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家声音

2014-11-15舒坦

文学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韩东汉学家格非

舒坦

●格非称自己从来没有放弃先锋性

作家格非日前做客第三届南方国际文学周,他在谈到近期颇受争议的文学奖时表示,作家不应该把奖项、世俗的成功当成写作的目标,写作最关键的是要有平常心。在谈到先锋文学的概念时,格非强调,要将其与先锋性区别开来,先锋性是写作姿态上对陈规的突破和革新。“我觉得对于一个年轻的写作者来说,先锋性是必须具备的。你想想看,前面有那么多前辈和陈规旧俗,你的阅历不够深,读的书也不够多,你拿什么资本跟前辈们较劲?年轻人如果老气横秋,就别写了。”格非还说,自己特别怀念80年代的先锋文学运动,那时大家都有目标,努力克服传统的阻力进行写作,“如今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在支撑着先锋运动的那些东西都不在了。那个时代你写一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别人还表示尊重;今天这个时代你只要写别人看不懂的东西,别人马上把你的扔掉。”面对时代和读者的变化,格非没有固步自封,他表示自己也在进行调整,“我的读者是开放的,不是为特定的人写,我希望大家都能看,如果有这样一个目标,我就需要变换方式来组织作品。有人会说我是不是放弃了先锋性,我不承认。因为先锋性是一直需要的,写作者需要一直挑战,哪怕写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也不能保证下一部作品还很成功。”

●麦家认为文化传播是个慢活

从今年3月《解密》在英语国家走红开始,面对媒体,麦家不止一次将自己的海外成功归为“运气”。近日,麦家从西文归来,他建议国内作家,如果有可能,一定要签约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出版社,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传播效果。他说:“品牌出版社在当地深耕多年,熟谙符合本土特点的图书运作方式,明晓本土读者喜好。当然,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国外图书市场运行的规律。在麦家看来,文化推广当然要寻找规律性的经验,但也要避免急躁心态。“我们一直在推动包括当代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希望能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但这却又是件‘急不得的事,如果仅仅是我们这边‘一头热,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文化对外传播是个‘慢活,要多些耐心。毕竟,国门才打开30多年,葛浩文、马悦然等老一代汉学家正日渐老去,而青年汉学家的培养还需要时间。另外,我的作品能够被‘行星发现,也是得益于五洲传播出版社的一次推介会。希望未来能将更多的汉学家和名牌出版机构请进来,加深彼此的了解。”

●韩东称写作没有窍门只有纪律

作家韩东日前接受采访,他称写作没有窍门,只有纪律。韩东说:纪律就是说写作是整个一套生活方式、是身体的训练,它不是一单买卖。经常有一些人说写一个长篇呕心沥血,不吃不喝不睡,把自己写死掉了,我觉得这是耻辱。上战场就玩命的战士那不叫训练有素。所以纪律很重要:什么时候写,什么时候停笔,在什么状态下写,什么状态不写,什么时候离开这个桌子……我个人特别感兴趣,那些大作家他们是如何工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比如第一稿你要克服你的欲望,修改的那种强迫症,你把它写下来,写下来以后,你再从头再改一遍,改一遍的时候,你又会碰到那种地方,再来一遍再来一遍,但是每次都是从头到尾,有一定速度保证的,就像画油画上色,你得一遍一遍地上。刚写完的东西,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去修改它。其实你最好把它放在一边,放到你几乎忘记了,你再把它拿过来的时候,你能清晰地看出来它哪里好哪里不好。你写完以后,你很想改它,很想让它发表出来,很想打成铅字,很想享受一下“成就”的感觉,你要控制这个东西。这就是纪律,就是你要和你的欲望作斗争。

●郑渊洁揭露儿童文学作家进校“黑幕”

近日,拥有数百万微博粉丝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再次炮轰作家进校卖书乱象。他在微博中链接的一篇名为“给教育部长的一封信”中,郑渊洁指出:“更有甚者,有些作家通过给学校教师提成的方法,使得教师利用权威发动学生‘自愿购书。”同时爆料称有作家会跟学校提出售书数目的要求,于是产生猫腻,“学生买的时候是全价,但是学校从书店拿这个书的时候是有折扣的,比如说75折、8折拿走,等于这个差价就留给学校了。”在他看来,应该鼓励作家进校园搞讲座,但不适合签售,因为出版社、书店和学校在其中可能产生利益交换。郑渊洁在微博上的言论在网络引起不小的反响,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对郑渊洁行为的认同,直以“业界良心”相称,并质疑类似”校园签售”活动。一位从事图书出版十几年的资深出版人则称,郑渊洁反映的问题的确存在,但不可一概而论,“具体在丰富活动内容、完善执行规则以及更多兼顾孩子们的利益等问题上,才是需要探讨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韩东汉学家格非
一匹马
主持人语:吴义勤 陈培浩
“活着,同时拥抱死亡”
一代天才露伴子——幸田露伴
哈新总统称自己是“汉学家”
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
落后的家乡
父亲的命根子
我就是我
试论国家图书馆之特色数字资源“国外汉学家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