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县绿荫西湖规划设计方法及应用
2014-11-17苏星
苏星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云南 昆明650224)
1 引言
山西农业大学坐落于山西中部最富发展活力、文化张力、和谐魅力的晋商故里、特色名县——山西省太谷县,是近代政治人物孔祥熙的出生地。素有“花园”式学府的美誉,北傍乌马河,南仰凤山,建筑古朴典雅,校园四季如春,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此次设计的场地为山西农业大学西校门外的绿地,位于山西农业大学与太谷县城繁华地带的交接之处,以为山西农业大学师生以及太谷县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开放性街旁绿地,西湖设计占地面积5hm2,这里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本设计因地制宜,结合现有湖水及周边环境,根据山西农业大学自身农业特点,通过利用植物、铺装、小品等各种元素进行合理的布局,营造出一个集娱乐,休闲,学习为一体的空间,同时,它也将成为太谷县山西农业大学一张装点城市环境的名片。
2 规划设计理念
2.1 人文之美
人文优先,创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观赏环境是设计的宗旨。此游园的灵魂是农大,因此整个设计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考虑和农业大学有关的多方面内容,既要做到适宜人们游览,符合审美需求,又能使人们能参与到农业生产生活中,体验完全有别于城市的独特的田园情趣,感受“绿野山林、蜜果飘香”之情趣。农大有着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所以山西农业大学的建筑风格、文化传统要在此公园中有所体现,表现现代农业的建筑空间,力求延续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元素,在形式和符号上采用白色墙片和部分红色砖墙相间,使其与校区内建筑形成呼应的关系。
2.2 自然之美
本设计中自然生态的理念一直贯穿始终,体现了尊重自然而不仅仅是改造自然的现代设计思想,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结合,相互辉应,相得益彰。在山水之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亲近自然是人内心本能的渴望,自然的最佳体现就是水与绿色。但应注意一味讲求自然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园林也最终会流于粗糙肤浅,一样不会成功[1],只有赋予了人文的色彩,园林才有了品味,才真正鲜活起来。
3 规划设计构思
设计特色是每一个园林设计实施生存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本设计也不例外,运用独特的设计构思提高了整个绿地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2]。本设计的突出特点:人造自然景观,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优美环境。首先大门以花瓣为元素,寓意进入农大学习也是大学生鲜花盛开的一个过程。中心为主题景观区,以农大校徽作为水池中心的雕塑,展现整体公园是以农大为主线设计的,周围以喷泉装饰使中心景区活泼而富有灵动性,主题景观区形状为齿轮状,寓意农大处于正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接着设置在大门西面的休闲放松区,以沿湖的木栈道为表现元素,游客可以在绿荫下观赏山湖美景,体验“花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的宁静感受。沿路一直来到历史文化区,既可以由木栈道过去,也可以从主题景观区沿一条文化长廊走到历史风韵广场,主要以文字刻在以书为形状的石头上介绍农大的百年校史。比较具有科普性质的农产品实验区,是坐落在公园西北方的较大面积上,种植该校研发的代表性植物和农产品,中心放置温室培育花卉苗木。另外学习研究区,公园东北方向,作了一部分微地形,在最高处设置幽林竹亭和花架,供学生学习,同时也方便在高处观赏全园景观。最后比较有意思的是农业体验区,在公园东南处沿路设计,以建筑形式展览现代农业所用的工具,并且在合适的时间游客可以用这些工具采摘建筑周围设计的果香园的水果。
进行校园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校园生态环境,为师生们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通过对校园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3],对于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建设文明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个游园会给游人以不同的生态感受:可以进入公园观赏美丽景色,观察农产品生长状况,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沿湖的木栈道的设计为学习紧张,工作紧张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放松心情,欣赏美丽湖光山色的空间,尽情享受自然带给我们的风景。历史文化长廊让我们从头到尾了解山西农业大学的百年校史,不忘其教学之根本。微地形之上有室外科研苗木,也有温室中培育的鲜花、农产品,让游客了解农大的成果,了解一个奉献了百年农业的大学。游园中以花架,凉亭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研究空间,以满足学生在身处大自然环境的同时享受文化知识带来的精神喜悦。新兴农业技术、生态技术等知识的科普教育让游人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感受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4]。同时游客还可以亲自动手,利用新兴农业工具采摘新鲜水果,享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农家乐趣。整个公园在满足游客不同观赏需求的同时,也考虑将先进农业知识普及给游客,了解农业带给世人的硕果(图1)。
图1 设计总平面图
4 规划设计分析
4.1 景观结构布局
根据此次绿荫西湖方案的建设目标和构思立意,小游园的景观布局结构打破以往轴线式的布局方式,以更为自然流畅的构图形成了“一环、一心、两域”的布局结构。
