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回到真正的“原生态”

2014-11-15莫方华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佤族茅草屋大段

莫方华

我有一位朋友,在前一个黄金周期间去了云南翁丁,然后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我打开看到的,就是大段大段的文字感慨,以及一幅幅风景照,还有他的自拍照。他很得意地告诉我,他是去体验所谓的“原生态生活”。

我没有去过翁丁,但前几年做旅游书籍的时候,收集过许多关于那里的资料——在我印象中,那是临沧佤山的一个原生态部落,保存着童话般的茅草屋和佤族人的生活原态。一位旅行社的朋友告诉我,翁丁的旅游口号就是“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但我从朋友照片上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人群。那些茅草屋之间并不宽阔的过道,都被人流塞满;佤族人用来迎客的巨大木鼓上,都坐满了合影留念的人;挂在门边的牛头装饰图腾,牛角被游客抚摸得闪闪发光;地上到处是吃剩的零食袋子、纸巾、瓜皮果屑……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原生态”?

原生态,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近年来广泛流传于各种媒体,特别是在旅游行业中被使用得最为频繁,各种“原生态旅游地”层出不穷,甚至还要冠上“中国最后一个原生态……”、“世界上最完好的原生态……”等名号,看得出来,为了吸引游客,宣传者可谓煞费苦心。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追求更为丰富的多样化旅游体验。不可否认的是,把隐于深山或藏于密林的群落开发成为旅游景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游多样化的需求,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依照我的观点,“原生态”应该是一种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它可以定义为“存在于民间,没有经过特殊雕琢、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各种文化内涵。”

但是,当古老的村镇里建起钢筋水泥房;当古色古香的木楼被开辟成宾馆、饭店;当悠久的祭祀仪式被专业演员们逢场作戏的表演代替;当古老的巷子里充斥着叫卖声、拉客声……“原生态”的体验已经荡然无存。这些年,我去过许多古镇

古街,就拿最基本的地方特色小吃来说,最常听到的都是新疆烤肉串、西藏牛肉干、长沙臭豆腐等,可最正宗的本地小吃,要么变了味,要么被包装得“高不可攀”。

原生态旅游,是以整个特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为观赏对象的,其前提应该是生态保护,即观赏对象不应受到损害。虽然景区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在开发之前和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权衡利弊,通过综合考量其具体景观的观赏价值、可进入性、游人限量、季节频度等等,做好开发时期的阶段性、经济性、游程时间限制等多方面的安排,才能更好地实现协调发展。对于原生态环境的开发,必然在某些方面要有所牺牲,但这种牺牲决不是以破坏生态来换取利益的“短命行为”,而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寻求开发与保护的统一、和谐。

如果说商业化的潮流不可阻止,那我希望在开发的同时,那些原生态的元素能够尽可能地被保留,而不是成为商业化的“货物”。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游客,都应该从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大局出发,让那些美好的原生态风景永远保留最初的淳朴。我更希望,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国庆黄金周,更多的“原生态”不要遭到漫漫人流的破坏。endprint

猜你喜欢

佤族茅草屋大段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告别茅草屋 搬进新楼舍
夜,想要告诉我些什么
为句承诺,守边1720年的少数名族
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
爱体育更爱艺术的段爷
茅草屋的救赎 (外一首)
奶奶的茅草屋
墓地上的雏菊
书·嗨!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