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
2014-11-17
月读 2014年6期
热词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一词出自《论语·子路》。原文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先秦时期,“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关于“和”“同”议论的记载,比如史伯在《国语·郑语》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这里的“他”有“不同”的意思,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作和。晏子则明确指出“和”与“同”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如果味道之间没有了区别,乐器发出的声音千篇一律,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解释了“和”与“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和而不同”则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或许是对“和而不同”的极好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