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游:三江平原 渔猎赫哲族,野性“北大仓”

2014-11-15唐林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鱼皮赫哲族沼泽

唐林

乌苏里江穿过完达山脉流至下游后,便与松花江、黑龙江携手,一起创造出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三江平原。这片三江汇流的三角地带,不仅拥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还拥有中国东北地区最完美的动物生物链:每当夜幕降临,长耳鸮会倾巢出动,捕杀地面仓皇逃窜的黑线姬鼠。天亮之前,它们沉甸甸的胃里会塞满被撕碎的鼠肉;湿地里有一种鱼不叫鱼,而叫狼,每当有人从湿地边经过,它就会一跃而起,咬住人的衣裳,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与人亲近……

56 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神秘民族——赫哲族人,就生活在三江平原上,他们的聚落是一个鱼的世界:家家户户的住房门前都挂着鱼篓子,称为“塌古通”;他们不仅吃鱼,还“穿鱼”:史料记载,赫哲族先人在乌苏里江上发现了用鱼皮制衣的秘诀,他们的大部分穿戴都以鱼制成——不仅是衣服,包括帽子、鞋子、手套、袜子都是鱼皮制成,他们也因此获得了一个称号,叫作“鱼皮部落”……

赫哲渔手 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

赫哲族人本是肃慎人的一个支系,清代之后,他们成为了乌苏里江下游的主人。与其他崇尚马背的东北游牧民族不同,赫哲族人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水边,从未离开——所谓“赫哲人撒开千层网,船儿满江鱼满仓”。现今,他们几乎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

春天,当乌苏里江沿岸刮起暖风,岸边开始出现一种灰翅膀蛾子,赫哲族人便明白,头期渔汛来了。赫哲人最会观察三江平原的自然气息,他们从风的温度、草的颜色、云的形状,昼夜鸟儿的叫声等自然特征中,去判断和辨别大鱼什么时候到,甚至可以听出公鱼、母鱼发情产卵甩籽时发出的声响。

渔汛来时,他们日夜守在江岸湿地的草丛里,从容进行捕捞。他们使用的大网是经过猪血雪过(煮过)的,网丝白亮,结实耐用,一网下去,大个的鳇鱼(鲟)、大马哈、青鱼、草根、狗鱼……不管李逵李鬼,都被一网打尽。

吃不完的,他们就晒成鱼干儿,或者用来穿。史料记载,赫哲族先人发现了用鱼皮制衣的秘诀——使用木棰先砸软皮子,再亲手以特制麻丝去缝。发展到后期,他们的一切穿戴都来自渔猎成果,不仅是衣服,甚至帽子、鞋子、手套、袜子都是鱼皮制成,他们也因此获得了一个称号:“鱼皮部落”。

乌苏里江下游岸边,有众多赫哲人的村屯,空中、江边、草甸处时时飘荡着鱼的鲜气,让人只要吸上一口,就有如吃到了鲜鲜的大马哈,非常奇妙。流传在赫哲族各部落之间的,还有一项独特的渔猎习俗:打嘎拉。“嘎拉”是当地人的土话,指的是河流中的贝壳,“打嘎拉”意思就是打捞贝壳。

这里的贝壳又圆又大,肉质特别鲜美,在壳壁上还常常生长有珍珠,据说珍珠还曾是朝廷的贡品。鲜嫩的壳肉不仅是人喜爱的美食,就连大雁、野鸭、丹顶鹤等都十分钟爱它的味道。一到严冬,贝壳往往会沉入到泥土之中深藏过冬,这时赫哲族人便开工了——首先,在冰冻的河流上观察地势,选定贝壳躲藏处,再用冰镩凿开冰面,放绳下网,人就站在冰面上用力拉拽;不一会儿,网会贴着冰土移动,将泥里的贝壳拉出;赫哲人手持一柄牛耳尖刀,撬开坚硬的贝壳,片下鲜嫩的壳肉,再寻找贝壁上是否有珍珠——收成好的时候,未来的大半年生计都将不愁,所有严冬劳作的艰辛都会被收获的喜悦所驱散……

放下恐惧 不计生死的“闯将”

三江平原不光有水和沼泽,还有旺盛的草甸和森林——这些森林普遍分布在三江平原的湿地沼泽上,各种郁郁葱葱的树木,生长在一个个沼泽岛屿上,岛屿往往也以树木的名字命名,如红松岛、橡林岛、白桦岛等,最大的面积有几十平方公里。

中国东北地区最完美的动物生物链,就存在于这些沼泽森林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绝不仅仅是原始渔猎部落,可以说,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生命里都有那么一种或几种记忆深刻的动物。

