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民主诉求
2014-11-17
近代中国的民主诉求
中国人开始接触现代民主观念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当时清政府在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面前丧权辱国,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开始把西方的民主制度介绍到中国来。但他们关注西方民主,只是随着“师夷”之船坚炮利而顺带进入其视野的,因此这些人并没有否定君主专制,也没有明确提出要效法西方民主。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一些早期改良思想家和接触西方社会较多的官员迫切地感到有必要学习西方、改革中国政治。代表人物郑观应最早提出变专制制度为议会制度,他还在《盛世危言》一书中专门写了介绍和评论议院的篇章,明确指出了议会制度是西方的根本之一。此后,王韬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但这些人提出设议院的基本精神,仍是要维护皇权尊严。说到底,是只有类似于君主立宪的形式,而缺乏君主立宪的实质精神。
甲午战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民权思想的薄弱视为国家羸弱之源。他们认为,民权代替君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清朝统治者应该依据资产阶级民主的原则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让中国逐渐走上民主化的道路。于是,一场兴民权、开国会、立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展开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变法没有成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未能改变。
二十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只有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才是奠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孙中山一再强调,参加革命者万不可存丝毫的皇帝思想,一定要以民主共和为唯一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于是,辛亥革命爆发了,清政府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就在人民看到希望的时候,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继续实行专制统治。但不可否认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会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1915年,面对袁世凯的文化专制,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探索民主的深层意蕴,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此时倡导的民主是一种与封建伦理道德和专制制度相对立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但这一口号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专制思想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