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证分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T 淋巴细胞亚群及VCS参数的关系

2014-11-14袁满春赵锋刘志伟杨敏春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30期
关键词:T淋巴细胞亚群慢性乙型肝炎

袁满春++赵锋+刘志伟++++++杨敏春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是否引起淋巴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VCS(V volume C conductivity S scatter)相应的变化。方法 对符合纳入条件116病例分成三组,分别为肝郁脾虚型43例,湿热中阻型38例,瘀血阻络型35例,同时选健康体检人员为健康对照组48例。对各组进行ALT、WBC、CD4+、CD8+、CD4+/CD8+、MLV、MLV-SD、MLC、MLC-SD、MLS、MLS-SD的检测,分析各组上述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的ALT、CD8+、MLV、MLV-SD、MLC-SD、MLS-SD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CD4+、CD4+/CD8+、MLC、MLS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湿热中阻型比较,肝郁脾虚型的CD8+、MLV-SD、MLC-SD、MLS、ML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ALT、CD4+、CD8+、CD4+/CD8+、MLV、MLV-SD、MLC-SD、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瘀血阻络型比较,ALT、CD4+、CD8+、CD4+/CD8+、MLV、MLV-SD、MLC-SD、MLC-SD、MLS、ML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证侯的变化,淋巴细胞的亚群表达及VCS参数的结果发生相应的变化,表明三者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实验指标。

[关键词] 中医辨证分型;慢性乙型肝炎;T淋巴细胞亚群;VCS参数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0-0058-03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目前全国约有9300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慢性肝炎患者约有2000万[1],由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CHB)引起的乙肝后肝硬化及肝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中医药治疗一直是我国防治 CHB 的主要措施之一,其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与CHB 极具个体化的免疫发病机制非常契合[2]。中医根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3]诊断标准,CHB分成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等五型证侯,不同证候的患者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淋巴细胞免疫水平[4,5]。据报道,HBV感染后,体内的白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的VCS(V volume C conductivity S scatter)参数会发生改变[6],而CHB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VCS参数是否具有关联性,本文通过探讨CHB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T淋巴细胞亚群及VCS参数的变化,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实验指标,同时为病程进展及转归提供潜在的实验室监控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门诊及病房116例CHB患者,CHB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7]中CHB诊断标准:(1)乙肝病史0.5年以上;(2)HBs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中医证型判定参考《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3],根据主要症候积分由医师进行统一辨证分型。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双重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③所有病例均为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谷丙转氨酶(ALT>50 IU/L)。排除标准:①排除慢性重型肝炎及其他肝炎病毒重复感染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患者清晨空腹采集2 mL EDTA 抗凝血两管,凝固血5mL一管。①1管EDTA抗凝血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Backman Coulter LH750(美国)电阻抗法检测WBC和淋巴细胞VCS,记录淋巴VCS参数包括淋巴细胞平均体积(MLV)、淋巴细胞体积分布宽度(MLV-SD)、淋巴细胞平均传导率(MLC)、淋巴细胞传导率分布宽度(MLC-SD)、淋巴细胞平均激光率(MLS)、淋巴细胞激光率分布宽度(MLS-SD);②另1管EDTA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仪 BD FACS Calibur(美国BD公司)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别为CD4+、CD8+,并计算CD4+/CD8+。在测定管加20 mL Simultest IMK-Lymphocyte Kit试剂和50 μL EDTA抗凝全血,取FALCON管加对应荧光抗体,再加标本,旋涡振荡数秒钟。室温避光放置15~30 min后加1×溶血素2 mL,旋涡振荡数秒钟再置避光室温放置10~12 min,然后1000 rpm/min离心5 min,弃上清后加2 mL PBS,旋涡振荡数秒钟,重新1000 rpm/min离心5 min,最后弃上清后加0.5 ml PBS,上流式细胞仪检测;③分离凝固血的血清,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 AU2700(日本)经速率法检测ALT(上海丰汇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抗原抗体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指标(北京万泰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HB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分布结果

116例CHB患者分成临床中常见的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其中肝郁脾虚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22~65岁,平均38.5岁;湿热中阻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40.2岁;瘀血阻络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5~76岁,平均40.3岁;同时取健康对照组48例,均为无器质性病变的健康体检人员,且近期均无明显的炎症感染,男25例,女23例,年龄22~65岁,平均38.3岁。各组间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endprint