“一环”即贯穿整个景区的镰刀状主路,增加农业气息。“一心”即中央景观区,主要景观元素为“齿轮”状广场,体现农大如齿轮一般高速有效的运转。“两域”即整个景区的南北两域,分别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主,是人们学习、观赏、休闲的主要区域。
4.2 功能分区
整个公园环境设计的总体轴线构图明确,由两横一纵构成,由此将总平面划分为六大功能分区。
4.2.1 主题景观区
从公园主入口进入,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气势宏大、极富文化韵味的的中心广场。以农大校徽作为水池中心的雕塑,展现整体公园是以农大为主线设计的,周围以喷泉装饰使中心景区活泼生动,主题景观区形状为齿轮状,寓意农大正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而这个齿轮坐落在以“农”为形状的湖面上,象征农大发展蒸蒸日上。
4.2.2 休闲放松区
休闲放松区作为忙碌一天后绝佳的去所。坐在古朴的亲水木平台上,头上是白云缓缓飘动的蓝天,脚下是哗哗流淌的清洌溪水,你既可以什么也不想,完全忘却时间,也可以把思绪托付它们,任由其带到那从没去过的远方;又或者干脆脱下鞋袜,挽起裤脚,在一汪浅水中忘情地玩耍。可以绕着特色木栈道顺路到文化长廊走一走。
4.2.3 历史文化区
1907年,实业兴国的浪潮席卷全国。从美国耶鲁大学学成归国的孔祥熙返回故乡兴办教育,创立“铭贤学堂”,这标志着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史上的一方重镇山西农业大学诞生。之后,历经“铭贤农工专科学校”、“铭贤学院”等时期,学校不断发展壮大。1951年成立山西农学院,是当时山西省仅有的两所高等学府之一。1979年更为现名,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彭真同志亲笔题写校名。百余年历史文化传承,一代又一代农大师生砥志砺节,薪火相传,孕育了“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和“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办学精神。百余年来,全校师生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奋发向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这些人们平时很少接触的农大校史,都会以文字的形式刻在以书为元素的石头上,这些石头也可以充当座椅休息,在人们休憩之时对山西农大有了全面的了解。
4.2.4 学习研究区
这个区域是全园的最高点,在最高处设置了凉亭和花架,主要是给师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可以俯瞰全园,观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享受精神慰藉。
4.2.5 农产品实验区、农业体验区
这两个区域都是游人参观,体验的区域,处于其中的游人将切实地加入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去,感受不一样的田园情趣(图2)。
图2 功能分区
4.3 空间层次分析
4.3.1 地形多层次变化
不同的地形层次变化形成了园中独特的景观特色,大片草坪的平静安逸,小型坡地的跳跃激荡,开敞湖面的宽阔大气,不同的地形给游人心中造成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多层次地形的应用给原本单调的地形环境增添了特别的色彩,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以不同景观形式展示于小型的环境之中,让游人仿佛置身于真正的大自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5]。
4.3.2 植物群落层次结构
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与冬季充足的阳光。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下层是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
在满足园区环境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以及丰富季相变化的同时,还要考虑植物种植文化的原则。纵观历史名园环境都拥有数量不等的古树名木[6],既作为园区悠久历史的见证,又具有形象表征的意义。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应遵循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结合的原则,既可在近期达到一定的景观要求,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
4.4 特色景观设计
4.4.1 盛开之门
设计的最初灵感来源于花朵和花瓣,由于鲜花是农业的代表之一,花朵象征着喜悦和盛开,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设计并没有使用真正的花坛鲜花作为主入口的设计,而是以花瓣的造型作为了设计元素,在造型上,将繁琐的花朵形态改为了只用单一的花瓣,沿弧形进行大量的复制,形成一道道拱形的大门,迎接来参观游览的各位游客,清新典雅的设计风格为此公园又添一抹亮色。
4.4.2 文化长廊
在本案中它与古建筑相统一,构成了公园一大景观,沿路以书页形状的石头作为设计元素表现农大精髓,用山西农业大学的各个学院作为书页石上主要介绍的内容,主要有农学院、动科院、林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等。这些特色学院都是山西农大的代表学院,一路发展而来,让游客了解一个不一样的农大,了解一个硕果累累的农大。同时,它再本案中还有分割空间的作用[7]。
5 结语
整个街旁绿地设计主要体现农大的文化元素和大学特征,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植物的配置也是采用当地数种为造园也节约了成本和后期的养护管理。挖湖堆山很好的起到了调节空气和湿度,形成了一个小气候系统。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公园里,相信会得到广大师生朋友们的亲睐。
[1]唐学山,李 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何 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极其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5]卢 圣.植物造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6]包满珠.花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