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文化自信与艺术表达
2014-11-15毕育辉曾雨林
毕育辉+曾雨林
从以上所论角度来审视,国内知名雕塑家许鸿飞创作出的“肥女”系列雕塑艺术形象,则是一种当下文化自信的典型写照。近些年来,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及颠覆性美感的雕塑艺术形象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热议和赞赏,特别是在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等地巡展,被誉为在艺术上“刷新了中国印象”,更体现出中国“文化输出的新觉醒”。他的作品尤其在海外赢得了高度的尊敬,无论是在巴黎卢浮宫,还是在意大利米开朗基罗的家乡托斯卡纳市,许鸿飞及其巡展的“肥女”雕塑都被尊崇为真正的艺术大家和普受欢迎的艺术作品。所到之处,无论是海外华人华侨还是当地群众,他们欢乐地同展览的作品合影,并且自发地挥动着中国国旗,向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和作品亲切致意。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一位中青年艺术家内心的艺术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当下中国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基于中国当下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综合面的现实状态,以及改革开放发展到新时期,文艺创造寻求新的蜕变这一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可以说,任何思想形态和艺术精神都不可以凌空超越历史的承启规律,它们应是时代吐故纳新的结果。同时,这种文化自信所形成的艺术成果,反过来又能对时代的艺术走向或价值脉络的梳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文化自信与艺术成果是相辅相成的。
欣赏许鸿飞创作的“肥女”系列雕塑作品,没有人会反对或怀疑这是一种以个体自信展现时代自信的艺术表达。“肥女”是一种艺术形象,是一种被放大的、融入了当代人健康价值取向、敢于展示自我、突出个体地位的艺术载体和精神符号。
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历经辛亥革命、抗战图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坎坷,这些经历在一直以来的文艺创作中,似乎都留下了苦难美学或历史英雄主义等宏大叙事的烙印。文艺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要么是置于高高舞台上,要么是置于“神坛”中。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承载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象被创作者集体无意识中塑造成高高在上的面孔,让人有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他们什么时候该走下来,走进民众,走进平凡的生活中?这也许是当下艺术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这一方面许鸿飞无疑是一位大胆的尝试者,他孜孜不倦地尝试着让这些艺术形象走下殿堂。他以雕塑这一艺术形式,塑造了一系列引起受众共鸣并为之振奋的艺术形象,让雕塑这种艺术门类从昔日的神袛和英雄的纪念碑式的“神坛”上走下来,更加贴近自然,走进民众。许鸿飞用十多年时间进行探索与追求,他找到了一种“肥女”表现符号,使之成为个人的艺术风格,并借此阐述自己的艺术理念。不难看出他在向艺术创作惯性思维说“不”。纵观他的作品,大都是以“肥女”为形象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情景,举重、拔河、打球、骑车、赶猪、吹号、嬉戏、亲昵、拥抱、睡觉、吹笛、梳妆、偃仰、跳舞、阅读、醉酒、逗虫、抠脚、挠痒、小憩、夏困、耳语……许鸿飞雕刻刀下的胖女们,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姿态上,有的张开双臂仰望蓝天,有的捏着一枝春天的绿叶,有的做着爱情的春梦,有的轻松自若,让秋风掀起裙摆,让自己像玛丽莲·梦露那样尽情展示出肢体的美丽……情趣盎然。许鸿飞赋予了这些群体艺术形象以尊严和自信。他是在以一种颇具哲学意味的雕塑语言重新诠释一种美学范式。这种美是丰盈之美、自然之美、阳光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说到底,这是一种自信的美。通过艺术形式去展现作者及其作品的自信情绪,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尔这种文化自信也正是当下中国急需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文化情怀。
其实,以雕塑为代表的艺术创造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它也关乎全社会的文化意识。雕塑家在创作时,会不知不觉地将国家情绪、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和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把握渗入到创作之中,更会打上文化哲学的烙印,也会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运用。当那些所创作的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形式后,便产生了审美客体,物理客体呈现为审美客体,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一定会融入他深层的关于艺术哲学的领悟。
许鸿飞说:“这些年我做了或赶猪、或拔河、或骑车、或聊天、或运动等题材的作品,这些都是我在生活的瞬间看到的,我在这些可爱的胖女性身上发现她们丰沛的生命之美。她们胖而健康,她们胖而自信,她们胖而快乐。‘胖在我看来只是外在的视觉,内在的生命力和精神力才是美的关键所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珍贵的东西在年轻人身上已经看不到了,这令人叹息。”
当下有的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缺乏文化自信,呈现出一些不是自觉走向文化自强而是盲目造成文化自弱的现象。他们可以颠覆经典作品,将这些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典型艺术形象进行肆意解构甚至丑化。也有人背弃民族优秀美学传统,背弃民族美学的引领精神,舍弃民族美学的评价标准,产生一些花眼乱心、伤神蒙智的现象和作品。因而说,任何急功近利,操之过急,都会有悖于文化发展的规律,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就是要以充分的自信力为国家和民族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繁荣兴旺的文化生态环境,而许鸿飞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他的创作和艺术行为,无不流露出强烈的文化自信。
以自重、自信的坚定信念,坚持传承、借鉴、弘扬,以博大的胸襟面对今天的世界文化潮流,是中国当代雕塑发展之路。毋庸置疑,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社会现实的思考,乃是当代中国雕塑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思想主骨。从这个层面来看许鸿飞的艺术创作,很明显感受到一个艺术家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内心盈溢着的人文情怀。这就是一种哲学思考。其实,哲学离不开艺术,艺术更离不开哲学。哲学不单单是哲学家的事,哲学和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关系。
一个时代的文艺创作是这个时代主流文化思潮的显现。温克尔曼(J.J.Winckelman,1717——1768)在评价古希腊艺术特点时说:“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通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所塑的形象,在一切剧烈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同样,贾戈梅蒂、布朗库西的雕塑艺术与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潮是形质的对应,因为,雕塑在其生命体验与对世界的宏观认识方面已切入到时代精神的主动脉,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反映出他的哲学观。许鸿飞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也具有他的哲学思辨的表达。
个体的创造力是时代和社会创造力的缩影。许鸿飞的成果,也是当下中国文化自信的艺术呈现。中国的传统雕塑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伴随数千年来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不断演变和提高,最终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必然带有那一个时代的特征,这一时代特征并非是后人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时代所赋予它的特定的面貌。秦始皇统一六国,称霸天下,秦兵马俑雕塑以他那雄壮的气势,表现了一个统一的中央大国的开拓与豪迈精神。汉武大帝时期的大将霍去病勇猛善战,死后以祁连山形式为墓葬,其墓旁的石刻“马踏匈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纪念碑。
雕塑作品的整体风貌同样是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的反映。雕塑作品是有时代的限定性的,通过雕塑作品,我们能够窥见当时社会的一种审美取向与文化精神。反之,一个积极进取、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开放包容的时代必然也能够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一个有着健康精神的雕塑作品也必然能够有着更为长久的艺术生命活力。
自去年以来,许鸿飞雕塑作品在澳洲、欧洲各国的巡展所引起的巨大轰动是一个印证,西方人从他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了当下中国自信的精神风貌。当我们国家上下都喊着要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口号时,许鸿飞这个为人低调的南方艺术家又先人一步,以一个艺术家的自信和艺术形象的自信,走出国门,让西方的民众感受中国文化的创造力和中国人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