2.2不同证型证候WBC、ALT及结果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ALT明显升高,WBC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三组间WBC无明显变化(P>0.05),瘀血阻络型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比较,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不同证型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的CD4+、CD4+/CD8+表达明显下降,而CD8+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相比,CD8+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组CD4+、CD8+、CD4+/CD8+与肝郁脾虚型及湿热中阻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不同证型淋巴细胞的VCS参数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的MLV、MLV-SD、MLC-SD、MLS-S均明显升高,而MLC、MLS则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MLV-SD、MLC-SD、MLS、MLS-S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MLV、MLV-SD、MLC-SD、MLS与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MLV、MLV-SD、MLC-SD、MLC-SD、MLS、MLS-SD与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人体感染HBV后免疫紊乱,表现出不同的免疫状态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现代免疫学理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情况下感染了HBV,表现为免疫系统对 HBV不能识别,不能发生对病毒的免疫清除,虽可不发病,但又不能清除病毒,使病毒与机体处于共存状态,形成“免疫耐受”,临床上可表现出亚健康状态,如常有疲劳、脘胁不适、食欲不振、紧张或失眠及舌脉象的改变等,相对应于“肝郁脾虚”。随着机体对 HBV的识别能力逐渐增强,发生免疫应答形成“免疫清除”或“免疫损伤”,可表现为CHB活动状态,如两胁胀痛、黄疸、纳差、尿黄及舌苔黄或腻、脉弦滑等,相对应于“湿热中阻”。如果机体免疫应答无力,对病毒不能完全清除,形成病毒残留,可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并出现相应证候,也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炎症迁延、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形成“免疫不全”,如有头晕、乏力、腰膝酸软、胁肋隐痛、舌质暗红、脉细涩等,对应于“瘀血阻络型”。

本研究结果发现,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辨证分型有关,主要表现为CD4+和CD8+及CD4+/CD8+的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从研究结果来看,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在CHB患者确实存在异常变化,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4+减少,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瘀血阻络型变化最明显。本研究结果与CHB患者以肝郁脾虚及湿热中阻为主,随着病程延长及病情加重,主导证型由气分至血分,以血瘀血热为主证特点的观点基本相符[8]。从临床观察看,一般情况,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处于疾病的稳定期,瘀血阻络型处于疾病的进展期或活动期[9],本研究显示随着病情进展及活动,CD4+逐渐下降,CD8+逐渐上升;随着病情缓解,CD4+、CD8+T淋巴细胞趋向正常。在此病理过程中,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数量的减少及凋亡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形态,内部结构等发生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CHB患者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各组的淋巴细胞VCS的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三种不同证候组之间的VCS亦有差异,表明随着CHB从稳定期到发展期,淋巴细胞VCS变化明显,这与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变化相一致。VCS中的V(volume)是细胞体积反应细胞体积大小,C(conductivity)是传导性有助于鉴别体积虽然相同,但内部结构性质不同的细胞,如细胞核、浆的比例,细胞内颗粒的大小和密度,S(scatter)是散射性,反映细胞内部颗粒特性、细胞核复杂性[10]。本研究结果表明,CHB患者淋巴细胞体积变大,淋巴细胞内部结构性质如细胞核、浆的比例发生变化,淋巴细胞内颗粒的大小和密度发生变化,这些参数的变化又会促进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见,T淋巴细胞与VCS参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不同的证侯各指标变化又有所区别。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CHB的主要方法,中医药调控免疫是治疗CHB的优势环节[11]。中医证型是运用传统中医学理论,对临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辨证施治的依据,而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分型与CD4+、CD8+T淋巴细胞及VCS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些参数能为监测乙肝疾病的发展提供实验基础,同时,为指导临床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的康复,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Lu FM,Zhuang H.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J].Chin Med J(Eng1),2009,122(1):3-4.

[2] 李曼,周振华,张鑫,等. 高月求教授补肾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5):294-295.

[3]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J]. 中医杂志,1992.33(5):295-296.

[4] 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等. 补肾解毒方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抗体对HBV 转基因小鼠T细胞免疫应答影响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3):151-153.

[5] 汤伯宗,李曼,高月求. 抑毒方治疗肝肾阴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8):823-827.

[6] Zhu Y,Cao X,Xu D. Detection of morphologic changes in 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 i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using the beckman coulter LH 750[J]. Lab Hematol,2011, 17(3):22-26.

[7]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4):405-415.

[8] 于丰彦,周福生,廖荣鑫,等. HBeAg阳性与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及其相关指标的比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8-10.

[9] 王恩成,唐琳,王健,等.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志,2014,34(1):39-41.

[10] 郭希超,杨大干,俞延迎,等. 白细胞VCS参数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 31(12):1330-1334.

[11] 高月求. 中医药调控免疫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势环节[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3):129-130.

