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主题 不同精彩
2014-11-14王燕
王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其中简短的四个字“螺旋上升”该怎么理解?课标上的解释是指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度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对照这样的解释我们来看品德与生活,发现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都是与品德与社会衔接的。品德与社会的“螺旋上升”也是建立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基础上的,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规律的。所以,我们认为品德课程的“螺旋”体现在学习主题的相同而内容的深度、广度的递进,“上升”体现在层次的提升而深度、广度的适度加深。
带着这样的理解和认识,于是笔者就亲情主题开始了研究之路。
一、缘起——着眼课堂,我们有了研究的主题
1.疑惑——思考的起点
一首《让爱住我家》,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大家都觉得这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曲能恰当地表达爱的主题,表达家的美好。于是,这首曲子在很多节有关亲情主题的课堂中一次又一次地响起。执教老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正是缘于相同的,但呈螺旋上升的教学主题——“我与家庭”。然而,同一首歌就能恰当地表达同一个主题吗?同一教学内容螺旋上升的设计,在教师心中有数吗?螺旋上升的同一主题,教师在不同年级教学中把握有度吗?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2.思考——主题的萌发
正视现实的课堂,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根据课程标准采用螺旋上升思路来编写的品德教材,很多教师缺乏整体观,对教材理解不够深,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教学方法策略不完善,教学效率太低。我们在想,如果我们能探究并建构关于“同一主题,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式,就能大大减少教师们盲目摸索、尝试错误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
于是,我们筛选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的所有内容。系统学习和梳理整册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同主题的内容在不同年段呈递进趋势,而且相近内容不同主题,相同主题不同重点的课很多。当我们俯瞰整册教材、细细揣摩文本的编排时,我们了解了同一主题内容在品德教材中出现的顺序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深刻地体会到了苏教版品德教材“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而且这样的思路充分考虑到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符合学生成长和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具有学习坡度的层次和系列。
那么,应针对什么内容来开展研究呢?我们在梳理整册教材时看到亲情主题的内容不多,分别分布在低、中、高年段各一个单元,于是我们选择了这一主题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进程——携手共进,我们的研究逐步深入
1.正解教材定目标,找准“螺旋”之方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砍柴的人想把柴砍得又快又多,必须先把时间、精力花在磨刀上。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不同年段进行教学,我们到底要让学生获取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由此想到了崔峦的一句话:“因为目标意识不强,目标的阶段性不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便同时存在。”所以目标定位准确,我们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
课时目标:
确立了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后,纵向来看,我们清晰地看到螺旋趋势,体会到了从宏观到微观,微观中又体现着宏观的整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法的价值,让我们更准确地找到教学的基本切入点和教学实施的落脚点;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比较系统、有计划的一条明线的;同时也让我们关注到了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产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条隐线,确保了学生德育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和持续性。目标的确立,为我们开展有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2.精磨文本定策略,把握“上升”之准度
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了解了亲情主题的“螺旋上升”的设计意义和结构特点后,我们有针对性地精选教学策略,去追寻让学生真正得到成长的有效课堂。
(1)同一主题精选资源在讨论教学这一亲情主题的课时,大家很快想到了一首歌曲《让爱住我家》,大家都觉得这首充满温馨和幸福的歌曲能恰当地表达爱的主题,表达家的美好。一年级《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中用上这首歌能营造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氛围,三年级《父母的疼爱》中用上这首歌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可是我们发现五年级《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中如果再用上这首歌则似乎不太适合了。所以这样的歌曲让我们明白资源应该选择精当。
《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中,我们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的成长足迹,让这些来自学生生活的物品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学生能通过看一看、称一称、量一量、比一比发现自己长大了,从而为下面幸福的回忆作铺垫,以此让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了很多。这样的资源选择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
《父母的疼爱》一课中,我们选择的资源同样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父母常为孩子所做的生活琐事,唤起学生的记忆,算一算从出生到现在,父母起早为我们做了多少次饭,以这样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体验,引导学生解读父母的疼爱。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中,选取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作为出发点,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她们在教学中逐步认识到与父母之间形成的这条沟不是单一的,而是双方面的,并且这条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要与父母多交流、多沟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三节课的教学资源都直面家庭,选择的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细节,但切入点不同,因为所选的资源必须是本课所需,必须准确地为本课服务,为学生的行为奠定基础,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效结合。
(2)同一活动呈现层次。
活动选择点一:我的家庭故事
幸福回忆:在《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中我们让学生在照片中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关爱。
在《父母的疼爱》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亲情故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故事中重温父母对自己的疼爱,让学生在温情故事中感悟爱的平凡和伟大。
在《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爸爸妈妈在平凡的日子里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这样的设计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拉近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起到了情感铺垫作用。
活动选择点二:我的行动
《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亲情悄悄话,让学生们在只言片语中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父母的疼爱》一课中我们设计了爱心行动这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爱心行动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中我们设计了与爸爸妈妈沟通的活动,让学生在沟通中感受父母的爱,拉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家庭更加和睦。
我们不难发现活动是相同的,但是不同年级呈现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具有明显的梯度性,具有年龄特征,连续的活动对学生道德成长起到了连贯教育的作用。
三、收获——用心积淀,我们的研究走向丰盈
当我们俯瞰整册教材、细细揣摩文本之时,我们深刻地了解到苏教版教材“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同一主题内容在品德教材中的出现顺序以及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我们的教学要想体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符合学生成长和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
以上只是笔者对“同一主题,螺旋上升”的浅薄认识,对于模式的探讨,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建构进行。我们深知,任何一种模式都有特定的目标、功能、适用条件和范围,从来就没有普适的最优的教学模式。
在这一路追寻中,我们只有俯瞰教材,才能找准“螺旋”之路;只有精磨文本,才能把握“上升”之度。相信我们大家心中有数,教学有度,就能真正体现“螺旋上升”的设计初衷,就能在教学之路上一路放歌。endprint