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境原木分类的鉴定方法
2014-11-17李瑞法范光辉柳之光
陈 莹,靳 帅,李瑞法,范光辉,柳之光
(河北检验检疫局京唐港办事处,河北 唐山063611)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木材进口量与日俱增[1],据海关数据统计,年均进口量近4000万m3,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0多个,主要来自东南亚、北美、俄罗斯[2]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品种主要为松木、杉木、红木等品种,总体呈现出品种新、材种多、材质差异大、价格差异大的趋势。加强进口木材材种鉴定的研究,对规范木材进口监管,完善执法部门执法依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进口原木分类鉴定的意义
2.1 维护贸易公平,规范进口木材监管
进境木材树种鉴定是核对进境木材货证是否相符的首要前提条件。当前进口木材检验大多侧重于数量检验,而对于品质和树种的检验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检验检疫部门的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同时,由于涉及的树种、进口国家较多、国内外标准不同、货物来源复杂,以及进口商逃避关税、贸易欺诈等原因,造成货物口岸申报不实现象时有发生。一般来讲,进境木材申报树种不符案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国外发货商恶意欺诈,将低价值甚至毫无价值的木材冒充高价值木材发往国内。另一种情况是国内收货人或者报检公司的伪申报行为。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收货人或者报检公司因为贸易单证资料有误或者报检人员疏忽大意导致的申报不符,但也有部分是由于进口商或者报检单位为利益驱动,故意用低价值树种申报高价值树种以偷逃国家增值税及检验检疫费用。
新的形势下,加强进口木材材种鉴定和检验技术的研究,为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为合理利用木材垫定基础
尽管当今世界已发展生产了多种新型建筑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但由于木材具有其独特的优良特性。所以,木材在建筑工程尤其是装饰领域中,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林木生长缓慢,我国又是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这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需用大量木材,形成日益突出的矛盾。因此,进境的原木在建筑工程中,一定要做到经济合理地使用,做到长材不短用,优材不劣用,并要加强对木材的防腐、防火处理,以提高木材的耐久性,延长使用年限。同时应该充分利用木材的边角碎料,生产各种人造板材,加强对木材的综合利用。
木材可分为针叶树材和阔叶树材两大类。本文以京唐港口岸进境木材为例。介绍几种不同材质木材的主要用途,京唐港口岸进境的原木主要为云杉、落叶松、桦木、铁杉、花旗松、冷杉、辐射松、橡胶木、壮丽冷杉、银冷杉等十余种,其中云杉、冷杉以及各种松木等是针叶树材;桦木是阔叶树材。以下举例说明根据木材材质不同可用于不同用途的木材特征[3](表1)。
表1 木材特性及主要用途
3 木材鉴定方法
一般来说,木材识别分为宏观识别和微观识别两种方法。
3.1 简易宏观识别方法
宏观识别是将试样横切面用清水润湿后,在肉眼借助放大镜,观察宏观解剖特征及表观特征,依据所观察到的宏观构造特征识别木材。经常通过识别心边材、生长轮、导管、射线与轴向薄壁细胞的大小及排列方式进行识别鉴定,同时抓住管孔类型、木射线粗细并结合材色、纹理、花纹、气味、质量和硬度等进行综合判断。宏观识别法简单易行,适用于海关和质检等现场执法操作。但对进口热带木材,此方法有局限,仅能识别到科[4]。
3.2 微观与宏观结合识别方法
微观识别技术是指将厚度为15~20μm的横、径和弦切面的切片,经蕃红溶液染色、梯度酒精脱水、透明处理后制成切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类组织细胞的形态与排列。由于涉及了木材识别的许多特征,提高了原木种类识别的准确性,缺点是过程繁琐复杂。因此对于难辨认或有争议的木材,须将宏观和微观识别相结合,并结合已经正确定名的木材标本的切片进行比对[4]。
3.3 物理或化学法辅助识别方法
如异色桉和边缘桉,将火柴棍大小的木材燃烧,以灰烬的性状区分木材。燃烧后前者全部灰化,色白灰,后者成为黑炭;如紫檀属木材,将木屑的浸出液置于阳光或灯光下观察。其水浸出液在反射光下呈灰棕色,在透射光下为黄绿色或蓝绿色,如大叶南洋杉和南洋杉的浸出液,加入浓硫酸后,前者呈粉红色,随即出现橙色沉淀;后者形成白色沉淀。
4 结语
随着我国原木进境量的日益增长,原木材种也日益丰富。充分做好材种鉴定,不仅关系到贸易双方切身利益,更体现了检验检疫机构的公正权威性。因此,必须在深入研究不同树种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鉴定方法,及时、快速、准确的对进境原木材种进行鉴定分类,保证原木进境的顺畅和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5]。
[1]康芬芬,魏亚东,黄庆林,等.2008年天津口岸进境原木情况分析[J].植物检疫,2009(5):42~43.
[2]张生忠,蔡万伦,李金甫,等.2008年上半年我国进口木材市场分析[J].林产工业,2008,35(5):3~5.
[3]陈维强.正确识别原木树种的原理初探[J].广东科技,2013,2(22):103~104.
[4]姜笑梅,殷亚方,刘 波.木材树种识别技术现状、发展与展望[J].木材工业,2010(4):36~38.
[5]曹容宁,顾忠盈,问泽霞.中国进口原木存在的隐患及其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0(6):49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