(收稿日期:2014-05-15)endprint

2.2不同证型证候WBC、ALT及结果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ALT明显升高,WBC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三组间WBC无明显变化(P>0.05),瘀血阻络型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比较,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不同证型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的CD4+、CD4+/CD8+表达明显下降,而CD8+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相比,CD8+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组CD4+、CD8+、CD4+/CD8+与肝郁脾虚型及湿热中阻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不同证型淋巴细胞的VCS参数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的MLV、MLV-SD、MLC-SD、MLS-S均明显升高,而MLC、MLS则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MLV-SD、MLC-SD、MLS、MLS-S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MLV、MLV-SD、MLC-SD、MLS与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MLV、MLV-SD、MLC-SD、MLC-SD、MLS、MLS-SD与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人体感染HBV后免疫紊乱,表现出不同的免疫状态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现代免疫学理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情况下感染了HBV,表现为免疫系统对 HBV不能识别,不能发生对病毒的免疫清除,虽可不发病,但又不能清除病毒,使病毒与机体处于共存状态,形成“免疫耐受”,临床上可表现出亚健康状态,如常有疲劳、脘胁不适、食欲不振、紧张或失眠及舌脉象的改变等,相对应于“肝郁脾虚”。随着机体对 HBV的识别能力逐渐增强,发生免疫应答形成“免疫清除”或“免疫损伤”,可表现为CHB活动状态,如两胁胀痛、黄疸、纳差、尿黄及舌苔黄或腻、脉弦滑等,相对应于“湿热中阻”。如果机体免疫应答无力,对病毒不能完全清除,形成病毒残留,可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并出现相应证候,也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炎症迁延、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形成“免疫不全”,如有头晕、乏力、腰膝酸软、胁肋隐痛、舌质暗红、脉细涩等,对应于“瘀血阻络型”。

本研究结果发现,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辨证分型有关,主要表现为CD4+和CD8+及CD4+/CD8+的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从研究结果来看,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在CHB患者确实存在异常变化,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4+减少,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瘀血阻络型变化最明显。本研究结果与CHB患者以肝郁脾虚及湿热中阻为主,随着病程延长及病情加重,主导证型由气分至血分,以血瘀血热为主证特点的观点基本相符[8]。从临床观察看,一般情况,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处于疾病的稳定期,瘀血阻络型处于疾病的进展期或活动期[9],本研究显示随着病情进展及活动,CD4+逐渐下降,CD8+逐渐上升;随着病情缓解,CD4+、CD8+T淋巴细胞趋向正常。在此病理过程中,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数量的减少及凋亡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形态,内部结构等发生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CHB患者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各组的淋巴细胞VCS的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三种不同证候组之间的VCS亦有差异,表明随着CHB从稳定期到发展期,淋巴细胞VCS变化明显,这与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变化相一致。VCS中的V(volume)是细胞体积反应细胞体积大小,C(conductivity)是传导性有助于鉴别体积虽然相同,但内部结构性质不同的细胞,如细胞核、浆的比例,细胞内颗粒的大小和密度,S(scatter)是散射性,反映细胞内部颗粒特性、细胞核复杂性[10]。本研究结果表明,CHB患者淋巴细胞体积变大,淋巴细胞内部结构性质如细胞核、浆的比例发生变化,淋巴细胞内颗粒的大小和密度发生变化,这些参数的变化又会促进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见,T淋巴细胞与VCS参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不同的证侯各指标变化又有所区别。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CHB的主要方法,中医药调控免疫是治疗CHB的优势环节[11]。中医证型是运用传统中医学理论,对临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辨证施治的依据,而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分型与CD4+、CD8+T淋巴细胞及VCS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些参数能为监测乙肝疾病的发展提供实验基础,同时,为指导临床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的康复,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Lu FM,Zhuang H.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J].Chin Med J(Eng1),2009,122(1):3-4.

[2] 李曼,周振华,张鑫,等. 高月求教授补肾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5):294-295.

[3]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J]. 中医杂志,1992.33(5):295-296.

[4] 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等. 补肾解毒方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抗体对HBV 转基因小鼠T细胞免疫应答影响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3):151-153.

[5] 汤伯宗,李曼,高月求. 抑毒方治疗肝肾阴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8):823-827.

[6] Zhu Y,Cao X,Xu D. Detection of morphologic changes in 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 i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using the beckman coulter LH 750[J]. Lab Hematol,2011, 17(3):22-26.

[7]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4):405-415.

[8] 于丰彦,周福生,廖荣鑫,等. HBeAg阳性与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及其相关指标的比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8-10.

[9] 王恩成,唐琳,王健,等.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志,2014,34(1):39-41.

[10] 郭希超,杨大干,俞延迎,等. 白细胞VCS参数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 31(12):1330-1334.

[11] 高月求. 中医药调控免疫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势环节[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3):129-130.

