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蓝黄区域经济实现协调跨越发展*
2014-11-16王苧萱
王苧萱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青岛 266071)
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并逐渐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随之而来的是各类相关区域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区域经济的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高度向前跨越。这不仅是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并将有利于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培育更多的区域增长极,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从而以点带面,扭转我国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逐步适应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变化的总体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集约型高质量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是社会、经济、生态三者获得高效协调统一的重要途径,是区域在不断变化的竞争格局中率先振兴的关键,更是区域凸显比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是两个国务院批准的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也是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突出蓝黄引领重点带动,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目前,两区的建设已经全面推开,其统筹发展与互动融合成为当前相关部门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一个全新的实践,其中也必然存在诸多需要探索和破解之处,而在当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之下,科技无疑将在两区的良性互动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科技创新与蓝黄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机理
科技进步对发展蓝黄统筹新型经济、提高海陆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并有利于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而蓝黄经济的统筹发展也能够产生强大的反哺效应,为科技创新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科技创新与蓝黄区域融合发展存在着较强的互动关系,相互影响、彼此制衡。两者在高效互动状态下能够产生强大合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1.1 科技创新对蓝黄统筹的支撑引领作用
蓝色经济的重要内涵之一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之第一条即为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为全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1]。因此,在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上两者是高度一致的。
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这也正需要通过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生态补偿和节能减排。这对于科技创新和设备支撑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科技创新的持续和快速推进,才能有效保障蓝黄统筹发展所需生态资本的可持续供给,不断延长与完善产业链,促进传统海陆产业升级,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壮大区域蓝色经济规模,加速海陆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高效对接,加快蓝黄两区全面统筹协调的步伐,提升国内外综合竞争力。
1.2 蓝黄经济的统筹发展带来的反哺效应
科技创新需要持续不断的资本投入,特别是在高附加值产业技术的研发方面,而只有海陆统筹的新型经济才能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资本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蓝黄经济的统筹发展将产生强大的反哺效应,为科技创新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此外,蓝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将带来人力、资源等要素投入的增加,科技创新需求的持续增长,科技创新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科技创新阶段的循环上升。总之,区域科技创新与蓝黄统筹发展紧密融合和高效互动,会起到强有力的彼此支撑和促进作用,共同推动科技与蓝黄新型经济实现高效发展。蓝黄区域科技创新与蓝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机理详见图1。
图1 蓝黄区域科技创新与蓝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机理
2 科技创新助力蓝黄区域经济融合协调发展
当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引领作用较强,其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截至2009年底,共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家,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10个,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两院院士23名[2]。同时承担了大量国家海洋领域“863”计划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相关科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一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但是也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技术含量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据相关统计数据与资料分析,2011 年山东省的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列全国第三位,但是山东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却排全国第6 位,R&D 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低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山东省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产业的问题,由于产业的承载力不够,对高端人才也缺乏吸引力。作为海洋大省,如何凭借山东良好的科研优势,积极发挥科技在蓝黄统筹融合中的作用,用技术创新打通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推动蓝色经济加快发展,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1 将自主创新作为蓝黄两区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
目前山东共编制了蓝色经济区7 市区域规划和蓝黄两区52个专项规划,为蓝黄区域的协调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应当在相关规划体系的基础之上,积极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主要可从3个方面入手。
(1)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集科技资源,努力提升两区的协同创新能力,为区域乃至全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与此同时,应当格外注重生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保护是蓝黄两区协调融合的生命线,只有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带动两区融合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依托相关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加强蓝黄两区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青岛 “蓝色硅谷”、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 “生态谷”、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园区等,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两区教育发展水平,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两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构筑高端人才高地。
