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0例临床分析

2014-11-15喻秀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1期
关键词:发绀表面活性肺泡

喻秀明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多种, 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生于早产儿的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引起[1], 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患儿在出生后6~12 h之内出现呼吸困难, 逐渐加重, 伴呻吟, 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能直接弥补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防止肺泡萎缩;而盐酸氨溴索的应用可刺激肺泡II型细胞合成及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也发挥重要作用[2]。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9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45例,其中男30例, 女15例;26~27周4例, 27~30周10例, 30~35周24例, 35~37周7例;出生体重0.9~1.5 kg 10例, 1.5~2.0 kg 26例, >2.0 kg 9例。对照组45例, 其中男29例, 女16例;26~27周3例, 27~30周 12例, 30~35周 24例, 35~37周6例;出生体重0.9~1.5 kg 8例, 1.5~2.0 kg 32例, >2.0 kg 5例。

1.2 临床表现及胸片结果 90例患儿均在出生6~12 h之内出现呼吸困难, 发绀, 呻吟, 呼吸次数在60~100次/min, 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 胸廓初始隆起, 后渐凹陷, 听诊双肺呼吸音明显减低, 胸片均呈毛玻璃样, 出现支气管充气征。

1.3 纳入标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第3版《实用新生儿学》[3]。纳入标准:胎龄<37周的早产儿;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呻吟、鼻翼煽动和三凹征;胸片主要表现为双肺野透亮度减低, 呈毛玻璃样改变, 可见支气管充气影。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加强护理、暖箱内保暖、持续气道给氧(CPAP)、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维持血糖、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组45例, 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同时,在生后2~24 h内, 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气管内给药, 按40~100 mg/(kg·次), 用生理盐水2~4 ml混合摇成混悬液, 室温预热充分溶解后应用, 按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半卧位4种体位分次给药, 注入0.5~1 ml/次, 每次注入后用复苏气囊正压通气1~2 min, 直至药液吸收为止,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后48 h内不吸痰。对照组45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静脉推注, 按30 mg/(kg·d), 分4次,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5 ml/次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每6小时1次, 治疗3~5 d, 呼吸困难、呻吟、发绀消失停用。

1.5 疗效评价标准 ①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呼吸困难改善, 面色转红, 四肢末梢温暖;②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 仍有轻度发绀, 呼吸频率减慢, 四肢末梢转红;③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仍呼吸困难、发绀、呻吟、四肢末梢发绀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91.1%高于对照组6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住院天数10~16 d明显少于对照组14~25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疗效及住院时间比较(n, %)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II型肺泡上皮细胞没有发育成熟, 患儿在出生后72 h之内, 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及释放减少, 不能满足正常呼吸的需要, 从而引起呼气末肺泡萎缩[4], 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发绀、SpO2下降、呼吸三凹征、四肢末梢发绀等表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磷脂和四种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构成的磷脂-蛋白复合物, 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缩。胎龄越小,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越少, PS不足会导致广泛的肺泡萎缩、氧合功能降低、肺泡顺应性下降、血氧含量下降、CO2潴留, 而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进一步加重肺部及其他器官的损伤, 从而加重其死亡。在基层医院, 机械通气尚未普遍推广, 而且机械通气可造成肺损伤。因此, 患儿出生后尽早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或盐酸氨溴索刺激促使肺泡合成及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非常重要, 也能明显提高成活率。PS通过气管滴入后能够直接弥补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 从而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防止肺泡萎缩, 维持肺泡压力, 增加肺的顺应性, 还能增加免疫功能, 从而保护肺泡上皮细胞。给予外源性PS能使肺泡均一扩张, 血流重新分布,肺血管阻力下降而改善氧合、降低肺动脉压[5], 从而改善肺功能。而盐酸氨溴索是一种黏液溶解剂, 它可以分解糖蛋白中的多糖纤维成分, 并使其断裂, 使痰液黏稠度降低, 并且可以使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 刺激II型肺泡上皮分泌表面活性物质, 有利于支气管上皮的修复, 同时还能抗氧化、抑制炎性介质释放, 促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 松弛气道平滑肌, 维持肺泡的稳定性[6]。

综上所述, 新生儿出生后一旦有呼吸窘迫综合征, 如经济条件许可, 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尽早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如经济条件及医疗条件不能使用, 就选用盐酸氨溴索静脉注射促使肺成熟。本组90例中, 治疗组45例患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盐酸氨溴索, 无论呼吸困难、发绀、各器管恢复情况、恢复时间、胸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治愈率也明显提高, 同时住院天数明显缩短, 避免了机械通气的使用及持续低氧血症造成的继发性脑损伤, 两组比较, 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后, 平均住院天数缩短, 而使用盐酸氨溴索的患儿恢复慢, 有效率低, 住院天数延长,相比之下,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虽价格高于氨溴索, 但并未增加总住院费用, 而且还明显提高了成活率及生存质量, 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因此, 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1]徐发林,白琼丹,庄方莉,等.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比较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27(1): 34-38.

[2]朱科明,邓小民.沐舒坦对呼吸系统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上海医学, 2000,9(10):638.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21.

[4]王海娟,杨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剖宫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7,22(5):304-305.

[5]吴本清.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及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04-106.

[6]赵云平,蒋耀光.沐舒坦预防和治疗ARDS研究进展.创伤外科杂志, 2001,3(2):145-147.

猜你喜欢

发绀表面活性肺泡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父母焦虑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其相关性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多次体肺分流术的体会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苜蓿素对哮喘小鼠肺泡巨噬细胞TLR4/MyD88/NF-κB通路的抑制作用
大蓝环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