部不空谈,不作秀,不作假,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李大钊正是以务实的精神、踏实的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勤勉务实的楷模和榜样。

不求所取,利为民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李大钊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进程中,始终“以民生为念”,潜心“研考民生凋敝之原”,探求民生问题“解决之道”。他关爱人民,认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他是在我国最早提出知识分子要与工人、农民结合在一起的思想家、革命家。在他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和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相继成立,向平民阶层、工人阶级传授新知识,宣传新思想。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各地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工人罢工运动,开创了北方工农革命的蓬勃局面。

李大钊关心底层人民,尊重普通劳动者,显示了党性中最真诚最纯洁的本质。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抵制腐败的强大力量源泉,不为权力所失,不为物质所惑,不为金钱所动。

生活观——“真实简朴 不为浮华”

大钊同志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体现在他淡泊名利、清廉质朴的简易生活当中。

进德修身,简易生活。李大钊生活简易,朴素。他从不吸烟,不喝酒,不讲究吃喝穿戴。“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他生活的最真实写照。李大钊生前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兼多所大学教授,每月收入在240块银元以上,这在当时,他完全能够过比较富裕的生活。然而李大钊没有盖过一间房,买过一垄地,从1918年进入北京大学到1927年牺牲,九年中李大钊六次搬家躲避敌人的监视,但都是租住房子。不仅如此李夫人还常常为维持家庭日常生活而发愁。李大钊把三分之二的工资用在革命事业上,剩下的三分之一又不完全用于家庭生活,还要资助贫困的学生和有困难的同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知道这一情况后,他非常感动,曾让会计科“每月发薪时,先扣除李先生一部分,亲自交给李夫人,以免家里做无米之炊。”李大钊曾经说过“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时下国难当头,众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面对这种情况,怎忍只图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疾苦呢?”简朴生活、简单的话语展示出他情为民所系的博大心胸。endprint

李大钊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无产阶级正气歌。

习近平同志曾发表文章《生活情趣非小事》,他指出:“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如果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他要求“党员干部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要讲操守,重品行,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交往观——“精神之纯正 性态之真诚”

大钊同志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体现在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交往当中。

襟怀坦荡,待人以诚。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只有道德高尚了,才能胸怀坦荡地去交往,只有自身风范廉洁了,才能光明磊落地去做事,李大钊同志正是以他坦荡胸襟,待人以诚,多方交往,为党的工作打下了广泛的人脉基础,和李大钊相识相交之人,既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政敌;既有位高名重的社会名人和政府要人,又有出身贫寒的工人农民兄弟。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为民族振兴谋发展。张申府曾评价李大钊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完人。鲁迅先生也曾回忆:“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仁中虽然也有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不仅鲁迅先生,许多接触过李大钊的人都回忆:他平时为人谦和、诚挚、在小事上,在涉及个人名利地位的事情上总能忍让,因而能极好地团结朋友和同事。但在涉及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和革命利益的事情上,李大钊却绝不退让。

磊落正直、襟怀坦荡、嫉恶如仇的高尚品格,使李大钊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

热心公益,毁家纾难。李大钊一生俭朴清廉,淡泊名利。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他经常倾家纾难。党刚刚组建之时,活动经费非常紧张,李大钊就从自己每月工资的中拿出三分之二作为党的各项活动费用,其余还要资助贫寒的学生和有困难的同志。李大钊牺牲后,北京《晨报》、《顺天时报》分别载文报道:“李氏私德尚醇,如冬不衣皮袄,常年不乘洋车,尽散收入,以助贫困学生”,“李夫人回家后,仅一元生活费,室中空无家具,即有亦甚破烂。”李大钊牺牲后遗体下葬,棺椁衣裳都是朋友帮助提供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作为执政党,“自身硬不硬”, 不仅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并且将直接影响未来中国的命运。李大钊同志一生,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真正做到了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政治本色,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先驱已逝,精神永存。我们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以李大钊崇高的人格风范为镜子,大公无私,秉公办事,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烈士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大钊共产党人人格
《共产党人》发刊词(节选)
李大钊《青春》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李大钊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