(3)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新产品、新工艺等方面前瞻性的技术创新能力。依托骨干企业的技术资源优势,联合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面向行业开放式的技术研发中心,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品牌。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充分实现其带动引领作用,延长产业链。在项目准入上,突出环保和节能降耗,精心培育技术密集型、科技开发型等新兴产业。
2.2 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的培育
高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是推动科技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引领和支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区域乃至全国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培育与构建蓝黄两区高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制和机制应当从建立与完善蓝黄区域的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市场机制、金融机制和园区机制等方面逐步推进。
2.2.1 明确科技成果产权
此举可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3],促进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和工作人员研发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风险资金。同时,还有助于科技成果中介组织的形成,更好地联系产权所有者和企业,发挥牵线作用,完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此外,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活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在动力,使科研人员更加关注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应用的结合,避免资源的浪费。
2.2.2 构建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机制
科技成果评估机制是促进技术成熟、推动成果转化的一个杠杆,既可反映产业链的价值增值部分,又有助于需求者衡量其投入产出值。应从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预评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估两方面入手,完善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机制,这对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技术入股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具有重要作用。
2.2.3 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机制
完善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在增强科技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科技的社会传播与普及、增强相关企业的活力、促进科技人才的流动、优化科技人才的合理配置、发展商品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完善信息市场,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同时,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此外,完善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市场行为,避免不正当竞争。
2.2.4 建立蓝黄两区完善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机制
首先,政府应着力构建开放的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和适当的经济补贴来支持科技成果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其次,鼓励风险投资公司的参与。蓝黄地区应紧密结合实际,以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原则,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引导风险投资加快发展。同时,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运用担保、租赁、贴息、发行企业集合债券和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等多种金融工具,培育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资本市场。此外,充分发挥政策性基金的引导作用,并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2.2.5 创立高效的园区体制机制
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机制的建设承载着科研、成果孵化、基地集聚、产业放大等多重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科研机构与人才的优势,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助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应当鼓励蓝黄两区各地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引导园区搞活生产经营机制,并着力把高效园区的建设与优势产业的打造、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努力形成有优势、有规模、有特色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建设新格局。
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促进蓝黄区域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实现机理见图2。
图2 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促进蓝黄区域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实现机理
2.3 探求蓝黄区域科技合作的新模式
科技合作能够助力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4],及其积极作用和价值的实现。以科技创新助力蓝黄区域经济融合协调发展,应当积极探求蓝黄区域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如知识创新联盟模式、产业结构互动模式、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等。
2.3.1 知识创新联盟模式
相关院所、高校和其他科技创新力量,应积极开展蓝黄区域多方面、多层次的科技合作与科技创新,将知识成果与技术创新密切结合起来,跟踪相关技术产生、发展,直至真正蜕变与升级成为地区发展突出优势的全过程,避免技术与产业发展脱节的矛盾与现状[5]。同时,扩展创新载体,推动蓝黄两大战略融合,实现蓝黄区域的高效优质发展,助推山东乃至全国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国际竞争力。
2.3.2 产业结构互动模式
充分运用与挖掘蓝黄两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潜力,形成蓝黄区域科技与产业互动的良好局面。①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加强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为重点的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和汇集高层次科技人才,确保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优势。②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重点推进农村信息化、良种产业化和专业化科技示范,为确保粮食丰产、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提供科技支撑。③立足于两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着力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强化优势,带动转型,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集群的建设。
2.3.3 企业合作创新模式
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存能力与未来发展空间,蓝黄区域相关企业应当密切彼此之间的创新合作,实现共赢,不仅在产品开发领域,并在生产、管理、后续营销等方面寻找更多的对接点,同时要密切关注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其不同成长阶段实施相应的发展策略,找到最优的企业创新合作模式。此外,要合理配置蓝黄两区相关企业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有效降低企业面临的内外风险,不断提高综合实力。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Z].2009.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Z].2011.
[3]杨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与机制优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2(5):48-50.
[4]卢洋.区域科技创新对西安经济发展的作用及相关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6:80-85.
[5]张小菁.“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模式与机制[J].经济地理,2007(4):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