比如在牧民张余的母亲张杨氏的记忆里,就有一只鸟永生难忘。老太太说,那是1995 年,儿子去湿地草甸上放牛,在鸟窝里捡回一个大鸟蛋,老太太舍不得吃,放在炕上用被子捂起来,没想到蛋竟孵出一只小鸟。长长的腿,腿上长满了毛,老太太给它起名叫“毛腿”。毛腿长大了,和老太太形影不离,过年时,老太太去赶集,毛腿竟然站在老太太肩膀上领道,老太太背着年货遛着鸟,在众人羡慕眼神里快乐地过了个大年。再后来,“毛腿”死了,老太太大病了一场,从此不再吃鸟蛋。

比如对于曾在密林里讨生活的老猎人王德远而言,黑熊是让他害怕至极的动物。王德远说,它们经常出现在湿地的河边,捕捉隐藏在浅水中的大鱼,它的捕鱼技巧堪称完美,大鱼的行进与逃匿路线均在它们的掌控之中;黑熊还喜欢吃蜂蜜,它会顺着蜂蜜诱人的香味找到丛林里的蜂窝,并忍受着蜂群的疯狂叮刺把蜂蜜吃得干干净净;黑熊看似笨拙,一旦猎人与它遭遇,往往难以匹敌,甚至丢掉性命;黑熊行动灵活敏捷,甚至还拥有爬树的本领……

丹顶鹤、苍鹭、马鹿等,都是三江平原上抬头就能见到的动物,茂盛的植被和发达的水系,为鸟兽们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它们在大自然的食物链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展现出极其野性的一面。

对于生活在三江平原上的人家而言,这里的动物随时都会对他们进行五彩的诱惑。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谁家缺钱少物了,总说:“走哇,上湿地去取点货,好给孩子娶媳妇”,或说:“好给家人做棉裤”——这似乎已是三江平原的法则:只要放下对野兽的恐惧,敢于去“闯湿地,闯密林”,就能富裕起来。

当然,当年的那些“闯将”,都是一些不计生死的人,不幸的人,时常在与猛兽遭遇后失踪,或者不慎陷入湿地,再也不见踪影了——若干年后,当地壳变迁,风把水土抽干,会有一些发黑的骨头露出地表,迷信的老人说,这是水神放手了,将灵魂退回人间,那人可以转世了……

植物天堂 “北大仓”与“新天府”

三江平原不仅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也是神奇的植物王国。这里生长着上千种野生植物,如黄菠萝、核桃楸、水曲柳等,都是国家级保护植物,而小叶樟、乌拉苔草、芦苇等,则是沼泽植物的代表。

乌拉苔草是三江平原最常见的植物之一,这些草的根系深埋于沼泽水下,拥有惊人的储水能力,堪称湿地的保护神。乌拉苔草一堆堆旺盛地生长着,与沼泽土长年累月凝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草墩,草墩高出水面几十厘米甚至一米,当地人将它们叫做“塔头”。

塔头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当地有民谚:“混三江,走塔头,不会走塔要湿头(透)”——由于三江平原遍布沼泽湿地,要穿越它们,需要划船或是踩着塔头过去。踩塔头必须要掌握技巧,不然稍有偏差,就会跌落进水里。不仅如此,还要迅速地从一个塔头跳到另一个塔头上去,不然由于人身体的重量,塔头会慢慢往下沉,一旦水漫过脚面,再跳就来不及了,因此走塔头又叫“跳塔头”。

除了乌拉苔草,芦苇也是三江平原最典型的植物。每到冬季,这里的湿地都会迎来大批收割芦苇的人,为了生计,他们会冒着严寒辛苦地作业,在寒风中唱着他们自己创作的“刀歌”:天苍苍,野苍苍,刀客大野割苇忙;芦花披头又盖脑,孤独荒原守苍凉,割呀割苇忙……那时,咔咔的刀割声在湿地上空此起彼伏,巨大的声响甚至会吓跑野狼。

作为曾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仓”,三江平原的收获季节,是最为壮观的:广袤的田野上,渠道纵横、农机轰鸣、稻花飘香、麦浪滚滚,一个个领先全国的机械化现代化农场忙得热火朝天……资料显示,2012 年,三江平原已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整个平原年产粮食1500 万吨,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 倍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属全国第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鱼皮赫哲族沼泽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我最爱的点心①
佳木斯市赫哲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调查探究
赫哲族“鱼皮部落”:遥远又神秘的东北部落
一汪水
赫哲族舞蹈的研究综述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烧伤后“植入鱼皮治疗法”
Passage Seven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