(收稿日期:2014-05-15)endprint

2.2不同证型证候WBC、ALT及结果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ALT明显升高,WBC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三组间WBC无明显变化(P>0.05),瘀血阻络型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比较,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不同证型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的CD4+、CD4+/CD8+表达明显下降,而CD8+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相比,CD8+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组CD4+、CD8+、CD4+/CD8+与肝郁脾虚型及湿热中阻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不同证型淋巴细胞的VCS参数比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的MLV、MLV-SD、MLC-SD、MLS-S均明显升高,而MLC、MLS则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三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MLV-SD、MLC-SD、MLS、MLS-S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MLV、MLV-SD、MLC-SD、MLS与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MLV、MLV-SD、MLC-SD、MLC-SD、MLS、MLS-SD与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人体感染HBV后免疫紊乱,表现出不同的免疫状态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现代免疫学理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情况下感染了HBV,表现为免疫系统对 HBV不能识别,不能发生对病毒的免疫清除,虽可不发病,但又不能清除病毒,使病毒与机体处于共存状态,形成“免疫耐受”,临床上可表现出亚健康状态,如常有疲劳、脘胁不适、食欲不振、紧张或失眠及舌脉象的改变等,相对应于“肝郁脾虚”。随着机体对 HBV的识别能力逐渐增强,发生免疫应答形成“免疫清除”或“免疫损伤”,可表现为CHB活动状态,如两胁胀痛、黄疸、纳差、尿黄及舌苔黄或腻、脉弦滑等,相对应于“湿热中阻”。如果机体免疫应答无力,对病毒不能完全清除,形成病毒残留,可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并出现相应证候,也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炎症迁延、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形成“免疫不全”,如有头晕、乏力、腰膝酸软、胁肋隐痛、舌质暗红、脉细涩等,对应于“瘀血阻络型”。

本研究结果发现,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辨证分型有关,主要表现为CD4+和CD8+及CD4+/CD8+的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从研究结果来看,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在CHB患者确实存在异常变化,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4+减少,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瘀血阻络型变化最明显。本研究结果与CHB患者以肝郁脾虚及湿热中阻为主,随着病程延长及病情加重,主导证型由气分至血分,以血瘀血热为主证特点的观点基本相符[8]。从临床观察看,一般情况,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处于疾病的稳定期,瘀血阻络型处于疾病的进展期或活动期[9],本研究显示随着病情进展及活动,CD4+逐渐下降,CD8+逐渐上升;随着病情缓解,CD4+、CD8+T淋巴细胞趋向正常。在此病理过程中,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数量的减少及凋亡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形态,内部结构等发生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CHB患者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各组的淋巴细胞VCS的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三种不同证候组之间的VCS亦有差异,表明随着CHB从稳定期到发展期,淋巴细胞VCS变化明显,这与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变化相一致。VCS中的V(volume)是细胞体积反应细胞体积大小,C(conductivity)是传导性有助于鉴别体积虽然相同,但内部结构性质不同的细胞,如细胞核、浆的比例,细胞内颗粒的大小和密度,S(scatter)是散射性,反映细胞内部颗粒特性、细胞核复杂性[10]。本研究结果表明,CHB患者淋巴细胞体积变大,淋巴细胞内部结构性质如细胞核、浆的比例发生变化,淋巴细胞内颗粒的大小和密度发生变化,这些参数的变化又会促进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见,T淋巴细胞与VCS参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不同的证侯各指标变化又有所区别。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CHB的主要方法,中医药调控免疫是治疗CHB的优势环节[11]。中医证型是运用传统中医学理论,对临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辨证施治的依据,而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分型与CD4+、CD8+T淋巴细胞及VCS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些参数能为监测乙肝疾病的发展提供实验基础,同时,为指导临床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的康复,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Lu FM,Zhuang H.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J].Chin Med J(Eng1),2009,122(1):3-4.

[2] 李曼,周振华,张鑫,等. 高月求教授补肾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5):294-295.

[3]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J]. 中医杂志,1992.33(5):295-296.

[4] 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等. 补肾解毒方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抗体对HBV 转基因小鼠T细胞免疫应答影响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3):151-153.

[5] 汤伯宗,李曼,高月求. 抑毒方治疗肝肾阴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8):823-827.

[6] Zhu Y,Cao X,Xu D. Detection of morphologic changes in 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 i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using the beckman coulter LH 750[J]. Lab Hematol,2011, 17(3):22-26.

[7]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4):405-415.

[8] 于丰彦,周福生,廖荣鑫,等. HBeAg阳性与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及其相关指标的比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8-10.

[9] 王恩成,唐琳,王健,等.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志,2014,34(1):39-41.

[10] 郭希超,杨大干,俞延迎,等. 白细胞VCS参数在血液细菌感染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 31(12):1330-1334.

[11] 高月求. 中医药调控免疫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势环节[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3):129-130.

(收稿日期:2014-05-15)endprint

猜你喜欢

T淋巴细胞亚群慢性乙型肝炎
恶性血液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研究
心理失衡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健脾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患者常见易患因素分析
两种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胸腺肽对5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患儿体液免疫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检测对肺癌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